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洋河镇修建了许多闸与堤。时过境迁,这些闸、堤早已不见踪迹,只留下了一些地名。经过几百年的口口相传,衍生出一些离奇、荒诞的传说,使今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这些闸、堤的功能,造成其遗址的缺漏和名称的讹错。
2019年,我参加《酒镇洋河》一书的编写工作,在资料采集过程中,发现志书记载的工程名称与遗址保护碑的名称不符,有的水利工程遗址尚未列为文保单位。
2023年,《洋河镇志》编纂工作启动。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对古代水利工程进行调查梳理,还原其本来面目是非常必要的。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金兵未阻住,决口也无人堵,为黄河长期夺淮创造了条件。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为保京杭大运河漕运,其治黄策略是“北堵南决”。
黄河夺淮对濉河下游影响极大。濉河出孟山湖后过高楼,绕睢宁县城北,至宿迁南小河口(今宿城区项里街道双河居委会)入泗水。后又改道南移,从白洋河口(今洋河镇黄桥村)入泗水。
1194年,黄河在阳武溃决,由汴渠经徐州夺泗入淮。到十五世纪末,原泗水、淮水河床逐渐淤高,徐州以下洋河以上黄河经常向南漫决。“一遇秋伏,黄水倒灌小河口、白洋河,由归仁集迆东,横阔四十里,澎湃南下合淮。”危及明祖陵和泗州城的安全。
明万历七年(1579年),兵部尚书潘季驯总理河漕,主持筑归仁堤。小河口至白洋河口一带黄河不筑右堤,迫使濉水由此向黄河排泄,以保证明祖陵和泗州城的安全。
《江苏水利全书》记载:“筑归仁斜横堤,东起桃源县孙家湾。西至宿迁县归仁集,横截濉黄水,尽入黄河,毋使入淮。”孙家湾即今洋河镇闸圩村,归仁集即今泗洪县归仁镇,归仁堤“长八千七百丈有奇(少一点的意思)”。
潘季驯筑归仁堤,拦濉水从小河口、白洋河口全部入黄河,抬高黄河水位,冲刷清口以下淮河入海通道泥沙,这叫“束水攻沙”。
万历年间,孟山以下濉河逐渐淤塞,小河口和白洋河口排水也不畅,在洋河镇西南,归仁堤以北,形成“祠堂湖”。天启三年(1623年),濉水从孟山南冲出,经大李集、找沟集、蔡圩、五堡、孙家湾入黄河。在找沟以东,有一股南流,名罗家河(今罗夹河),至归仁堤东流。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黄河大水,黄河水从小河口、白洋河口倒灌入濉,小河口、白洋河口淤成陆地,归仁堤也决溃,濉水、黄河水随安河下洪泽湖。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任河道总督。把宿迁至孙家湾的黄河右堤封闭(潘季驯筑归仁堤时,小河口至白洋河口一带黄河未筑右堤)。在黄河南岸创建峰山(在睢宁县双沟东)四闸,名为头、二、三、四闸。在白洋河口建民便闸,“减黄入濉”。
民便闸和峰山四闸都是泄洪节制闸,通过它们,把汛期的黄河水排入淮河,以保证漕运安全。
这时,洋河已是漕运、河防、商贸重镇。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了防止洋河镇不为黄水所害,从五堡至白洋河口增筑了归仁格堤,长2700余丈。(归仁格堤又称“太皇堤”,俗名“太皇堆)。于格堤南首建石涵洞,保持孙家湾排水道。在归仁堤上建五座减水坝,泄濉、黄之水入洪泽湖。今宿城区陈集镇五堡村还有石涵洞的遗存。
靳辅治水,没有了保明祖陵的压力,在黄河上建闸,建五堡减水坝,把濉、黄之水引入洪泽湖,抬高洪泽湖水位,冲刷清口泥沙,这叫“蓄清刷黄”。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鹏翮接替于成龙任河道总督。是年冬,修乌鸦岭至归仁堤土堤509丈,归仁集至五堡石工堤3088丈,五堡至民便闸格堤2725丈,并在归仁堤上建归仁、安仁、利仁三座双门闸,泄濉水入洪泽湖。
自五堡向东至孙家湾修旧归仁堤3757丈,又延伸到黄河边老堤头止。筑北束水堤,长3776丈,堤内挑引河,在河尾建祥符双门闸,闸东挑引河,长96丈6尺,建五瑞越闸,临黄河处筑草坝。当濉水大时,开启草坝引濉水入黄河冲沙。
张鹏翮建的这些闸配合便用,用来调蓄黄河、洪泽湖水位。当黄河水大时,关闭祥符、五瑞两闸,开启归仁等闸,引濉水入洪泽湖。也可开启祥符、五瑞两闸,“减黄入湖”。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规模治理濉河,同时,疏浚罗家河、民便河(小河口至白洋河口)及鲍家河。此时,黄河底已淤高,濉水不能进入黄河,全部下泄到洪泽湖。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祥符、五瑞两闸下修筑束水堤,遇到黄河水盛涨,开启祥符、五瑞两闸泄黄河水入成子湖。
道光三年(1823年),重新修建祥符、五瑞两闸。新闸建在旧闸稍北的坚滩上,闸门总宽2丈4尺,新闸底比旧闸底高1丈7尺多。闸建矶心,东西建钳口坝,闸下引河名魏家河,两侧筑有束水堤。西堤长6390丈,东堤长2230丈,两堤相距100丈,泄黄河水入成子湖。白洋河口的民便闸没有重建,成为无水之闸,人们称其为“旱闸口”。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故道成了季节性河流,经常断流。祥符、五瑞两闸废弃,魏家河成了洋河地区的季节性排水河,两侧的束水堤逐渐消失。到了1911年,洋河境内的归仁堤和束水堤已不复存在,除废黄河堤外,只有从旱闸口至归仁集的太皇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力兴修水利,洋河地区河渠纵横交错,形成了排灌两用河道网。明清时期修筑的闸、堤遗迹,经过大规模农田建设早已成为普通耕地。
《泗阳县志》等志书虽有修筑这些闸、堤的简略记述,但人们不会关注,只能通过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前年,有幸认识泗阳的王维崇先生。他是水利专家,给我讲了许多水利建设往事,并建议研读顾克祥先生主编的《泗洪县水利志》。
祥符闸等水利工程已经废弃近170年,洋河人对它们的记忆多体现在地名上。现在,洋河镇有两个以闸字命名的行政村,分别是闸口村和闸圩村。
1677年,靳辅在白洋河口建民便闸减黄入濉。黄河改道北徙后,民便闸上游引河干涸,下游的河道形成水潭,人称“旱闸口”“水闸口”。1949年设置泗洪县,水闸口划给了泗洪县,为闸口行政村。旱闸口则成为南蔡黄桥的自然村,已经拆迁。
祥符闸废弃后,当地胡姓在此筑圩,利用了一侧闸墙,称为“祥符闸圩”,现为闸圩行政村。
几乎没有人知道,闸圩村是当年归仁堤的起点“孙家湾”。更没有人知道,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皇帝二次南巡,从孙家湾上岸,视察归仁堤、高家堰。11年后,张鹏翮在这里修建了祥符闸和五瑞闸。
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宿城区在闸圩立了一块“浅废闸遗址”文物保护碑。
志书记的明明是“祥符闸”,怎么变成了“浅废闸”?原来,当地人称它为浅夫闸(qiǎn fū zhá),“夫”读轻声,当地还流传这座闸建起来就报废的故事,调查员没有仔细查证写成了浅废闸。我们在编写《酒镇洋河》时,发现了这个错误。
洋河方言中,把“堤”称为“堆”。洋河镇除了两个以“闸”字冠名的行政村外,还有4个以“堤”字、“堆”字冠名的自然村,它们分别是“岔堤”“前堆”“三坝堆”和“俞回堆”。
南街居委会的“俞回堆”,是归仁堤的遗存,因明末俞姓回民从北方移居此处而得名。拦马村的“三坝堆”和新南园居委会的“前堆”,是原濉水北束水堤的遗存。民国时期,以此堤为路基修建了徐淮公路,公路上的拦马河桥称为“三坝桥”。黄桥村的“岔堤”,是归仁格堤的遗存。
2023年12月,洋河镇入选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洋河是古代文化遗存的“富矿”,因为历史原因,上述古闸、堤多没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希望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把这些古闸、堤遗址列为文保单位,为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增添光彩。
胡惠有 1952年出生,长期在京杭运河船闸上工作,现任洋河新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