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变迁日子甜

作者:吴天敏(河南渑池)

炉灶变迁日子甜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乡下的房屋多是石头垒的瓦房,乡亲们用的是自己垒的用泥抹出来的锅头。灶伙里,一个锅头往往占据较大的空间,灶膛里烧的是柴火、农作物的秸杆、杂草等。每天放牧的时候,大人们都要捎带拾些柴火回来,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堆满了柴火。我们当地有一句歇后语,放羊的拾柴火-捎带。

每到做饭时,灶膛内的烟灰常顺着灶口飘出来,不一会儿,灶伙就笼罩在烟雾中,呛得人不停咳嗽。因长年烟尘缭绕,墙壁被熏得漆黑,有的地方还垂着长长的黑穗。

炊烟袅袅,象征着一个地方的人丁兴旺、安定祥和。我们常说的”人间烟火气””没有人烟”,应该来自于这传统的土灶。
及后来,村民住房变成了砖瓦房,做饭告别了烧柴火,改为烧蜂窝煤。隔一段时间,就要用架子车或三轮车拉回一车蜂窝煤,垒放在储藏间里。即便城里的人家,也是如此。干部职工除分有套房外,都在楼下有一个小煤棚,地位不亚于现在的车库。也有的把煤球放置在楼梯下面的公共区域。
为了省钱,很多人常利用周末,在晴朗的天气里,在院子或楼下的空地上,利用模具制作蜂窝煤。虽然烧蜂窝煤比之前烧柴火方便,但制作起来却十分辛苦,而且燃烧时散发出的气味比较难闻。
那时我家搬到了小铁路附近,那是一条运煤专线。我经常到铁路边去扫火车上掉下来的碎煤,有时候一两个小时就扫半架子车。拉回家后,配上一定比例的黄土,浇水和成煤泥就能烧饭用了。
炉灶变迁日子甜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罐装液化气进入百姓厨房,家用的蜂窝煤逐步被淘汰。配上美观的台式灶具,轻轻扭动开关,蓝色火苗就从炉具的小孔里呼呼跃出,用起来不但方便,还不用担心烟熏。那时,最怕饭煮到一半,气罐却空了。每每只能扛上气罐下楼,骑着摩托车到加气站换一瓶气罐,再一口气扛上楼,每次都出一身汗。
如今,人们都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小区里铺设了天然气管网,居民用上了嵌入式燃气灶,不仅节省空间,还经济实惠,安全方便。供气企业工作人员会定期上门检查管道、仪表、阀门等设施,让人用气很安心。
从烧柴火做饭、燃煤生炉火、扛罐爬楼梯到管气进厨房,小小炉灶的变迁映照出生活的巨大改善。老百姓感受着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尽情享受美好的小康生活。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