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文化网首页
- 历史
下邳古槐遗址赋
•
历史 •
阅读 4989
离乡五十载,今岁返故园。乡间有古槐,千里入夢阑。时与友相聚,将之炫众前。如今驱车访,古槐已渺然。唯见一巨石,巍巍仰首观。古槐遗址书,斑驳阴刻丹。再望铭石后,槐孙郁毓顽。欲解其中故,趋前老者拦。老者闻相问,告之语恭谦:古槐几千岁,乡人敬若仙;古木枝繁盛,叶茂入云端;表象有谁知,干内蚀空残;偶遭狂风摧,轰然倒坪间;身首分几处,悠悠二十年。言者情切切,听者憾凄然。归来再相忆,秉烛敲键盘。是为序。
故乡下邳,古韵古风。古泗水旁,古庙院中,古槐一株,孑然高耸。数人合抱之躯,展将军雄威;峨冠揖让之姿,彰君子谦恭。铁干铜柯兮“舍利”(1)铮铮,皴肤层裂兮鳞甲叠生,叶织巨盖兮碧黛荫浓,裸根虬曲兮爪地若龙。
斯槐生于何时?方志未见只字痕影;斯槐谁人手植?民间亦无口头传承。听不尽泗水东去之桨吟橹叹,望难断沂武南汇(2)之波翻浪涌。曹孟德决泗之水自脚下流过,陈公台慷慨赴死耳闻吟啸声。圯桥做近邻,亲见张子房三恭进履;城隍庙非远,目视米襄阳抱病遗躬。疾挥玉管,将奚仲开邑(3)之疆域绘于年轮;慢镌金钩,把襄公筑城(4)之兴衰嵌入骨龄。
壮哉斯槐!沃土肥壤,不恋其富;碎石砾瓦,不嫌其穷。雄哉斯槐!风摧之而不倒,雪压之而不倾,雷击之而不避,虫噬之而不瘿。无惧斧斫火焚,豪气薄云贯虹。美哉斯槐!体态如杉之挺拔,质地如檀之坚硬,寿命如柏之恒远,活力如榕之蘖萌。正气、朝气、书卷气,铸非凡之伟躯;气质、气节、气概,锻超逸之秉性。
远望斯槐,悟人生之渺小;近瞻斯槐,寻文史之芳踪。《晏子春秋》,“犯槐者刑”(5);《周礼·秋官》,三槐三公(6)。建安七子,一子存槐赋(7);唐宋八家,四家留槐咏(8)。诗佛写槐于宫(9),诗魔歌槐于庭(10);《槐叶冷淘》美,诗圣酒朦胧(11)。系马挂剑(12),槐历战争;董永绝恋,槐鉴挚情。槐上鸹巢,寻根洪洞;槐下太守,南柯一梦(13)。更有一代帝王,择槐而缢(14),悠悠之魂,千载飘零。
槐之全称,中国槐也。泱泱华夏,嘉树万种,享此殊荣,谁可与共?松常青,史受暴秦之封(15);槐冬凋,实领号国之命。故曰:槐之血统,龙脉嫡宗。余尝独歌之,击案无弦声。歌曰:古槐萧萧兮铸历史之鼎铭,古槐郁郁兮书人文之卷宗,古槐飒飒兮彰故园之昌荣,古槐巍巍兮冀国运之永隆。
斗转星移,风霜无度;沧海桑田,变化无穷。古槐逝去兮,自然规律定。多情最是下邳人,古槐遗址立心中。
注释:(1)舍利,本指大德高僧坐化后留下的坚硬的晶状物,如释迦牟尼佛的指舍利等,后为盆景界人士所借用,称那种枯而不朽的树干为“舍利干”,这里借指槐树的枯而不朽的树干。(2)沂武南汇:即沂水、武水自沂蒙出而汇于泗水,然后排入大海。(3)奚仲开邑:奚仲即夏朝车正(相当于交通部长),据《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与邳”,奚仲开国,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下邳第一次成为奚仲的封地,故称开邑。(4)襄公筑城: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伐齐,筑邳城,至今已有2600多年建城史。(5)《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爱槐,守槐者制订了“犯槐者刑,伤槐者死”的规定。后晏子据理力争,景公遂令“罢守槐之役,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6)《周礼·秋官》载: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7)东汉末年的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位文学家,史称“建安七子”。王粲写有《槐赋》。(8)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史称唐宋八家,而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皆写有咏槐的诗。 (9)诗佛即王维,写有题为《宫槐陌》的诗。(10)诗魔即白居易,写有题为《庭槐》的诗。(11)诗圣即杜甫,写有题为《槐叶冷淘》的诗。(12)清乾隆《荥阳县志》:“古槐在县东三十里”,“高帝曾休息其下,系马于此,因名系马槐”。清乾隆《新野县志》述县城中有“挂剑槐,在县署宅门东”,徐达仁有《挂剑槐》诗,曰:“老树成虬干,风霜几百秋。相传昭烈帝,挂剑在枝头。”(13)历史典故“南柯一梦”,东平人淳于棼在梦中做了20多年的南柯郡太守,梦醒时,往寻梦中所至之处,则古槐一穴。 (14)明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槐树。(15)秦始皇在泰山封“五大夫松”
作者:徐民凯,1949年生,睢宁县古邳镇下邳村人,现居南京。曾供职于地方政府机关,退休于国投电力企业。一生埋首读书,勤于笔耕。退休后,心之专属,唯在盆景。曾自拟学术研究课题“盆景与宗教”,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关于盆景艺术方面各类论文等约60万字,在国内盆景界特别是盆景学术界有一定知名度。疫情前,应国家级出版社之约,专注于著述,先后写出《禅话盆景》《中国盆景哲思录》《盆景诗书画影评》等书稿。自疫情始,又将主要精力放在人物传记上。目前正在撰写《盆景亦风流》系列书(三卷四册约100万字),即第一卷《中国近当代盆景名家诗传》、第二卷《中国当代盆景名家诗记》(上、下册)、第三卷《中国当代盆景收藏家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