岠山遗韵

作者:睢文学

2022古剑山风景区游玩攻略,建议可以在此待一晚上,感受...【去哪儿攻略】

岠山位于古邳镇北部5公里睢邳交界处。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纵约3000余米,横约1300余米,海拔213.4米,是苏北地区居连云港花果山之后的第二高峰。山体为石英岩,平列四峰,西峰最高,常有云蒸霞蔚,故名“白云崖”。

关于岠山的传说有多种。一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山尖几乎刺破天宫。天大怒,命令大力神用神锯猛锯,把此山锯成四截,一截弃东,一截弃西,一截扔北,一截留在原地,故四峰连体,合称岠(锯)山也。

二说名为葛峄山。是在邳地立国之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医学家、农学家纷纷来此观光游览,并对这里的山水、植被进行研究开发。当发现漫山遍野生长着藤蔓植物,且山民每天都在刨、挖其地下肥大的根茎,问其何物,答曰:“疙瘩藤。”原来这种植物的根茎如同今日的山芋,含有大量的淀粉,不但可以食用充饥,还可以加工成粉丝、糕点等食品。农学家便命名为“葛藤”。居住这里的百姓又相继发明用“葛藤”茎皮加工绳子、编织提篮、睡席、盛粮袋子等生活用品,以及加工成葛皮布,后又加工衣服和床上用品等。

后来,又有一位名曰葛洪的神医来到此山,又发现此山生长的“疙瘩藤”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尤其是根茎部可人药,具有防病、治病作用,葛神医便称之此植物为“葛根藤”。因此,后在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才有葛洪用“葛根藤”炼丹的记载。至今在此山上还留下葛洪炼丹的水井和葛仙洞等遗迹。

再后来,时任邳国国君得知此山盛产珍贵植物,大有开发利用潜力,立即下旨,实行封山保护,统一开发利用。于是,在山上山下很快布满了不同种类的葛藤加工、葛藤炼丹等大大小小的生产作坊。因满山遍野的作坊房舍均带有“葛”字,时人又取“峄”为此山最大之意,便自然称之为葛峄山。古时,岠山(葛峄山)山巅有寨,寨内有“泰山行宫”,宫内有“葛仙洞”,洞前有“葛仙井”,此遗址今仍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乱采滥伐,岠山树木被砍伐一空,一度成为荒山秃岭。1960年部队在弥陀寺东侧百米处建有雷达站,发挥了很好的军事用途。1980年江苏省电台在此建“徐州地区电视转播站”,10年后亦撤走。2005年,山顶又新建宗善禅寺和康熙行宫等景点。对于岠山绿化,历届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都很重视,特别是社会贤达、有识之士呼声更高,多次组织人力栽培、种植,都因管理不善,而未奏效。20世纪90年代中期,古邳镇政府在征得县政府同意后,决定恢复“古邳八景”,多方集资,几经周折,终使岠山绿化及景点恢复重建等工程初见效果。2008年4月“突破睢宁”拉开帷幕。岠山绿化等工程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决策部署,总投资1700多万元,造林3700亩,植树32种,120万株,成活率达92%,岠山绿化终成现实。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两汉三国文化、山水湿地景观和中国儿童画之乡”三大特色旅游品牌作为开发旅游业重点,其中开发建设岠山景点是全县旅游业的重中之重。通过连续三年的大力投入,环山道路、新建亭阁、绿化造林等工作已经全面完工。其中先后投资1300万元,造林面积2250亩,计裁植了松柏、樱花、榉树、山楂、山桃等多种乔灌木品种20多个,近200万棵,使一直荒秃多年的岠山又披新绿,又添灿烂多彩新姿。2011年铺设环山公路1.4公里,同时被徐州市批复为国家AA级景区。

走进今日之岠山,满目锦绣,风姿绰约,林海绿涛,四季涌翠。高木与矮树相宜,常绿与落叶相映,林密景深,鸟语花香,庙宇亭榭,熠熠生辉。花果满山,游人不绝。特别是每年节日期间,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山门上的对联犹感绝妙。置身山巅,眺望无边无际的园野,心旷神怡,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近年,岠山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古邳参观游玩。岠山景区正在争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