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情感流淌的岁月 (88—91)

作者: 陈志宏

小说连载:情感流淌的岁月 (88—91)

8 8

一九六九年的冬天,我国北方地区十分寒,正如诗人笔下描写的那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成阴县也是如此。大雪从冬至数九就开始下,过了元旦之后,气温骤降到零下18°,到了三九的时候,那秋河如同平坦的大道,人和牛力大车从秋河上毫无阻挡通过。就在这极端严寒的时刻,邓西平家的老母猪又要临产了,显然,那露天的猪圈是不可能适合下小猪的,无奈之下,奶奶把老母猪牵进了锅屋,燃起的火盆,自己也铺上了蒲席准备二十四小时守护待生。

邓西平、花玲玉夫妻俩从邓南村水利工地收工回来,看到这一情景,赶快让奶奶进了主屋,拔开了炉门,屋子里暖和了,在被窝里焐暖的孩子们都高兴的离开了被窝下来玩耍。花玲玉对奶奶说:"你带孩子玩,我做饭,让老邓看护着老母猪,上两窝不都是他为老母猪接生的吗?放心吧!老邓有经验。"

奶奶说:"那好,白天你们干活不在家时我给看着,夜里让来福他大看,这样,小猪仔才能安全。"

花玲玉说:"奶奶,这窝猪,下的正是时候,过年开春后,正赶上卖小猪仔的旺季,到青黄不接的时我们就有钱买粮吃,今年是不能挨饿了。"

邓方知吃完晚饭又来邓西平家听课了。本来这个时候是在看庄稼的小屋子里学习的,自从秋收秋种忙完之后,地里没有庄稼看了,邓西平就撤回生产队和社员一起干活了。邓方知跟邓西平学习《古典文学》和《文艺学》从未间断过,只不过地点转移到邓西平的锅屋来罢了。

今天正巧邓西平一边看着待产老母猪,一边给侄子讲述着《史记》里的"魏其武安侯列传"。

邓西平预先布置过,让邓方知先预习阅读全文,今晚再讲述这篇合传的创作手法,人物描写,以及宫庭斗争的残酷性。这篇文章比较长,又加上今晚邓西平家有特殊情况,邓西平只能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和每个层次的意义大概讲岀来,并让邓方知回去反复阅读,下次再学习人物分析。

邓西平在文章中用红色铅笔开始标段落:

"魏其侯窦婴者至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为第一段:

写窦婴的出身经历,他平吴楚七国之乱有功,性格刚直敢谏,却又显得浮躁。

第二段:武安侯田蚡者至而独厚遇灌将军。

写田蚡得势和窦婴失意。田蚡凭借王太后的势力又运用权术登上相位,富贵显赫,不可一世。

第三段:灌将军者至武安由此大怨灌、魏其。

写灌夫的出处与窦婴的结交,以及他们二人同田蚡结怨的原因。

第四段:原光四年春至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写灌夫与田蚡正面冲突和斗争,及田蚡设计陷害他们致死的经过,最后交待了田蚡的惊恐而死和阴谋败露的结局。

第五段:太史公曰至呜呼㗒哉!祸所从来矣!

写作者对三人的评价,同情窦、灌二人被害,遣责田蚡的卑劣,而对灌夫的作为表示遗憾。

邓西平给邓方知划好了层次段落,又简单的概括一下内容,这样,回去以后阅读起来就会好理解多了,邓方知坐了一会儿就回去了。

邓方知刚走有十多分钟,老母猪起来围着它睡下的那个窝乱转悠,用前爪将窝边乱草往窝里拢了拢,然后又歪倒睡下了,一会儿又起来了,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三四次。邓西平从以往的经验,知道老母猪快要下仔了。他赶快起身到了半脸盆热水,洗了洗手,准备迎接小猪仔子到来。并且喊来了花玲玉,让她赶快烧一锅豆饼猪食汤,好让下完猪仔的老母猪吃食,吃下去,能保证有充足的奶水畏小猪仔。

这窝小猪仔下的特点顺利,下到第八头猪仔时,老母猪突然起来了,邓西平认为下完了,赶快将猪食端到老母猪面前,它闻闻舔舔没吃,邓西平纳闷了,怎么了。老母猪舔了舔抱团取暖的一窝小猪仔,忽然又睡下去了,就像刚生前一样的用力,不一会一连又下了三个小仔,十一个小仔挤挤拥拥的在一起争奶吃。邓西平真的太高兴了!

8 9

这窝猪下的很多。奶奶高兴,对孙女说:"你们家要发了,人旺猪也能下,一窝下十一,可不少啊!这得多少东西给吃啊?"

花玲玉说:"奶奶,别担心,我身上还有点钱,明天去花家湾先买二百斤糠,这窝猪下的正是时候,等到春暖花开,猪草长岀来了,正是卖猪仔的最好季节。我们这窝猪,除了留两个外,那九个小猪仔能卖好多钱呢!"

奶奶说:"是的,就得好好喂,过年开春了,卖个好价钱,也是个指望。"

花玲玉从生产队里借了平板车,去花家湾买猪糠。她身上仅仅只够买二百多斤猪饲料的钱。光买糠肯定是不行的,她就对邓西平说:"能不能向柳子张张口,先周转一下,等过两三个月还给她。"

邓西平说:"我不好意思,你看你买糠正好顺路,你去吧!"

花玲玉说:"我是她的晚婆婆,你都不好意思,我就更不好意思了。"

都不好意思,花玲玉只能买二百三十斤米糠就回来了。回来后就报怨:"这路真难走,路上都是雪,连饿加冻心里发慌,有些拉不动了。咱们家还有半块豆饼,多喂点山芋,少喂点豆饼,实在不行就把今年收的芝麻捣成面掺入里面喂,头年将就过去,过完春节再说吧!"

邓西平说:"行!"

天气依然寒冷,一连半个多月的极端寒冷,成阴秋河地区一带还没有一点回暖的迹象。来喜带着邓武每天都去外面或者到秋河边去割芦苇,奶奶一天无数次的在锅屋里烧火为猪取暖。这窝小猪长势喜人,看着就让人高兴。只要一烧火,奶奶就把邓文、邓花带到锅屋里来。奶奶最会带小孩了,她捡细溜溜,长条似鸡蛋那么粗的山芋洗上七八块,埋在火盆里,半个小时扒出来,那软软糯糯的山芋似蜜一样甜。邓文、邓花特别喜欢吃,来喜、邓武回来了,奶奶又扒出两块,他们吃了山芋,身上暖火火的,不一会小脸通红。奶奶看到眼前的四个孩子和这一窝挤挤抗抗正在争着吃奶的小猪仔,心里高兴极了。奶奶心想,我的孙女快要熬出头来了,快要过上好的日子了。

一九七0年春节来得很迟,二月四号立春,二月五号除夕,二月六号春节。

今年的春节前一个星期五的晚上,邓方知还是准时的来到了邓西平的家,他最喜欢听邓西平讲《文艺学》。在讲到卢那塞尔斯基的贡献,邓西平讲到"他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苏联的传播和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最先系统地阐发了列宁的美学和文艺思想,认为艺术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要为革命的政治服务,为劳动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艺术发展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这是由不同阶级的不同生活方式决定的。他全面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历史地位,反对未来派、无产阶级文化派全面否定文化遗产的主张,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认为它是一种“不排斥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这种方法不但要求艺术家忠实地描写现实中一切美好和丑恶的事物,而且应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现实,把现实看成一种积极的发展过程。在文艺批评上,主张革命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强调思想内容是艺术作品价值的基础,艺术形式应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但艺术形式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应当从形象性、独创性和大众性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评价。卢那塞尔斯基还论述过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中的许多问题。明晚再讲。"

邓西平教之谆谆,邓方知听之认真。这一师一生也是那个时代绝无仅有最特殊、最有感情的师生关系。不能说唯命是从,但是,只要是邓西平的话,邓方知都会认真考虑的,并都能认真执行。

讲完课后,邓西平对邓方知说:"方知,今年还能和去年一样'大干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吗?'"

"叔,你说怎么样?"

"我看大可不必,你看去年过春节那几天有几个人是认真干活的,社员们都出人不出心,不能怨他们消极待工,一年盼到头,就春节这几天好日子,领导光要求过'革命化'春节了,不体贴老百姓的感受,我看就是教条,做表面文章,大可不必。"

邓方知问:"叔,依你的意思是,我们三队多放几天假?"

"是的,方知啊!你是队长,让咱队社员过好这个春节吧?依我看放它十天八天假,把队里养的猪除了留两头老母猪外,其余的都杀了,把池塘里的鱼都捞上来分给社员们,过好春节。这样做,只会加强咱们队社员凝聚力,调动积极性,不会人心涣散的,方知听我的,不会错的!"

邓方知没有丝毫犹豫,爽快的答应:"行!叔,就照你说的办,大不了撤了我这个队长,正好,我还不想干了呢?"

9 0

腊月二十八,老天爷终于在立春的前一天转暖了。今天,艳阳高照,微微的南风如春风拂面,让人心情愉悦舒畅。虽说年底这两天生易特别好,杨秀凤还是大包小包的帮来福背上了公交车,要把来福送上长江大桥北路长途汽车站,她们正在哪里等开往成阴的大客车。

在公交车上,杨秀凤说:"来福,到成阴下车你不要怕东西多,我发过电报了,让你大去接你的,到家好好帮你娘干干家务,别忘了看书噢!你姐说让你初六就回来,帮你学习数学的。"

来福点点头,杨秀凤给来福带上了各式各样的糕点。听说花玲玉奶奶还在来福家,杨秀凤专意让公公给老人做了八斤柔软细腻香酥的蜂蜜糕。这样的蜂糕就是在盛产蜂糕地的成阴也是买不到的,主要是软,不变于携带,杨秀凤专门让李继勇钉了四个小木盒子,两斤一合的装在里面,装得严严实实的,这样就保证了蜂糕到家不便型。来福知道这蜂糕是好东西,只要你用筷子夹上两块,放在碗里或者茶杯里,用开水一冲,立刻变成一杯比奶茶好喝十倍八倍的蜂粥了。那味道清香甜蜜,独特的桔子风味沁人心脾,顿时让人感觉心里清清凉凉的,那感觉让人飘飘然的快活,美妙极了。

南京咸水鸭、南京香肚,当然御带糕不要买,自家做的桂酱桔饼青红丝云片糕比御带糕不知要好吃多少倍。杨秀凤还没有忘记给她的情敌买了件云锦丝巾,虽然当农民不实用,可放在箱子里偶尔拿出来看看也是非常美的。金华火腿别人送了她六根,她一分为二让来福带来了三根。杨秀凤还没忘记给她的情人买上两瓶"金陵春",她常常喝这酒,绵软柔和,酒劲很强,还不上头,她知道邓西平很喜欢喝。

头天晚上装包的时候,杨秀凤给了来福五十块钱,用针线缝在他棉袄的上衣口袋里,让他到家就掏给他大的。另外杨秀风又给了他五块钱当路费。今天一大早就把来福送至大桥北路桥北客运站。

来福和邓西平刚到家门口,正好遇上了前来送节礼的邓诚两口,他们见到来福,柳子激动地说:"大弟长高了,邓诚我感觉比你还高呢!"邓诚不喜欢这个,他忙说:"长高了有什么?做衣服还得多费二尺布。"

柳子翻眼看了看邓诚,什么话都没说,跟着一起进了屋子。这满屋子都是人喜喜哈哈的打着招呼,说着离别重逢的亲切话,好不热闹!

柳子忙问:"来运呢?"

邓西平忙答应:"来运店里太忙了,说是年三十不耽误吃团圆饭的。"

花玲玉奶奶可高兴了,忙给柳子她们倒茶递水。然后又两手握住来福的手说:"太太快有一年没见来福了,这一年蹿成大小伙子了。"花玲玉奶奶扬着脸端祥了一会儿来福,对周围的人夸来福真俊。人们都把目光转移到来福这边,这才引起了花玲玉的注意,花玲玉也感到惊讶,心想,这一年来福怎么撺的这么高呢?比邓西平还高出半头。

父母哥嫂和太太姐姐弟弟妹妹都惊讶来福长高了,可来福看到的家还是和他临走时一样,不免有点心酸。当他来到锅屋时,他眼前一亮,惊讶的发现这一窝小猪真好,他大正在给吃不到奶子的小猪仔找奶吃。

来福问:"大,这些小猪仔都是它产的吗?"

邓西平说:"都是的,真好。这窝小猪多亏了你太太,她侍候母猪比对你弟弟妹妹还上心呢!你娘没钱买豆饼,她把自己攒的钱拿岀来二十块钱给你娘买豆饼,这些小猪不缺奶水,能不长好吗!"

柳子和邓诚看见这窝猪时候,也都惊讶不已。柳子看了看邓诚,凑到他的耳边说:"这老母猪随你小娘,真能下啊!"

邓诚听到后勃然大怒:"滚!"

9 1

情感在流淌,岁月在消逝,吃完除夕团圆饭,一九六九年就完全彻底的过去了。上帝公平的给世间每一个人的礼物,一人都添一岁。

邓西平家的这顿团圆饭,可以说吃的格外的好,是他和花玲玉结婚十五年来最好最圆满的一顿,老少四辈十四口人挤满一大桌子。不要说菜的丰盛,点心的齐全,就这"金陵春"酒啊!就令邓西平眼馋。他给大儿子邓诚说:"在江浦,时常的和你舅爷爷对酒当歌,情投意合海阔天空的欢牛海喝。那会儿只要酒杯一端,荣辱得失皆忘,这酒啊!并不是李白笔下的'借酒消愁愁更愁',真是'他乡有明月,人生得欢需尽欢'啊!"邓西平还没喝酒呢,就感概多多。可就在他说:"他乡有明月"时,花玲玉突然看了看他,但他的口封守得很严实,没有把和杨秀凤偷情的事暴露岀半个字来。可是,事情还是让花玲玉心生疑惑,为什么来福回来只是说大伯母对他这么好那么好呢?没提过大伯和舅爷爷几句,而竟然常常提到唐菊花奶奶次数较多。等到来福从棉袄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的时候,花玲玉问:"这钱是谁给的?"

来福说:"是大伯母给的,大伯母对我说专意给俺大的。娘,你给俺大噢!"

花玲玉听到来福的话,心里更加疑惑了,怎么来福的大伯母对他们父子俩这么好呢?

团圆饭吃过以后,大人们坐在一起说话,小孩子们各自玩耍。来福、来运、来喜兄弟仨一年没有见面了,他们亲切的在一起聊着各自的情况。邓武、邓文,邓花都在各自各的玩玩具。

这年春节邓西平特别忙,腊月二十八下午开始,一直忙到二十九晚上八点多,他给社员们写春联。邓西平的小行书写的特别好,他又多写老对联,比如:春满乾坤福满门,田增粮棉人增寿;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松柏年年茂,椿萱世世荣。邓西平的字就是这么好,人见人夸。其对联不仅字好看,而且特别好认。对联虽古老,但他能深入浅出的做到通俗易懂,所以,老百姓都很喜欢。

今年这个春节,对于邓西平一家来说,用"欣欣向荣"这个词来说是恰当的,可是他的邻居,前边的邓世军就不是那么好过了。自从他和邓西兰通奸被情敌邓西富刺伤以后,虽说没有致命,可元气大伤。又加邓西兰离他远去新疆,他终日闷闷不乐。

邓方知队长通知他必须参加劳动,他更加苦恼了。过去他当队长十多年一直没有劳动,成天指手划脚,当了大队书记后,更没有参加劳动,他对一般社员那样干活,心里感到害怕。于是就让闺女给邓方知队长请假,邓方知队长对他闺女说:"有病抓紧到医院看病,没病就得下地干农活,没有人养活像你大那样年轻力壮的闲人。"

听到队长的这话,邓世军闺女悻悻的走了。

邓方知本来就不喜欢邓世军这样的人。他当大队副书记的时候,父亲找他当三队队长,邓方知心不甘,情不愿的干了。干这队长他并不感谢邓世军,而是父亲邓西才硬让他干的,父亲说:"从生产队长干起,然后当大队干部名正言顺。"

邓西才也不服邓世军,当年转业时,上级领导让他干邓南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不干,他说不想操那份心。他哪里料到儿子农中毕业正赶上这场运动呢?邓西才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找到邓世军的,所以,邓西才,邓方知父子二人都不喜欢邓世军。

邓世军的闺女回家把队长的话给他说了后,邓世军张口就骂:"妈拉个屄,你这个龟孙子!队长还是老子让你当的,老子今天倒霉了,猫狗都朝身上刺尿,这是什么世道呢?"

从那之后,邓世军心里一直憋着。憋了一段时间,还真憋出病来了,到了春节,邓世军在床上还真的爬不起来了。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