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韵味千年——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如坤

作者:吴艳 (创意世界)

蓝印花布,韵味千年——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如坤

一方小小的蓝印花布,

融合民间传统的绘画、版画、剪纸、印染多种艺术形式。

一雕一刻传古韵,

一蓝一白总关情,

为了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默默坚守,这一守就是70多年。

蝶扑莲花、丹凤朝阳、钟馗赐福、河伯西行……当蓝色的粗布遇上白色的印花,简单素朴的一蓝一白,瞬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古风古韵,那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神话人物,仿佛可以从蓝印花布上走下来,与你“布”期而遇。

这是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王如坤创造的艺术世界。一方小小的蓝印花布,却融合了民间传统的绘画、版画、剪纸、印染等多种艺术形式。一雕一刻传古韵,一蓝一白总关情,为了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默默坚守,这一守就是70多年。

古印花版,荡漾着旧时光

邳州地处苏北和鲁南,盛产棉花和蓝草,民间纺织印染比较发达。“邳州无二行,铁匠和染坊”,宋元时期,当地染坊已遍布乡村街巷,并孕育产生了蓝白相间的花布,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邳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穿过有些杂乱的村巷,来到邳州市良壁村王如坤的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色的两层小楼,这是王如坤的儿孙们为他设计建造的蓝印花布展览馆,还有一排灰色平房,是王如坤的染坊,院子则是他晾晒花布的地方。

王家的蓝印花布印染始于其高祖父,至今已延续160余年。当年,其高祖父因旱逃荒至邳州,搭了间草棚,走村串巷收布、染布而兴业,其中就包括染蓝印花布。后来其祖辈迁入良壁村,买了房子做门面,一边种蓝草,一边染布,生意十分兴隆,并逐渐形成商号“德信隆染坊”。解放前,因战乱而持久停业的“德信隆染坊”元气大伤,资本不足,顾客稀少,只好以种蓝草打靛蓝为主。出生于1950年的王如坤,从小从父辈处耳濡目染,学会了印染蓝印花布技艺,成为第四代传人。

凭着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痴情与守护,凭着对印染技艺传承的使命与责任,王如坤在“文革”时期从火堆中抢救了百余片祖传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蓝印花布印花版和染坊用具,又从邻村染坊艺人手中抢救了数十片印花版,藏于自己的床铺下,日夜守护以防破坏,这才使得200余片印花版免遭劫难。

在王如坤的蓝印花布展览馆内,四壁挂满了大大小小雕刻精美的印花版。“雕刻印花版是印染花布的第一道工序,印花版上的图案会印染在蓝布上,因此花版的美观与否直接影响到蓝印花布的效果。”王如坤介绍说,墙上这些残破的发灰发黑的印花版,就是自己当年抢救出来的祖传印花版,那些色泽均匀、图案清晰的印花版,则是自己这些年新雕刻的。

蚩尤、伏羲、凤凰、雄鹰、兰花、牡丹……各种造型丰富、雕刻精美的印花版让人目不暇接。王如坤介绍,邳州蓝印花布图案的花型一般以动物纹样和植物花卉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质朴素雅。自己是一名教师,从小就对书画和雕刻感兴趣,因此,雕刻这些印花版对自己而言并不是难事,但是要制作一张好印花版也很不容易。要先在一种比较厚的硬纸上绘出图案,然后用祖传工具一点一点进行雕刻,最后将刻好的印花版放在桐油里浸泡、晾干,这样防水耐用,便于保存。有时候,一张造型复杂的印花版,他需要埋头雕刻四五天。

老手艺,诉说匠人风骨

邳州蓝印花布又称“青花布”“药斑布”,是邳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蓝印花布用纯棉布为原料,以蓝靛草为染料,用传统印染技艺制成,纯天然,无污染。

“完成印花版的雕刻,需要先制作防染浆。防染浆是用石灰和黄豆粉制成,黄豆粉一定要是新磨出来的,放久了就难溶于水,影响染布效果,和石灰的比例也要刚刚好,多了容易掉,少了不好刮。”王如坤介绍。

防染浆制作完成,就要开始刮浆。王如坤取出一方白色棉布铺好,将一个兰花图案印花版压在布上面,又用一个小铲盛出一些米白色防染浆,刮在印花版上,镂空的兰花图案里就被防染浆填满了。慢慢揭起印花版,一朵完美的白灰浆图案就刷印好了。“防染浆要刮得不多不少,太多容易掉浆沫,太少印出来的图案就可能会残缺。”王如坤解释,因为图案被防染浆覆盖,所以把白布放进染缸后,图案的部分不会被染色,还会保持白色,就成了蓝布白花的效果。

接下来,该染色了。王如坤取出一大盆用蓝靛草汁调制而成的染料,盛出几大勺放进一个木制大染缸,进行多次搅拌,直到水面泛起小泡沫就搅拌均匀了。王如坤将刮好浆的白布放进染缸浸泡,约15分钟后取出,漂洗,再浸泡,反复入染5次,一方兰花图案的蓝印花布就形成了。“在染缸浸泡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蓝色就越深,只有反复入染和氧化,才能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深蓝色是北派蓝印花布,浅蓝色则是南派蓝印花布,邳州人一般更喜欢色泽深厚的深蓝色。”王如坤说。

染好颜色后,就需要晾晒。小院里,安装了几个高高的晾晒架。由于印染季尚未开始,王如坤便打开手机相册,展示了晾晒的盛况。只见高高的晾晒架上,挂满了各种图案的蓝色花布,七八米长的花布垂下来,宛如一条条蓝白相间的瀑布,甚是壮观。晒干后用刀将覆盖在蓝布上的防染灰斑刮去,白色花纹图案显现,一方蓝印花布就完工了。

“防染浆里含有土豆粉,温度太高容易发酵,再加上蓝靛草也有生长季节的限制,蓝布的晾晒对光照、温度、湿度等也有一些要求,因此,我制作蓝印花布一般都只在春秋两季。”王如坤说。

蓝印花布,韵味千年——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如坤

古老的,也要是时尚的

邳州蓝印花布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汇集了民间纺织、雕刻制版、染色、染料制作配制、民间绘画、民间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我国的传统印染工艺、民间风土人情、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还具有耐磨、耐脏、吸汗透气、穿着舒适等特点,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王如坤成为邳州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

如何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下去?王如坤一度面临难题:儿女和孙辈都离开村子在城市安家立业,一年难得见几次面,如何能学会印染技艺?后来,离家较近的女儿王学云在每年印染季回家给父亲帮忙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印染技艺,成为蓝印花布的第五代传承人,这才解了王如坤的心结。

更大的难题在于推广。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使得蓝印花布产出量有限,无法满足推广的需求。而且由于使用植物染料和传统技艺生产,纯手工制作,蓝印花布的色牢度不稳定,不同批次同样图案的花布,也可能呈现出一些差异。再加上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家族力量很难实现。种种因素,使得蓝印花布的推广困难重重。

“这些年,我也在不断尝试进行创新和改进,坚持的总原则就是守正创新。”王如坤解释说,“守正”就是保持传统技艺不变,“创新”是将蓝印花布内容进行丰富和扩展,如将汉画图纹、京剧脸谱、民间故事、甲骨文等融入刻版及印染中,给传统花布赋予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色彩,还扩展了蓝印花布的用途。除了传统的制作服饰等之外,还可做蓝印花布衍生品,如汉画、脸谱等可以做室内装饰。

目前,王如坤设计印染的品种已超过300余个,获得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25个。不少学校来王如坤的展览馆开展研学活动,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2000余人次。

随着年事渐高,子女对王如坤一个人留在村里打理展厅和染坊很不放心,但74岁的王如坤坚决不愿去城里和子女一起生活。“不印染的时候,我每天在染坊里转转,归置好展厅的印花版和花布,再整理我的民俗收藏,感觉心里踏实。一辈子和它们打交道,习惯了,离不开。”王如坤说。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