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叶光照

作者:李敬亚

才子元素素材下载-正版素材401178412-摄图网

八十年代初期,原岱山乡曾有一位乡长名叫叶光照的,他是苏南江宁县人。在一九五八年最火红的大跃进年代里,叶光照从南方农学院毕业,正赶上党和政府大张旗鼓动员青年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犹其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农业学院毕业生,要求他们去支援苏北地区建设的号召。

因为苏北地区在五六十年代是出了名的贫穷落后。经济发展慢,广大老百姓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局面,光靠钱粮物资上的援助只能应急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江苏省委省政府从长远大计着眼,向苏北地区输送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的专业人才,让大批人才在苏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那个年代有大批的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来苏北地区,他们不是来短期度金,而是要在这里长期生活工作。

叶光照就是其中的一个同志,他刚走出学校大门,正值风华正茂,青春阳光四射。就怀着满腔热血积极报名,和不少同学意气风发地奔赴苏北地区。来到了邳县后,第一站被分配到李集公社,也就是岱山乡的前身。叶光照来时刚二十出头的青年小伙子。高挑的个头,方正的脸庞,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着十分朝气蓬勃的学生发型,一双大眼睛放射着青春的光茫。穿着朴素,言行举指一看就是个知识分子。叶光照来到李集公社做农业技术员。刚来到这里生活习惯和水士有些不服,他慢慢克服着适应着坚持着。开始他有些不理解和困惑的是,这儿土地这么多,人均土地高达二亩多,怎么连吃饭和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呢?他带着这些疑惑,用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始作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晰。分不同地块取样化验分晰土壤结构成份,对种植的各种作物进行调查化验分晰。通过较长时间实践考查,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总结出问题根本所在。一是土地盐减化比较严重,土壤缺有机肥。二是种植作物种子严重老化。都用打下来的小麦玉米黄豆作种子用,年复一年这样轮作,已完全退化了。麦穗越来越小,玉米棒越来越短小,没有变异杂交怎么能高产。必须搞种子改良,要培植繁植优良品种才行。再加上水旱灾害等原因,有时连年减产欠收成,人民生活怎么能好呢。

叶光照通过实践总结出经验教训,提出改良措施,行成材料向党委政府和县农业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建议改变土壤结构去盐减化,要深翻土地,要求广大社员广积土杂肥,引进绿肥种植来调节土壤成分。所以在六十年代全公社以至全县动员社员人工深翻土地,有的地方搞起台田化运动。

叶光照最早搞小块种子培育,后来公社逐步建立农科站,专门培育粮种。彻底改变旧式习惯性种植,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才能发展大农业解决老百姓吃饭这件大事。

青年时叶光照工作勤奋扎实不怕苦和累,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忙碌着。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南方老家弄来一辆自行車,那时北方农村很少有自行車,赶集外出走亲戚都是步行。他一骑就是十多年。叶光照熟悉全公社每一个田块,无数次跑遍了所有的村庄,和老百姓都很熟了。因他说话南方口音改变不了,社员大都叫他南蛮子,有点文化的人都称他为江南才子。叶光照自己也没想到,在岱山这遍土地上一干就是近三十年,从来没有离开过。从阳光青年到壮志凌云的中年,又走过成熟而丰滿的不惑之年。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从事他热爱的农技事业。他默默无闻地干着,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老百姓种好地服务。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唯有无私奉献。

时光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党和国家大力提倡要重视知识分子,重用科学技术人才。叶光照已过不惑之年被提拔为岱山乡人民政府乡长,起初是人民公社委员会主任。公社改为乡后变为乡长。二十多年努力终于熬成了正科级的乡官。

叶光照当乡长后,为了全身心干好工作,他决定把老婆孩子接过来,把家从江南水乡搬到岱山来。竟然把全家人的户口迁移落户岱山,成了名副其实的岱山人。

当年乡机关办公住宿条件极其简陋,书记乡长每人只是一间屋,住宿办公都有了。老叶全家五口人住在岱山小山前,街北头露天电影场最西南角两间低矮的小房子里,是从屋山头改门往南,出门面对窄窄的巷口子。在这低矮潮湿的小屋里一住就是好几年,直到谢任调动才搬走。

叶光照的夫人王立英是一个标准的南方妇女,中等身材眉目清秀,穿着平常朴素得体,虽人到中年仍保持少妇般风韵。说话和风细雨,面带慈祥的微笑,一看就是心地善良之人。她来后很快就容入街坊邻里与当地人和睦相处。

叶光照人到中年以后,身体发福起来,没有了青年时瘦长的身段,将军肚明显突起,红朴方正的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一双浓眉大眼特有精神。喝起酒来非常豪爽,烟抽得也很利害。叶光照有一个特点,无论白天或夜晚只要躺下休息,马上就进入梦乡,紧接着就打起呼噜来,酣声如打雷般响起,带有长长的收放节凑。他住在南北路东侧,夏天窗户一开,这如雷之声便传到路西,使住家户一时难以安眠。乡机关同志们曾开玩笑问过王立英大姐,你整天陪在老叶身边怎么受得了?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时间长了已习惯了,如果偶尔不打呼噜反而睡不着呢。说得大家都开心哈哈大笑起来。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叶光照在岱山生活几十年,可以说他完全邳州化了,更是岱山化了。入乡随俗,连生活习惯和当地都没有多大区别。南方人也喜欢吃辣椒,喜欢吃煎饼卷盐豆咸菜。老叶吃煎饼时咬着怪费劲的,也不怕把几颗金牙给拽掉。他说想吃,嚼在嘴里很香。地方好多土话方言他张口就来,生活交往中运用自如。和别人开玩笑时说,’看你个熊样子`,’你揍什么黄子的`。’喜死我了`,’愁死我了`,’我的乖乖儿来’,等等说得朗朗上口。加上他浓重的南方口音,让人听了更感有趣味。

叶光照任乡长期间,因分管财政,我和他接触较多,在他不忙时找他签发票,对人很随和。但工作很认真严谨,对每张粘贴簿上的发票做上标记,并写上该单发票几張合计金额多少。叶光照三个字写得很牛气,至今还留有印象。

依稀记得八四年春天,叶光照谢任岱山乡乡长。被调到市农业局科技中心付主任。等于二线休息了。在搬家那天,机关和岱山当地来了不少人前来送行,叶乡长和夫人王立英都流泪了。一向坚强的叶光照有点哽咽说,我在岱山度过大半生,岱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叶光照乡长调到市里工作只短短几年便到退休年限了。退休后不长时间,身体就出现了毛病,因患脑血栓造成半身不随,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六十多岁就英年早逝了。消息传到岱山后,全乡干群无不悲痛,认为他走得太早了。很是怀念他。人们十分同情王立英大姐的不幸,全家生活重担落在了这个柔弱女子的肩上了。我给叶光照曾写了挽词是:忠于岱山献邳州,叶虽落光照千秋。

叶光照乡长去世一年后,我曾在邳州原老火車站前小广场碰到王立英大姐,当时她用童車推着小孩,对我说这是儿子明贵的孩子,是她的孙子了。我和王姐说了老大会话。她说见到岱山人象见到家乡人那样亲切。说话间自然提到老叶的死,她显得十分憔悴愁容满面,看上去蒼老了许多。眼神里满是悲伤和无助,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禁不住流下泪来。我十分同情和理解她一个外地人,在没有了老叶的日子里,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举目无亲……。

多年前我去岱山街办事,遇到老队长耿万自,他向我打听老叶家人情况,并说有不少人都很牵挂她们。不知王立英大姐一家是否还住在邳州?老耿无不感叹地说,如果王立英能带着儿孙回到江南老家,让老叶也魂归故乡。那是岱山广大人民的一种心愿了。

叶光照这个江南才子,把青春献给了大苏北,把人生贡献给了岱山,把生命献给了邳州。他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因为他是南方人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我写了这篇小文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听海
    听海 2024-04-22 17:18

    真切!叶乡长搬家那天下着小雨,我也跟去了。从岱山乡搬到议堂境内的县农技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