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的眼泪(上)

作者:李敬亚

宗庙图片-宗庙图片大全-全景图片

我的老家宗庙村,地处邳州最西北边上。和现在的贾汪区的老淹子,窦宅子邻边。自从我们这边在七十年代初扒了李集大沟后,名字叫大沟,其实是一条不小的大河。虽然修了桥,民间相互往来大不如从前了。

西区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宗庙的。然而对五十来岁以下的年青人来说,没有谁知道这个村子曾经有过一座古庙的历史。宗庙村因有庙而得名。在古代能冠以’宗庙`二字,那是非同一般的地名。我常认为生我养我的地方,实在是村小名字大。

这座有着久远历史的庙宇,始建于何代何年?没有祥实的考证。我早些年曾寻访过村子里上了岁数的老人,都说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没有谁能说清楚的。也曾翻阅过地方誌和有关大家族的家谱等资料,均没有详细记载。从传说中推测,大约在明朝末年间,河南少林寺一带有几个高僧和尚,一路化元徒步去五岳之尊的泰山取经拜佛。路经这里小住歇息,受到一位高姓农妇热情提供食宿方便,高僧觉得此地老百姓纯朴善良。再看这一带一马平川,风水好地,一路村庄寥廓,但没有寺庙。几个和尚议商准备在这儿建造一座庙堂,来传播佛教文化。后来果然有两个和尚一老一少来到这里。先建小茅屋栖身。开始四方化元,经过好几代主寺的努力,又在官方支持下,终于建起一座庙堂,起名叫宗庙。

庙堂在我家正南方不足一里路远。高高的庙台上,建有南北大殿,西厢房是留众生念经,北大殿是和尚生活打坐念经。南大殿供百姓烧香拜佛。青砖小瓦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屋檐向外伸得很宽。墙壁有浮雕壁画。配有香炉跪垫。门前两边石碑挺拔林立,记忆中右侧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是戴帽的高碑,左侧有两块石碑,均有碑文。

我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在这儿玩耍,有时忘了回家吃饭,都是大人找来硬拽回家。

大殿前面有一遍较大的广埸,四周没有住家户。孤零的一座庙宇很显眼夺目。庙门向东方敝开,没有围墙,方便游人进出。

几百年来換了不知多少茬掌门和尚。具说大都是尼姑相传下来。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宗庙逢庙会,古庙会一直沿续到五十年代初期。逢庙会头三天这里热闹非凡,远路商贾,民间艺人都提前来这里搭台支棚,各种杂货摊小商贩都早早赶来预地方占摊位。各种小吃辣汤锅摆得很远。二月二这天四面八方人流如潮,看热闹的人多,烧香磕头许愿的男男女女穿流不息。

解放后五二年,政府把庙堂改为宗庙初级小学校。末代和尚冯龙庆和吴能才师徒二人被撵出庙门,另行安排到民间栖身。我在这里度过小学四年的时光。后来无论去了哪里或走的多远,一直系念这个古老的庙堂。它在我的心中如同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那样的美好。

一九六九年我当兵离开家乡七年之久,复员回来的第一天,站在自家门前向南眺望,竟是一遍空曠的湖野。我十分惊讶地问老庙跑到哪里去啦?母亲告诉我,你当兵走后不长时间,听说是破四旧,重新建小学校。把整个庙堂给推倒扒光了。几块大石碑被砸成几段被人拉去垒猪圈了。高台上那么厚的土也几天被拉光了。前大殿及堂屋西屋都被推倒。现在连魂都没有了。

我急忙跑到旧址,一切都荡然无存。这时我想到那石碑上的碑文肯定记载了建庙的始末,以及发生的大事件。过去没有留心过,真遗憾。我站在一遍废墟草丛中,闪电般回忆过往。我咬牙大骂道,土匪强盗,一帮不孝子孙,历史的罪人。我心中无比惆怅,漫步在狼籍的旧址上,在周围地里看到零星的碎砖破瓦片,这多么象古庙在哭泣的眼泪啊。

宗庙村唯一的古迹没有了,宗庙无庙,空有其名了……。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听海
    听海 2024-05-06 18:38

    一个时代的痕迹。

  • 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 2024-05-06 18:10

    宗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它为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 2024-05-06 17:46

    乡村里一座庙,有其久远的历史文化,确实值得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