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作者:顾遵亚

参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024年5月2日和老伴来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是首都博物馆的东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绿心路1号院5号楼。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的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与邻近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一并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重要公共文化设置,是首都文化新地标之一。

建筑结构,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共同组成。博物馆建设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之中。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取自“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取自“帆”,两座建筑之间的休闲水街,与展陈大楼立面的街巷路口、蓬架、门楼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一处类似于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

走进博物馆,看到《北京大运河揽胜图》,是一幅致敬北京悠长文脉,致敬北京新时代发展,致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恢弘画卷。展视北运河的画卷,画笔起舞,勾勒出北运河波涌千年的绮丽一古老的桥梁、耸峙的殿宇,鳞次而张弛有度的现代城市建筑群……只因如练的运河水,古人与今人、传统与现代就能同框对视。历史的星空下,城市的年轮,你我的人生都曾被同一朵浪花拍打。

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一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展”位于展陈大楼二层,陈列主题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讲述从春秋时期运河肇始到当下大运河文化带的故事。通过基本陈列,观众可以直观体会到北京民间老话“大运河飘来的北京城”。

馆内讲述了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文荟萃,繁华富庶。建设之物资、日用之消耗等多仰赖四方,而京杭大运河“梯航万国、岁致百货”,是保障京师供给的交通动脉。详细地叙述了明清京师河道与周边的水系,北京的主要水系有:温榆河、水源头、永定河、潮白河、通惠河。温榆河,明朝,昌平是陵寝和边关重地,需要筹运大量建材和粮饷,利用温榆河漕运。清朝入关后,驻军多在清河镇及周边,成为新的漕运目的地。

水源头,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朝廷下令整修西郊玉泉山水,并拓展昆明湖城。十年后,又导引玉泉西北十方普觉寺旁水源头和碧云寺内石泉二源汇入昆明湖。湖水自南堤绣漪桥出,下流至长河,经长春桥、白石桥、高梁桥入护城河,绕城至东南与通惠河汇。通过整修京西北郊水利,缓解都城用水与漕运之间的矛盾,奠定了今天北京水与城的城市格局。

永定河,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北支至张家湾,漷县汇入白河,丰富了北运河水量。永定河水情复杂,明清时期多有决口、改道,威胁京师安全和北运河漕运。康熙朝开始系统治理永定河。此后修建永定河下游闸坝、减河系统,形成永定河治理较为成熟的模式。

潮白河,潮白河是北京五大水系之一,潮白河原本是潮河、白河两条各自独立入海的河,两河在密云区南部的河槽村汇合后始称潮白河。明代设置九边军事重镇巩固北方边防,京师以北的密云等地驻军每年需要大量粮饷供给,嘉靖年间开通通州至密云水道。

通惠河,通惠河是北运河的重要分支,在历史上曾是京杭大运河的水源和漕运河道。明嘉靖七年(1528年)吴仲重新开通通惠河,疏浚通州潞河,修建石坝、土坝码头等,形成五闸(五闸即:大通闸、庆丰闸、平津上闸、平津下闸和普济闸),二坝(二坝即:石坝、土坝码头)格局。清雍正七年(1729年),修朝阳门至通州城通运门石道40里。明清时期,漕粮从通州进京维持水陆并运。

参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段的京杭大运河经过大规模综合治理后减灾除害,保证了城市水脉畅通,并形成西蓄东排的城市水系格局。展陈大楼三层九号展厅,展示了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自中心成立60余年以来,为国家抢救保护的大量散佚在民间的文物,依据文物类别共遴选展品161件(组),大部分展品为首次面向观众展示。
瓷器类,青花雅韵:
清 乾隆(1736一1796)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厘米,腹径23厘米,口径9.8厘米。
元(1206一1368)青花梅妻鹤子折沿菱花口盘,直径29厘米。
明 永乐(1403一1425)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蜡台,高28厘米,腹径18厘米。
玉器类,璞琢生烟: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长15.5厘米,宽12厘米。
清 乾隆(1736一1796),碧玉仿隋唐“练形神治”海兽葡萄镜,直径10厘米。
明(1368一1644),玉雕福禄带板一组(24件),长105厘米,宽4厘米。
铜器类,吉金流彩:
周(1046一前256),铜饕餮纹铭文簋,高14厘米,直径24.5厘米。
周(1046一前256),铜爵,高21厘米,宽17.5厘米。
清(1616一1911),铜错金银牺尊,高15厘米,宽16厘米。
书画类,京津丹青:
溥儒的《春夏秋冬》山水四条屏,纵85厘米,横23厘米。
于非闇的《耄耋图》轴,纵236厘米,横70厘米。
齐白石的《和平》,纵34厘米,横26厘米。

这些文物的展示,是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始终保持对文物事业的初心和情怀,不畏艰辛,吃苦耐劳,下农村,进场站,拣选抢救的大量文物,坚守文物第一线。使众多珍贵文物得到保护,为博物馆提供的这些重要藏品,都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瑰宝。

十号展厅,是沉浸式体险展,以三折幕投影与大型三维衍射系统影像塑造沉浸空间,通过影像的呈现完成现代运河的畅游体险。主题“不止运河”,寓意大运河流淌不止,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该展览以”波沿南北 泽被千秋”、“集萃中国 流光华彩”、“运河之舟 惠济天下”为叙事结构。以全域沉浸CAVE体验系统、核心区三维衍射系统、衍生区超智能数字点云系统,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让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实现身临运河、畅游运河。这是在国内博物馆常设展中,首次尝试如此规模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

在实现视觉震撼的同时,借鉴舞台艺术设计,让装置、灯光、影像分而有序、合而有势,艺术与科技共生,奉上一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
一幅隋炀帝杨广的《泛龙舟》:
舳舻千里泛归舟,
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
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
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
独自称言鉴里游。

描绘了他带领众多妃嫔大臣乘众多游船下扬州的壮观场面,展现了隋炀帝的虚荣心和得意心情。

通过这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参观,看到了今天的大运河,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的突出成果,探索和看到了大运河的美好愿景。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