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迹胜地(5个)
1、云坛山徐王墓 徐王墓座落在云坛山山顶上,俗说的云台山,就源于徐王墓在山头上的一个高大的土堆台子,墓高近30米,底边直径50余米。墓外由山上巨石垒成,石花五颜六色,是中国很难见到的金字塔,护墓石在70年代初被村民拆去建房,裸漏土墓外表。此山也因安葬有徐王命名为徐山,又因墓前有高阔的祭祀坛,而名为云坛山。
2013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队与邳州博物馆考古队联合发掘了徐王墓。从发掘得知,大墓自古被盗,没留下什么文物,但在墓上方发掘出祭祀的石磬。大墓的土葬规模巨大,土墓是用五色土参拌石头,用木棒子捣击砸实的,一层土一层石的加高,外表也随土的增加而垒成护墓石坡。从大墓的规模、石磬、五色土可知是贵族王侯墓,从山前的徐城遗迹和山名及墓中出土的破碎陶片、石片、贝器、图文得知是徐王墓,而且要早于梁王城和九女墩之墓。各种信息综合判析,应是伯益之子若木封徐时的首选部落遗址,尤其是城前依徐山上的社石,更证明是夏商时代的文化遗迹遗物。
徐王墓座落在九个山头的中间的最高峰,依宿山为龙头山,其他几个山峰相连而如巨龙腾飞,龙头回首似饮龙池之水,形成徐王乘龙腾飞之势。这也可能是徐王选址葬身的目的,所以这里多以龙为命名,如龙脉、龙池、龙窝、龙汪、石龙等。徐王墓周边也有饮马汪、望乡石、望景台、剑劈泉、练兵场遗物和景观名称。都与徐王徐城徐族戚戚相关。根据徐城部落的规模和遗迹分析,徐君若木当时还不称王,而称君,在此生活时间不太长,就选址迁到距此向西10余里的梁王城了,徐族人在那里建立徐国都城。以后不断向东南,向南和西发展,成为以徐王为盟主的淮夷部落集团。
2、黄石公庙 黄石公庙座落在岔河镇黄石村后黄石山东麓,西依黄石山,东临泇河,南望柤口,即泇口,庙地占地20亩余。庙是唐宋时期迁至此,元代至元五年黄石村村长王道安集资重建,规模宏伟,红墙黄绿琉璃瓦,有大殿,前殿,左右厢房,后又经明代嘉靖重修,清康熙年间郯城大地震倒塌后,又经乾隆和民国24多次年重修,解放初期经战火毁坏,今存有遗址,遗碑,古碑8筒,5筒为元、明、清、民国重修黄石公庙古碑,3筒为清代时增建的关帝庙和观音庙,构成道佛合一的古庙群。这些古碑对于研究邳州道教、佛教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信息,黄石公庙是汉代张良所建是道教的发祥之地。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和民国多次重修,可见他它的影响力,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2013年经邳州市徐州市宗教局审批,准于恢复黄石公庙的建设。
3、兴化寺 座落在良壁村东首,占地百余亩,于唐代贞观十五年兴建的为兴化寺,历经唐宋几百年历史,又于元代至元十五年重建,改名为兴化院,这次建设宏伟,《邳州志》载“殿宇巍巍,廊原奕奕,殿房三十余间,神像二十六尊。”为苏北、鲁南最大的古刹。
又历经明代,于清初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倒塌,未能重修,此庙为唐、元两朝皇帝批建的官方古刹。古碑26筒,于解放初期砸碎建桥,仅存御批蛟龙龟驮碑2筒,90年初移入邳州市博物馆。2004年,村民集资重修了三座佛塔和纪念碑,成为良壁一道风景线和村庄又一标志。
4、圯桥 圯桥位于岔河镇牧猪河的310国道北侧,此桥是商周时居住在云坛山一带的徐国徐族人所建的交通石桥。石桥不大,仅“七石二洞”,俗说:“七十二洞”。即三块石头为桥墩,四块片石作桥面,洪水期间,为漫水石桥,两边要摆石块作脚石才可通过。牧猪河是因张良潜居在张家楼(桥头桥)给张家财主在河边放猪而得名。在此之前,此水为祠水。因徐国社石祠而得名。祠水中间宽广称为龙池,祠水流入龙池后南流入武原水。良壁村的坐落方位就以“圯桥”为坐标,明代古碑有载:“圯之北有良壁圩”(碑今存)。
张良在张家楼常在龙池与祠水边上放猪,并与黄石公邂逅于圯桥上,三约张良圯桥纳履而得兵书,就是司马迁《史记》所载的“圯桥”。张良在张家楼得张家财主的资助和支持才率百余名村中青年西征反秦的,在邳西的燕子埠扒头山边的路上遇见刘邦队伍,志同道合而入编刘邦队伍,共同反秦,为报灭韩之仇,张良任军师,扶刘建汉朝。封留侯,功成名就而永垂青史。自此黄石公授张良兵书处的圯桥名声大振,流传至今。
5、无名烈士园 无名烈士园座落在良壁村西,这里有两个大坟堆,共掩埋了八位无名烈士。1946年12月八路军某部一个排,为了主力部队向山东围击国民党之敌,与国民党538团在村西展开阻击战。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全排战士死守阵地,展开了肉搏战,战斗激烈而英勇,最后壮烈牺牲,只有八位战士找到了尸首。村民含泪掩埋在战壕处。2004年,村民集资建立了“无名烈士园”作为纪念,作为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