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类学专家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是聚族而居。不少民俗工作者,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积极发现抢救并记录了那些消失了的村庄。邳州四黄村就是聚族而居的典范。今后能不能也消失在公众的视野?
这是我写此文目的之一。
从纲河北岸到武河南岸,东到250省道,西至邳城镇,方圆20平方公里,居住着前黄,大黄,后黄,黄圩,四个村庄,总人口达10万!面积相当于南太平洋国家瑙鲁,摩纳哥,比卢森堡,梵蒂冈还要大。村头石碑记载来此居住的时间,是明朝永乐年间。但是没有记载来自何处?后代不禁问起,我的家乡在哪里?于是,口口相传,言四个黄家,都是来自安徽七里湾。再往前呢?
问我家乡在哪里?大槐树上喜鹊窝。
带着这个疑问,十年前,我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寻根。我对着黄氏牌位顶礼膜拜,看看文字记载,这里在明朝洪武年间发生过一次人口大迁徙。大槐树下演出了当时迁徙时的短剧,大约演出了三幕,四十分钟。
至今剧情记忆犹新。
官府每三丁抽一,弟兄三个必抽一个,后来两丁也抽,没有其他情况,迁走的名单就贴在这棵大槐树上。规定时间必须拖家带口一起往华北平原迁徙。看看当时迁徙时记载,迁往闽南的有,山东,安徽,江苏,河北,河南都有,不仅仅只是华北平原。元末战乱频繁,瘟疫横行,以上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状况。朱元璋采取了自古以来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几十年间,连绵不绝,直到永乐年间。短剧再现当时场景,被迁徙的人家哭哭啼啼,他们被官兵打骂驱赶,甚至是用绳子穿成一串,至今他们的这后人,对上厕所还说解手,因为当时手都被捆绑起来,为了方便一下,必须把手解开。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少人目前还有背着手走路的习惯,那就是背着手捆绑着的,一路走来形成的印记。大概习惯也可以遗传吧?祖先安土重迁,恋土难移。他们离开大槐树越来越远,祖先回头只能看到树上的鸟巢,那不是喜鹊窝,是生长在汾河边的一种大型水鸟,名字是鹳鸟,白色羽毛。我在大槐树下听当地导游讲那个鸟窝就是白鹳的巢。在被迁徙的人群里一定有四黄村祖先,他们不能识文断字,对后代只能是口口相传。直到今天,黄姓宗亲喜欢在大门口栽槐树。四黄村祖先是不是这样先迁徙至安徽七里湾,然后又在永乐年间迁徙到这里?没有文字记载,留待后人精确考证。我翻阅那次明代迁徙档案,很多其他姓氏也是如此迁徙而来。看完资料,我起身上香,主持听说我是黄姓后人,让我烧那一天的第一注香!我举香过顶,祝愿黄氏家族兴旺发达!为国也是为家。
行文至此,必须交代一下来到四黄村居住地的祖先们,到达此地时有没有当地土著?是不是也姓黄?回答是肯定的。目前大黄村黄兴洲一家就是当地土著。那个时候,四黄村祖先没到这里时,他们的祖先早已在这里居住。黄兴洲说虽无文字记载,只是听祖上所传。黄兴洲父亲、祖父、曾祖父早已作古,他们活着时告诉后代,咱先祖辈辈居住在此,也有迁到别处谋生的,因家贫,一直也没有联系,黄姓家族续谱时,编写组考虑到黄兴洲家特殊情况,就把他们一家偏排在长房那支。
我写文时,黄兴洲在电话里告诉我,他们家祖居黄家是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一些黄家老人都承认这个事实。
评论列表(5条)
黄立杰老师文采过人,早年在《邳县报》、《邳州市报》和《邳州文艺》、《大运河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甚勤,我经常拜读。
黄老师的散文,写得非常好! 文笔细腻,情感真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文言文功底深厚,对传统文化有一点的理解和悟性。
占城土山那边上次续家谱是在一起的的,前几年他们另续谱有其原因,他们考察的根据是怎样的,有什么可以借见的。
俺知道家来自大黄家就行
哥哥让我知道了,我们黄姓家族的历史变迁,知道了我从何来。
历史的考证是件艰难的事情,立杰叔亲到山西大槐树喜鹊窝取证史实,可见其科学地认真精神。四黄村的黄姓家族人丁兴旺,黄姓后代有责任心的一些名流贤达为让祖先的光辉永炽,准备重整族谱,再造辉煌,正积极做准备工作。
至于我的先祖们世世代代在大黄村居住,都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至今,因我上三代大都不识字,没有文字可考,唯有乾隆年间奉旨建立的一座志门表彰黄家一节烈贞妇可佐证,只可惜文革中“破四旧”被推倒,残石被附近生产队拉去作了建社屋的基石。
看来,研究历史离开文字作考是无力的,口口相传容易失去。感谢立杰叔的认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