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永驻的人生 ——栗振国《我镜头里的父老乡亲》摄影集读后感

作者:张士伦

瞬间永驻的人生  ——栗振国《我镜头里的父老乡亲》摄影集读后感

8月5日栗振国送给我一本他的新闻摄影集《我镜头里的父老乡亲》,他对我说:“您是新闻老前辈,交给您审阅”。拿着这一本厚厚的新闻摄影集,我数了数,他选用了新摄照片达1500多幅。这些新闻照片,大多是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单位刊用过的。看着这众多的新闻照片,掂着这沉甸甸的影集,对振国痴迷新闻摄影达30多年,不由得使人敬佩。

其实我与振国同行,我在军报当记者时,要求一专多能,记者除了文字采访,还要学会新闻摄影。每人配备一个上海产的4A双镜头相机,会照会冲洗。为战备需要,要学会还要摸索出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在黑屋里打个洞用自然光显影、定影。后改行从政,便把这行丢掉了。

我和振国不仅曾同行,还很有缘份,我在广电局任职时,他是广电驻乡记者,当时文字采访与新闻摄影双管齐下的只有他一人。

掂着沾有振国汗水的新闻影片集,寻觅着他从事新闻摄影的足迹展现他方框中的人生,不由得撬起大姆指,他是基层新闻摄影中的翘楚。

方框中的人生。新闻摄影,要处理好画面的关系,轻重的关系,主次的关系,主体占空间的关系,捕捉生动画面的形式,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对画面内容产生兴趣,把人带到画面的境界之中。这几种关系,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关系。除了以上几种关系,栗振国还要处理新闻摄影与他全家生活的关系。

栗振国被选拔为驻乡记者,他是拿工资生活了,但他的父母,爱人与孩子仍是农村户口,在黄土地中觅食,他的工资要与全家分享,这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当时的基层领导给他配备照像机,因他痴迷新闻摄影,决定节省那一月几十元的工资,平时洗印照片一些设备,显影粉、定影粉都是他自己购买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市里找摄影协会主席任德明,请他点评,以便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任德明对他虚心好学的精神,对他的评价是“无愧为农村基层新闻摄影的常青树”。

1997年的7月,他获悉《人民日报》摄影部在河北高碑店举办新闻摄影研讨会。这是提高摄影技术,拓宽摄影视野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向领导请了假,自费到河北高碑店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他结识了新闻摄影中的许多老师,揣回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经验,栗振国满载而归。

2019年,他在中国摄影资讯上获悉,《人民日报》德高望重的新闻摄影专家蒋铎将于11月2日至10日在北京“三昧美术馆”举办盛世之路——蒋铎新闻摄影展,这又是一次难得给自己增加营养的美餐。他叫儿子在网上购了一张晚8点的北京火车票,但家中赖以生活的几亩大蒜刚栽上,还有一部份地膜没覆盖。11月1日的早晨他起早与家人覆盖好地膜,吃过中午饭赶到市里,坐晚8点的火车,蒋铎老师新闻展的开幕式,他赶上了。

蒋铎老师十分感动,为他题了:“实干,多思,必有长进”。《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孟仁泉为他提了:“耕耘大地出硕果,奋进影坛绘新图,又农又文路宽广,精彩人生我振国”。《人民画报》摄影记者茹遂初为他题了:“发挥扎根农村的优势,拍摄更多更好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变化的摄影作品”。

新闻摄影不同于新闻文字采访,新闻文字采访,记者不到现场只要当事人讲述,便能写成新闻稿。新闻摄影不论多忙,时间多紧,困难多大,必须亲临现场,捕捉那一瞬间发生的事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国产相机,都是机械机子,光圈和速度都是根据光线的强弱,由自己定。这到不是多大难度,长期搞摄影的,慢慢地能摸索出一套经验。难就难在的暗室操作,基层的暗室,没有空调设备,热天能叫你汗流夹背,冬天叫你冷的打颤。栗振国一干就是几十年,据不完全统计,他的新闻摄影照片,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1200多幅,《人民日报》采用16幅,《农民日报》采用41幅,各种新闻图片社及省报采用231幅,市级新闻报刊采用1000多幅。这种痴迷于新闻摄影的栗振国的敬业精神,不得不使人感叹。

方框中的历史。新闻摄影是捕捉生活美好的瞬间,这个瞬间不是见啥拍啥,而是对生活进行筛选,深度解读这一瞬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拍摄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是通过视觉元素去讲述故事,画面既要保持新闻价值,也要体现历史中的那一刹间的存留。能做到这点,那就要求新闻摄影者敏感性和历史价值观。

在栗振国的《我镜头里的父老乡亲》有一幅是四户镇几家农户进城打工,所谓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一般在春节假期之间回家过年,全家团圆。可有的农民工因工厂任务重,春节只放三天假,农民工没法回家,没办法在这传统节日全家团圆。这几家在留守老人带领下,带着孩子到城市去看父母,一是让孩子拓宽视野,二是让孩子知道父母为生活在拼搏,三是达到了全家团圆的目的。进城看父母,这本身就新闻,也反映了当时改革开放,农民进城这一历史的潮流。栗振国抓住了这一新闻由头,一张孩子进城,既反映了现实,又给历史留下了印证。邳州的传统集市,一些会剃头的农民,挑着剃头的挑子,在集市街头为农民剃头,这一习俗现在很少了,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一种常见的集市一景。展现邳州民俗的剪纸、舞筛、竹子舞尽在他的影集中展现。这一切历史痕迹,都留在他的方框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绿化出现了银杏树热,邳州各乡镇广植银杏苗对外出售。一时,邳州银杏树苗销售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栗振国的图片中,这一盛况永久地定格在他的方框中。

瞬间永驻的人生  ——栗振国《我镜头里的父老乡亲》摄影集读后感

前几年新冠肺炎流行,医务工作者走村串户地宣传如何预防,深入基层给群众量体温,做核酸试验,镇领导,村党支部成员,不顾个人安危,组织群众进行抗疫宣传。这种特殊环境,特殊事件,栗振国用他的相机,给予了永恒的保留。这就是新闻摄影的现实感观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方框中的艺术。有人认为,新闻摄影很直观,很单调,白开水似的,没嚼头,难回味,没有一点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是对新闻摄影的不理解。新闻摄影的构图是表达的艺术,它关系到新闻图片视觉语言的整体脉络,有意识的构图可以使影像结构清晰,视觉语言有逻辑,有理性,有表现力。新闻工作者,为了捕捉岁月的痕迹,通过摄影触摸世界,解读生活,用快门定格一幅幅动人的篇章时,必然会考虑到这篇章的艺术性及审美观。

四户镇开婚纱店的丁殿华,为了扩大婚纱店的影响,请上海名模来店里表演,一个乡镇的婚纱店,请大城市的名模,这本身就是新闻。栗振国拍出这新闻照片,不仅反映了新鲜事物,但构图的片子,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便是新闻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鸡蛋长尾巴》是新闻,看后让人捧腹,这里边就是新闻与艺术的结合。

镇江老年大学的几位大妈,秋天来到了邳州银杏园,她们慕名而来,参观邳州的十万亩银杏基地。金黄的银杏叶,几位大妈身着新鲜服装,打着红伞,这绝妙一幅画面,栗振国按下了快门,这幅画面你可以作为新闻图片看,你看后掩卷而思,这盛世之时,人们安居乐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新时代的画卷,这是新中国的真实写照,这幅新闻图片的新闻价值和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时代进步,万物更迭,栗振国几十年来,用镜头记录下身边发生富有意义的那些事,让现代人为之动情,让后来者了解先人的足迹。

《我镜头里的父老乡亲》是一部基层史记,是一册家乡档案,是一卷让父老乡亲永不忘却的画卷。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京生
    京生 2024-08-14 17:05

    写的好,欣赏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