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减肥》谈起

作者:陈志宏

女士减肥瘦身对比图素材图片免费下载-千库网

今早看了刘波涛先生的随笔《说减肥》文章,感概多多。是的,现在日子好了,人的体态丰盈了,就有那么一帮女人加入了减肥的行列,这真是好日子过多了的一种怪现象。同时,我又体会到,刘先生的文章,总能针对时弊,一针见血指出社会上的一些怪异现象。当然,任何事情,只要出现了极端,就是不好。当然,人体超胖现象会导致一些不良症状的发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是,刘先生文章说的哪些微胖,不算胖,或者稍稍丰满的女人都加入了减肥的行列这就不正常了。

这一现象,不但刘先生纳闷,我也纳闷。过去,我一百七八十斤,按理说,应该算是胖人的行列了吧!可那时候,饭量特大,吃什么都香。要说我这个人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喝稀饭。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走亲戚,岳母就知道我能吃能喝,她都要把稀饭锅烧满,炒菜碟头加大。有时候我还谦虚作假,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的敞开肚皮吃饱饭。偶尔就剩那么一碗两碗稀饭。我的小孩姨、小舅子们就会跟我开玩笑的说:"剩多剩少,憨子包了,妈!盛给俺大哥喝。"一到这时候,我就三下五除二的就把所剩下的稀饭全部喝下肚了。岳母高兴,小姨子、小舅子喜欢,都拿我非常亲切。

说实话,那时候,我不知道控制饮食,体重确实超标,但我没感觉有什么不好。一遇到冬天,我肥胖的身体经常洗凉水澡,从来都不感冒。我们学校的办公楼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本就没有通自来水,我大都一手提着一个装满四十斤的水桶,从校园食堂,一气提到办公楼三楼校长办公室,不觉累,也不觉得喘。那会儿从不生病,就觉得自己非常强壮。我没有感觉胖有什么不好。

刘先生用犀利的笔,写出了一部妇女的矫情,感觉减肥似乎是时尚,其实她们是一种矫枉过正、矫揉造作的怪现象,真得大批特批。刘先生用了今夕对比的手法,讲明了现在生活条件好,过去贫穷日子的苦的道理,没有必要过度追风的减肥。文中写道:"就说有些人,你从她外表根本看不出肥胖,只不过稍微丰满一点,就说自己胖,我感觉有些夸大其词、自我炫耀、是有点想赶“时代潮流”的嫌疑。如果不说自己胖那么一点,就显不出她家庭生活的如此富裕、经济条件的宽裕、心情舒畅的美裕。

现在人为什么普遍都要比七十年代之前的人要胖,这还不是与经济条件好啦,各家各户生活条件提高啦有直接关系吗,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如果放在五、六十年代,经济匮乏,许多家庭都处在吃了上顿不知下顿怎么吃的情况,那你让人去胖,能胖的起来吗?那个时代的妇女见面可不是现在这样啊,却是碰面就问,你家还有吃的吗,我们家都揭不开锅啦,现在可是饿的前心靠后心,浑身就剩一把骨头一把皮啦!这样的日子怎么过,什么时候是个头?所以说浑身都是肉这句话,对她们那个年代妇女来说就是奢侈语言。"

是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哪里不穷呢?记得,我十七八岁都没长成个。到二十多岁参加工作了,在外地一年后回来探亲,可能是由于能吃饱饭的原因吧!见到我的人,都说我长高了。我想,如果继续没有吃的,上哪里去长高呢?

我记得,那时候,一个村里,几千口人,没有人是胖子。就是我二叔,当年他在湖北黄冈当兵,也许在部队能吃饱饭的原因吧!就他胖了点。只要他来家探亲,他那粗壮的体形,方正圆满的脸堂,我就感觉他威武雄壮好看。那时候我瘦小的身子,只要发烧生病,我母亲就害怕,所以,每次生病,我母亲总是带我到大医院检查,生怕我得什么重病。如果我能稍为身上有点肉,我母亲也不至于那么害怕。到我三十多岁发胖的时候,我母亲只要见到我,就高兴的不得了,她总是说:"人还是胖点好,抵抗力强,不生病。"

在《说文解字》里,对于胖是这样解释的:"胖(P a h g)会意。从月(肉)。本意:古代祭祀时用的半边牲肉。《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右胖,右半边。)这个意义念(P a h)大,舒坦。《礼记.大学》:"心广体胖,安泰舒适。"从这些解释中,古人并没有认为"胖"有什么不好。反而对"瘦"字解释的不好。在《汉字.图解字典》中,对"瘦"的解释为:"瘦:形声。疒表意,古文字形体像病床,表示生病会使人瘦;叟(S 0 u)表声,叟指老人,老人大多消瘦。本义是肌肉不丰满。如面黄肌瘦、瘦骨嶙峋、骨瘦如柴等等。从这些解释中,瘦,所谓现在人们追求的骨感美,并不可取。
我的自身之例就足以证明,人还是稍丰满微胖点为好。

我退休后,在一次体检中,查出血糖偏高,于是就服用二甲双瓜和控制饮食,体重从一百七十多斤,瘦到一百三十多斤,我就感觉满身的皮肤松弛,脸上的皱纹增多,头发都白了,一下子感觉变得老态龙钟。虽刚过六十多岁,在得新冠期间,我在病床上,自拍了两张照片,就像是百岁老人一样,连我自己都不敢看。我打开手机给我最要好的朋友们看,他们怎么都不敢相信那就是我。所以说,瘦是病态,并非是美;而恰恰是,一些女人减肥,才是减掉了你的美丽和青春年华。希望那些不是真肥胖的女人们,你打算减肥时,要三思而后行。

话说了这么多,还是再回到刘先生的《说减肥》这篇文章上来。这是一篇随笔,当然,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时录之和随时运用的两层含义。而随笔又和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随笔,主要是说"理",呈现讲谈色彩;而散文,主要是以"情"字为本,所以抒情的色彩效为热烈。而刘先生的这篇随笔,把道理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透彻,读后使人立即产生大彻大悟之感。文章虽短,却理义无穷。在这篇文章中,他采用极其朴素的语言,似和知己好友一样,娓娓道来,给人一种自然的信服力。这样的文章,这刘先生过去所创作的文章中不多见。今天,我连续拜读多遍,感悟至深,所以,就有了以上这些语言。当与不当,聊以自慰。人啊!只要话着,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吧!不求其他。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顾遵亚
    顾遵亚 2024-06-09 19:30

    谈的好,深刻,点赞

    • 高山
      高山 2024-06-09 21:31

      @顾遵亚谢谢遵亚,你的点评,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我将努力学习,今后写出更好的作品,奉献给我亲爱的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