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悠悠运河水 浓浓运师情》

作者:黄立杰

读《悠悠运河水 浓浓运师情》
成武同学散文在网上很快传播,引起原来七九级中师三班同学强烈反响。孙德超同学从广东省阳江市打来长途电话,说我看了王成武文章,有流泪的感觉。孙德超儿子给我留言,他这样说,王伯伯这篇文章写得好。古运河是母亲的乳汁,运师是母亲的怀抱。字里行间满满的温情。王伯伯追忆运师生活,有迷茫,有不甘,有疑惑,有感慨,正是每个人在年少时青春的模样。我常想,青春在哪里?一如母亲的灶台,长辈的唠叨,玩伴的打闹,是童年的烙印。母校的校园,老师的教诲,同学的欢笑,应该就是我们青春的印记吧。所以每位学子的青春一直藏在母校的校园里,藏在同学和老师的记忆里。王伯伯回到母校找到了青春的碎片,见到同学打开了回忆青春的闸门:感慨,学校今昔变迁;回忆,只存在于记忆深处的敬爱的老师。拾掇起来的残缺的青春,每次都不一样吧。王伯伯落泪,晚辈的眼眶也湿润。回忆过去,常常扬起嘴角,不是因为过去的生活多幸福,而是因为那是我们青春的模样。青涩而又美好。

文中提到运师那次绝食风波,我要补记一笔。记得是绝食的第二天,学生会的周桂梅同学到我们宿舍劝我们赶快去食堂吃饭,她以大姐姐口气说,肚子饿的咕咕响,饭菜摆放在那里,怎么能不吃呢?她是沭阳口音普通话,我们觉得可笑。都说她思想进步,个人有想法。那个时候人家已经是中共党员,还有啥想法呢?她说的在理,可能是我们太浅薄了吧?

林语堂先生在法国巴黎租一间房子创作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当写到梁红玉之死,那一天泪水不干。他说,人间至文皆至情,今至情也,必至文也。成武的散文是至情,也必是至文!这些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他娓娓道来,就像陈年老酒,品一口就醉眼朦胧。多看几遍,就有想哭的感觉!我在电话告诉德超,想哭你就哭个痛快!于是他挂断了电话。这篇文章是因同学分别四十五年后聚会发酵而成,聚会结束,他夜不能寐。文章一气呵成!所以我们读来痛快淋漓,酣畅之至!成武同学毕业后一直在乡村小学播撒读书的种子,后来到镇上当教办主任,最后在教育局领导岗位上退休。

他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读书写文,如今退休闲下来,初次拿起笔,起点不低,以后还会写很多回忆文章,叶圣陶老先生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他的经历那么丰富,一旦拿起笔,一定有好文章问世。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散文集。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