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文化网首页
- 散文
一件让我悻悻然的20年前往事
•
散文 •
阅读 4332
某日下午上班,走到办公楼底宣传栏前(那时没有门卫),一中年男子在那徘徊,看见我时,欲言又止,我以为问路的,也没上心,径直来到了办公室。
约过了个把小时,我铺开稿纸,提笔正欲写点儿什么,有人敲门,我说:请进!门开了一条缝,探进一张沧桑的脸,问:“请问宇平先生在吗?”我答:“我就是呀!你是?”也不答话,来人推门而入。一看,正是刚才在楼底碰见的那位。
从脸面看,那人约五十来岁,没等我开口,他倒自我介绍起来:“我叫石某某,八十年代我们同过学,后来我回乡当了民办教师。其实我俩还同过事呢……”。我的大脑努力地搜索着20年前的同学兼同事,但还是想不起。见我惊讶,他接着说:“在班上我最爱听故事,那时放学后我给你好吃的,求你给我讲故事……。后来我因家贫辍学,就回家了,不久村里缺教师,我当上了民办教师。可我们不在一个地方教书,我在你隔壁乡村。”这么一讲,我终于记起来了,记起来他的确是我的同学。只是后来不在一个地儿教书。改行后我进了城,从此我俩再也没见过面……。
“那么,你现在早‘熬’出头了吧?”我问。因为我知道20年前的民办教师按政策早已“转了正”。
“那好啊!”我给他到了杯水,问他抽烟不?他拒绝了,其实我早发现了他上衣口袋里的香烟,不过是5块钱一包的廉价香烟,我知道,工薪阶层,好烟抽不起,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我打破了沉默:“你现在月薪应该不少吧?”作为一个近30年教龄的公办教师,我相信问这话他会自豪的。
“我?我现在……不、不教书了……”。他开始结巴了。
啊?改行?那么就是像我一样,跳槽了。“不错嘛!”人们都这样夸奖有门道的改行者。
“不错个卵!”同学突然冒出了一句粗话。“我被开除了!”他忿忿然。
我一时无语,不知说什么才不至于伤害他。因为被开除肯定是犯了很大的错,甚至触犯法律。好早跟我一起教书的一位教师去年就因猥亵女学生而被判了有期徒刑,莫非我眼前的这位老兄……?
“也没招谁、也没惹谁!”我正胡思乱想时,这位同学又发话了“不就是我老婆后来又给我生了一儿子!你说,在农村,没有个儿子续香火,岂不遭人骂?”我笑笑,不置可否,正想给他洗洗脑,他又接口了:“你说,当时在某地也有教师某某、某某某都生了二胎,为什么他们就没被开除呢?”他所说的某某和某某某我都不认识,也许确有其事吧,但肯定有不被开除的理由,我又不是计生部门,评不了这个理。
喝了口水,我忙问:“今日找我,有什么事请说吧。”天气这么炎热,他老兄肯定不只是找我这个20多年不见面的老同学“倒倒苦水”,再说他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开除回家,如今打工种田早习惯了。
“有、有点事儿。”同学压低了声音,满脸堆笑,不自觉地从口袋里掏出香烟,站起身双手递给我(他忘记了我刚才说不抽烟)说:“还不是为了孩子?大女儿今年眼看大学毕业了,工作还八字没一撇呀!听说老同学您在大机关上班,认识的人多得很,帮我女儿找个单位上班吧?她学财会的。”
这回轮到我结巴了:“哪、哪里话?”我一个无职无权的上班族,人微言轻,只不过身处某机关,有这么“神通广大”?能帮人找工作?须知,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小啊,研究生还有没上班的那!他从哪儿打听到我“认识许多人?”通过询问得知,原来他喜欢看书读报,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我的姓名,并暗暗记下,通过察访,这报纸上“王某某”的确是他同学兼同事,于是推断:王某人“有本事”、朋友多、好办事……。我哭笑不得。戏虐地说:“老同学,恰恰相反,有本事当大官的人他不亲自写文章,经常亲自写文章并发表的人却是无职无权以此为乐或谋生的人……。”
为了不怯他的意,我也帮他推荐了几家用人单位,且拿起电话给他介绍了几个“有本事”的朋友,虽然我对此事一点底也没有,但大热天的,不能让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学失意而归呀。抬眼看表,该下班了,以为仁兄他也该起身,没料他说还有“一事相求”:他儿子正读大学,要搞助学贷款,让我出出主意。幸好知道这是国家政策允许,因此立即用电话给他联系了相关部门的朋友,朋友答复也挺爽。这位老兄才千恩万谢起身告辞。我叫他吃饭再走,他说摩托车前灯坏了,如果晚了看不见路,再说家里一大堆农事要干,“再见了……”。
王宇平,男,1965年2月生,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宿松县人武部。爱好写作,酷爱读书,喜交文学朋友;业余从事新闻、随笔、言论写作,作品散见于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杂志、《安徽日报》、《安庆日报》及省市县网站报刊,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