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进入大学时有一个庆祝的机会,一些家长在高考成绩公布出来后举办升学宴。对于宾客来说,参加升学宴送祝福是一种礼节,但是参加次数多了就成为一种负担。
市民左新忠说:“今年夏天我参加了3次升学宴,随礼不低于500元,确实给我带来了经济压力。现在升学宴的就餐标准基本上都是一桌千元起,好多菜吃不完,造成浪费。”
退休党员李长征认为:“人情世故,必须得去。不管孩子考得好不好,都办升学宴,人情来往可以理解。”
东湖街道明德社区工作人员钟季觉得:“如果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还是值得庆贺一下。但是现在升学宴攀比现象特别严重,在拱门的数量上也进行了攀比,助长了一种不良风气。”
事实上,宴席从来都不是分享升学喜悦的最好表达,更不是唯一表达。真正的庆祝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与亲情的传递,而非外在的奢华与排场。
政协委员杨如浩认为:“仪式还是要有的,但是不要搞得过于复杂。以前我们都是和亲戚朋友聚一聚,长辈给买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不像现在,造成一些道德绑架,让亲情变了味儿,让来往也变了味儿。”
人大代表娄绚丽建议:“像南方一些城市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个饭,分享一下喜悦,给孩子讲一些正能量的话语,还是很温馨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最近几年,除了升学宴,谢师宴也是高考季重头戏,学生答谢老师在情理之中,然而,一些家长打着感谢老师的旗号大肆举办酒席,也造成了不良社会氛围。
教师高雅利表示:“如果学生高考成绩考得很好,我们自然很开心,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学有所成。但是我们不需要这种形式上的谢师宴,搞这样的形式主义。”
与宴席相比,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一声温暖人心的祝福,一份悉心的叮嘱,更能表达无限的喜悦,希望这样的表达成为庆祝升学的主旋律。
融媒体记者:李索雅
摄影:吕立三
编辑:裴培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