秋风虽有些许凉意,但今晚没有雾霾、浮云,只有微风轻拂,尚未全满的月亮,嵌在宝石篮的天空实在太美了。我漫步沭河岸,迟迟不忍离去。远处有别墅和高耸云端的楼群,近处仍依稀可见低矮的平房,然而享受月光人人平等,她哪管你贫还是富。
明月朔望交替,人间潮起潮落。千百年来,明月静静注视着尘世,注视着 人间的名山胜水,奇树幽花,悲欢离合,舞衣歌扇。月如有知,会记录下朝代的更迭,风云的变幻,世道的兴衰,黎民的苦乐。月如明镜,物无遁形。浮沉千古事,都落笑谈中。这些它都会一揽无余,了然于胸。就是今夜,无论是牧马秋风的塞北,还是小桥流水的江南,何处不在月光笼罩之下?她雍容娴静,天趣淡然,不假雕饰却又那样纯洁无瑕。在这样清澈的月光之下,那些心术不正,蝇营狗苟的小人,是否觉得汗颜心愧!
人们总是对月亮充满向往,设想那是一个住着嫦娥、吴刚和玉兔的美丽仙境。然而人们对它了解太少。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至今无人能答;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另是一番意境了。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曹孟德“月明星稀”的苍凉,张君瑞“待月西厢下”的踌躇,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韦苏州“西楼望月几回圆”的期盼,李易安“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叹息,王维“林深人不知,明月照人来”的孤寂,小晏“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缠绵,小牧童“不脱蓑衣卧明月”的随意,都道出了对月亮的情怀。 月光给人以感动。观月思人望月怀远,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我最欣赏的还是杜工部“月是故乡明”的乡愁,这和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乡之月,与他乡本无区别,只是情感使然罢了。我对故乡的印象已经很淡漠了,因为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很久了,唯有儿时月下读书,月下静听蟋蟀的鸣叫,记忆犹存;还有月下“喊巧”的游戏记忆犹新:三五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中秋节晚,圆过月后,带着月饼、水果,找个僻静处,跪在地上,面月轻喊“月儿大,月儿圆,月下老人灵神仙,您把拙姐带走吧,快把巧妹交给俺。红头绳,鸳鸯栓,嫁个郎君人品端,爹娘康,兄妹安,风调雨顺太平年,年年有福岁平安”。如今的故乡发生了巨变。茅舍、豆油灯、炊烟,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照明灯具,现代化的电器,统一化的标准小楼。平坦的田间小道和广袤无垠的田野,昭示着小康。
悠悠人间,月亮陪伴。宏伟的登月工程早迈开步伐,嫦娥一号已完成了绕月飞行,传回了“广寒宫”的清晰图片。载人的嫦娥六号登月旅行,帶回月球背面宝壤,不久炎黄子孙就会揭开“广寒宫”的面纱,真正了解月亮的奥妙了。 月从东山升,人在月光中。山川朗朗,江海无声。两岸灯光辉煌,好一幅描摹不尽的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