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连年战争,江淮流域人口大量减少,生产受到破坏。朱元璋定鼎金陵(今南京),为了发展生产,大量从山西向黄淮、中原一带移民。凤阳府(明初邳州属于凤阳府)是皇帝朱元璋老家,当然是重要的移民落脚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朝廷下令“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户,悉还为民。”并且安置在邳州屯田,共建类似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五十个农耕大营。每一个营由一百户组成。置邳州卫。设在邳州州城(今睢宁古邳)。当年,邳州卫王恒重修邳州城,改建城门三座,角楼四座。并改太祖(朱元璋)避难的猪市巷为藏龙巷,并建王母新居,建王母生祠以奉供。
朱元璋为什么到邳州避难,根据《邳州志》与睢宁《古邳志》记载,事情大概是这样:元至元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与张士诚战,舟覆,大败,只身逃奔邳州,匿王母家。“王母,世居邳州猪市巷,见一人仓皇而至,惊问:‘尔朱某耶?’(因其人身材魁梧,相貌不凡,且面有九星麻点)太祖应诺,王母留其宿。及旦,王母羞愧而问:‘吾后有娠何如?’帝乃贻篦梳为质,王母亦赠匣中饰。王母果娠,遂谢客。太祖即位,携子及质谒上,上封其子为代王”。看来朱元璋还是个风流天子。
《古邳名胜古迹》说的更精彩,并交代这件事的出处: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载:至元二十三年,太祖渡江取张士诚,舟覆,有神救之。问:“何神?”答:“晏公也。”(注:明《续通考》载:晏公,字戍仔,临江人。明初封平浪侯,立庙祀之。今南京孝陵卫还有一条小巷叫“晏公庙巷”。)当时太祖被救而兵折大半。因此,张士诚乘机回枪,率兵追杀。数日,太祖大败,只身逃奔邳州,事急,投匿王母家。同时还交代“代王,名桂,太祖十三子,后国大同,与妃徐妙锦(徐达次女)事母至孝。”比《邳州志》详细而时间不一致。
查《明史》,此事为子虚乌有。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族,民族英雄。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二十一年受封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自称吴王。至正二十八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与朱元璋同时,张士诚起义军占据苏州一带。张士诚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镇)人,小名九四,出身盐贩。至正十三年,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佑。在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至正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至正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他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此后成为割据浙西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大都。至正二十三年,派兵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平江被朱元璋军攻破,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自缢死。
两支农民起义队伍都在苏南,且几乎同时称吴王,已经伏下结构性的矛盾。朱元璋叛将蒋英又杀害大将、金华守将胡大海而叛降张士诚。张士诚与朱元璋战败后又投降元朝,接受封号,并杀害另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张士诚和朱元璋遂发展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双方多次攻伐。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壬申,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朱元璋并未与张士诚交锋,只是打败其部将吕珍。(至正)“二十六年春正月癸未,士诚窥江阴,太祖自将救之,士诚遁,康茂才追败之于浮子门。太祖还应天”。 这是朱元璋唯一一次与张士诚正面交锋,张士诚被打败。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主帅徐达“克平江,执士诚,吴地平。”张士诚势力已经被全部消灭,没有机会把朱元璋赶跑到下邳了。
至于王母生朱元璋十三子代王朱桂。《明史》记载确实朱元璋二十六子,第十三子叫朱桂,被封为代王。但却不是王母生的,是朱元璋的郭惠妃生的。《明太祖实录》也记载洪武七年七月“辛巳皇第十三子桂生,惠妃郭氏出也”。另外,二十六王子和十八公主生母均有皇后或贵妃名下,无王母其人。朱桂也不是生于至正二十四年或二十八年,而是生于洪武七年,这时朱元璋已经稳坐江山好几年,根本用不着去下邳逃难。
那么,难道朱元璋没有到过邳州避难,不是这么回事,统率邳州卫五十大营五千户的指挥王恒也是个不小的官,应该长期在朱元璋队伍中,对朱元璋有所了解。焉敢犯欺君之罪。我们看王恒当时所做的只是把朱元璋藏身的地方改为“藏龙巷”,只是“新王母居。建生祠奉供,”其他有娠生子之事纯系后人编造的无稽之谈。从《明史》中我们知道:“元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 朱元璋年轻时父母双亡,当和尚、做苦工、四处乞讨游食。“紫衣人护視”当然为吹嘘自己而编造的谎言,掩盖自己曾经的困境。一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可怜人。邳州离凤阳又不远,来邳州也是可能之事。秦代淮阴漂母尚“哀王孙”而施食韩信,元代下邳王母更“悯同族”而庇护元璋。朱元璋当乞丐时受恩王母,做皇帝后报恩王母,就是朱元璋下邳一段美谈。田艺蘅文章可能是好事者一百八十年以后锦上添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