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生时,祖父曾经梦到有一只巨蟒缠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认为曾国藩是巨蟒转世。曾国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树竟然重新焕发出了生命,让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转世这一梦语。而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有说“火蟒藓”),浑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所以曾国藩也相信了巨蟒转世这一梦语。曾国藩还有一个奇怪的爱好——爱吃鸡,却又最怕鸡毛。当时紧急公文,在信封口处往往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鸡毛令箭。每当曾国藩看到这种信,总是毛骨悚然,如见蛇蝎,必须要别人帮他取掉鸡毛,他才敢拆读。古时候曾有这样的说法:“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就死了,龙蛇之类,也畏惧这种气味。”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免也被人理解为蟒蛇转世。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因为怕别人看到身上的鳞片,所以夏天燥热时还穿戴整齐地读书,让先生大加赞赏。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四书、诵五经,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清朝名臣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内的藏书多达三十万卷,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在这三十余万卷藏书中,一部叫《二十三史》的书,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它是曾国藩进京考试,落第后来睢宁借钱返乡途中买回的。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八月,曾国藩参加湖南乡试,一举及第,成了举人,次年曾国藩参加会试,不幸落第,便寓居京师的长沙郡馆读书,想来年参加“恩科”殿试,道光十六年(1836年),适逢皇太后六十大寿,例加恩科一次,因此,曾国藩滯留北京的善化会馆一年,第二年参加会试,又落榜了。这时他只好离开京城,于是决定沿大运河南下绕道扬州、金陵,再回湖南老家。
曾国藩是举债赶考的,身上盘缠所剩无几。在经过睢宁时,得知同乡易卓梅前辈在睢宁任知县,因而前去拜访求援。
易卓梅,字南谷,湖南湘乡大坪人,离曾国藩老家荷叶不远,嘉庆二十五年参加殿试中进士。道光十六年任睢宁县知县,爱人民,重教育,重修睢城。他得知家乡读书子弟的到来,非常热情接待。当曾国藩说出自己的难处,想借钱回家时,易卓梅欣然为其解困,慷慨借给他银子百两。曾国藩得了这些盘缠,便经清江、扬州然后溯长江而上,经江西回湖南。
船过金陵时,他慕名上岸,游览六朝古都。在书肆上他看中了一部《二十三史》但一数囊中银两,却左右为难,因为如果买书,就没有回家的盘缠了。好几次,他都想忍心离去,却又恋恋不舍,走而复还。踌躇很久,突然他想到自己所带的四季衣裳,便选了几件好点的,送进了当铺,添作书资,终于买下了这部心爱的《二十三史》。
曾国藩回到家里,他父亲说:“尔借钱买书,我不惮嫉,极力为你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曾国藩把父亲的话谨记在心。从此侵晨起床,半夜休息,埋头攻读。几乎有一年的时间足不出户。后来他己进入翰林院,在自订的十二条日课中,仍将“读史”列为一条,并规定说:“嗣后每日点十二时,间断不孝。”这“间断不孝”四字,正是针对父亲六年前的那句话说的。
时过两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值三年大比,曾国藩家偿还易卓梅的借款后,已无余资可供曾国藩赴京,幸得亲戚相助,借得三千吊钱,始得成行。曾国藩到达京城,只剩下三吊钱了,可喜这一次参加会试,得中第三十八名进士。
一百多年了,见过、读过曾国藩那部《二十三史》的人很多,而知道这部书是睢宁知县易卓梅借款给他买得的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