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见抽黄烟的历史画面

作者:张雨林

竹子水烟筒水过滤烟斗烟具大碌竹头长短款烟筒湛江茂名高州特-阿里巴巴

现代人统一抽的是纸卷烟,而且还带海棉过滤咀,过去人们用烟袋窝窝抽自己种的黄烟丝,也是一种享受,但是,岁月如流,抽黄烟已成为历史与记忆了,年轻人只能在电影、电视剧中见到过去用烟袋抽烟的画面,生活中难已见到的古老抽黄烟的画面,故此,我把在小时候亲眼见到的种烟叶,晒烟叶、切烟丝,吸黄烟的每道程序,凭记忆向各位读者回味下,往事也只能回味:

我亲见复寅族叔种烟,每年把本来种菜就不够用的菜地,匀两双出来种烟叶,烟种下地,等长出新芽后,他精心呵护,浇水,锄草,施肥、摸叉,摸叉就等于整枝,摸去多余的叉叶,留住的黄烟叶不被闲叉叶分争水份和营养,这样才能使黄烟叶长得又肥又大,他种的烟叶有巴蕉叶子那么大,长大的烟叶,趁天晴摘回来,用毛竹编成比门板还要大点晒烟床,把新鲜的烟叶夹在中间晒,这样晒法的好处就是,烟叶晒干了,还能保持烟叶的平展和完整,便于叠加在一起切丝。

切烟丝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的活,他把晒干的烟叶,每片上抹点菜籽油,一片加一片叠加整齐,用平平的石头压上一天,这样使晒干的烟叶得到充分的回绵,使烟叶柔软韧性更佳,切烟丝时不易折断,族叔经过这些制烟丝的程序后,就开始切烟丝,他切出来的烟丝,细如头发,让人垂涎,为了保鲜,每次只切三到五两的黄烟丝,(抽完这三到五两后再切,)就开始品偿自己的劳动成果,切好的烟丝用青菜叶包好,目的是保持烟丝的湿度,再加一层牛皮油纸保鲜。

抽烟,对抽烟一族来说,是一种生活享受,喜欢抽烟的人,更喜欢那烟雾弥漫的感觉,烟雾缭绕之中,往事历历,头脑越来越清醒,心里越来越孤独,抽烟的人很愿意享受这种孤独,抽烟,特别过去老人抽的黄烟丝,还要有一套抽烟的工具,例如烟筒,装黄烟丝的盒子,火石,后来用洋火(火柴)、纸煤等,烟筒分两类,一个就是烟挖挖,其形状,一根细长水竹筒,经铜匠在一头打个铜吸嘴便于入口吸烟,一头再打一个铜窝窝装烟丝,铜窝窝有大扣子那么大,一次能装一个蚕豆大的烟丝丸,老抽烟的人,想抽烟时,从怀里拿出火石或洋火,熟练的用打火石点着纸煤子,纸煤子是用大表纸搓成像筷子一样的纸棒,点着后,用它点烟袋窝里的黄烟丝,就开始享受抽烟的快乐。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纸煤子,纸煤的作用是便于每次用火石点烟的麻烦,所以用纸煤点烟方便,纸煤把烟窝里的烟点着后,就要把纸煤的明火吹灭,否者等一袋烟丝抽完了,纸煤也燃尽了,故此就要把明火吹灭,等点第二袋烟时,再把纸煤子吹成明火点烟,没有一定的技术,很难吹着纸煤子的,小时候,我就玩皮的试下吹煤子,结果口水喷出,把煤子的死灰浇灭了,会抽烟的人,个个都会吹煤子,他们不叫吹,叫“说煤子”,他们把舌头一伸,蹦的一响,纸煤就燃起来了,看来没有一点真本事,就没资格抽烟了,一袋抽完后,倒烟袋窝窝里的烟灰,就在地下或鞋底板下磕两下,就像挖地一样动作。所以,叫烟挖挖。

还有一种烟筒叫烟蹦蹦,烟蹦蹦取材必须在水竹园里,找一根形像烟袋细小的老竹根,经过铜匠精心包装,吸咀,烟袋头锃光发亮,烟袋头又像古时少奶奶的小脚,尖尖饱满,装烟丝的孔,只有碗豆一样,适合烟瘾不大和斯文之人用,一袋烟抽完,用嘴一吹,烟袋里的烟灰,就蹦出多远,所以叫“烟蹦蹦”。除这两种旱烟袋外,还有一种水烟袋,水烟袋是用铜做的一种抽烟工具兼把玩品,水烟袋的好处,是烟经水过滤后,吸烟之人不容易上火,形状我也无法形容,但是,抽时发出咕噜咕噜之声,十分不雅,让人恶心,它吐烟灰时有特色,把装烟的咀提高点,一吹,烟灰也一蹦多远。前面说的两种旱烟袋,小时候在我们安庆枞阳是常见的吸烟工具,水烟袋少之又少,我小舅舅家有一个。改革开放后,我去广州工作,八五年到阳江闸坡南海边去旅游,见当地鱼民抽的水烟筒,他们用的水烟筒粗犷豪爽,用一根大约有茶怀还粗一点,一米长的毛竹筒,从底到咀三分之一处,按一个像我们铜水烟袋一样的装烟管装烟丝,点着吸时,不像我们把嘴包住吸烟咀抽,而他们嘴没办法包不住烟咀的,只好把嘴伸到竹筒里抽烟,也是一门技术活,抽时也和我们铜水烟袋一样,发出让人很不舒服的咕噜咕噜的响声,我觉得好奇,还抱着广东水烟筒照了一张像呢,现在也不知放到哪儿了!时代不断进步,用烟袋抽黄烟丝已成为历史记忆了。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