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发小楊春海

作者:李敬亚

发小的图片好看的图片,发小图片,一起长大的发小图片(第2页)_大山谷图库

楊春海比我年长几岁,他和我二哥李敬华是同岁,又是好朋友。因他上学比较晚,和我在庙上学堂一起念过书。他个子高,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在小学阶段一直是班长。我们常跟着他玩,所以从心里觉得他也是同学发小了。

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困难,常挨饿吃不饱饭,家中大人不让小孩早上学,怕不识数。那时同班同学有的年龄悬殊好几岁。但凡年龄大点的同学,学习都很认真刻苦,成绩都很好,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好象懂得时不可待了。

杨春海的家住在我家前面汪南,只有三家姓杨的人家散落居住着。杨春海家是很低矮的两间小西屋,一般成年人都要低头才能进去。旁边还有一间小屋门向南开,因为低矮祘不上是正堂屋。杨春海就住在这间小屋里,遇到阴雨刮大风天气就当锅屋用,屋里放着杂七杂八不值钱的东西。没有床铺,只在靠西墙边打个地铺过夜。家境十分简陋而家图四壁。

我们家门口有个青石对窝子,杨春海常到我家砸豆钱或砸山芋干子留烧饭下锅。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杨春海穿着一条用长裤子截成的短裤头,多处都是补定连着补定,其中右大腿跟一块补定开线了,他在扬对头时风把开线的补定带起来露出肉来。当时我站在一旁看到杨春海脸上泛起红云般的羞色,接下来就用左手砸对右手捂住那块要掉的布。这一瞬间的情景让我几十年不忘。感叹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因生活的艰难穿着寒酸,想起来有点让人泪目。

杨春海小时候喜欢打弹弓,打树上的麻雀小鸟有时很准,有时对空中的飞鸟仰天打射,因为不懂打提前量,那是打不准的。杨春海还喜欢逮鱼摸虾,村子里的汪塘他都下去摸过鱼,只要经过他的手,不管大鱼小虾都跑不了。

宗庙村是一个较大的村庄,东西走向,各家门前面都是汪塘,这是最早在这里安居时,各家取土垫台子踩墙取土形成的。当然中间留有不少路道和空地。如果是能连接起来,从东到西就成了一道小河流了。每年六月份也就是收割小麦的前后时间,梅雨季节没来临之前这段日子里,因为这些汪塘经过常年蒸发消耗,每个汪塘里的水只剩小半汪了。这个季节我们村子里有翻汪逮鱼的习惯。杨春海在我们般上般下孩子中有号召力,他一提出翻那个汪,我们便积极响应。从村子两头一吆喝翻汪逮鱼了!中午时分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参加翻汪逮鱼。汪塘里人一多就把水搞浑了,大鱼小鱼都浮上水面来。用网逮的多,没有网的用手捉,一时间汪里汪上全是人,那时水还很凉的,但鱼头有火感觉不到冷。有大点的孩子光着腚在水里捉鱼,也有大姑娘小媳妇穿着长裤子下到水边或浅水的地方,用筛子捞鱼,不时用手梳理因低头而坠落到胸前的长发,有一种笑脸如花的美丽。在那段日子里,我们一个汪一个汪的翻汪逮鱼,这是儿时最快乐的事。

杨春海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就辍学了。家中困难是一方面原因,父亲生病卧床需要人侍候也是主要问题。杨春海为不能继续上学而难过。但他读书学习欲望十分强烈,他从别人手里借来五六年级课本在家开始自学。数学不懂就去请教别人。仅一年多时间他就自学完五六年级课程。完全达到了完小文化程度。他把全村凡能借到的书都借来读,不管古书还是说唱书小说小人说都看。他孑孑不倦十分刻苦,不知从哪弄来一本颜体字帖,如获至宝。用心看帖,手摩心记,以大地当纸用树枝作笔,见缝插针地写画着,毛笔字进步很快。每年刚过腊月二十四,村里各家都往杨春海家送红纸,让他给写春联。村子里当年有一位教过私孰的杨老先生看了夸奖说,小小年纪字写得很象样了。杨春海平时留心搜寻旧报纸,捡别人扔掉的香烟盒用来练字。他在烟纸盒上参照小人书的画图练习画漫画。把画过的都留存起来放在床头和小桌上。杨春海虽然不上学了,但他的读书学习一天也没停过。是贫穷落后埋没了这个有天赋的才子。

当年我和几个小同学常去找杨春海玩,记得他当时曾给我们说过这样的话,作为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出路可走,一是发奋上好学,争取考上中专或大学,那将改变自己的命运,二是当兵,当好了也能改变命运,三是外流远走高飞,先去能吃饱饭的地方去混。否则只有在这贫穷落后的乡村劳动一辈子。我们问他的打祘,他说,我一定争取去当兵的。那时他就有超前思考人生出路问题,是同龄人想不到的事。可见从小树立志向很重要。

杨春海在六十年代初,他刚滿十七岁那年,机会终于来了,六0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杨春海首先报名应征。他个头已长到一米七多,身材细长,英俊帅气。体检顺利过关,被接兵首长一眼看上。在家访时又发现他画的一大摞漫画和写的字,认为杨春海有文化也有才。虽然年龄没达到标谁,但决定把他带走。当杨春海換上军装后,我们看到他简直换了一个人似的,显得十分威武神气。都羡慕的不得了。杨春海小名叫火車,村里的人都说,火車头到了部队一定能干好,因为他干什么事都认真,又好学勤快,是个好后生。

杨春海当兵去了浙江金华这个美丽的地方。他果然没辜负乡亲们的希望,到部队的第二年,论说还祘个新兵蛋子,那时全军正赶上大练兵大比武,杨春海结合连队练兵比武的活动,写了一篇长篇通讯报道,投给解放军报社编辑部,结果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这一炮打响,杨春海一下走红出了名。引起所在部队首长关注,宣传表扬了杨春海,作好苗子重点培养。当兵第三年被提拔为排长当上了军官。不长时间又提升为连队付指导员。杨春海文武都行,论说在军事技术方面更是强项,后又升任连长。他不光能写文章,歌唱得也好,部队有拉歌比赛的光荣传统。在这方面杨春海又展露头角。连队被他带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达到了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四好连队的标准,被上级党委十分看好。杨春海在当兵不到十年时,就破格提升为营长。七十年代团首长大都是打过仗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革命。杨春海进步这样快,与部队培养和个人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杨春海在部队干了二十,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国防建没。他于七十年代末转业到地方。因为对部队不舍,军营情结溶入了他血液和骨子里,他主动要求去了祖国大西南贵州,在一家大型兵工厂继续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杨春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来看,在那个明镜高悬的艰苦年代里,既使出身寒门,只要你不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就会有很好的前程。

杨春海自从早些年老母亲去世后,很少回老家来了。祘来巳有十六七年没回故乡了。前年他的老嫂子病故,他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我听说杨春海回来了,便赶去和他见面。有人告诉他,敬亚来找他了。我们俩都快步走向前去紧紧握手舍不得松开。相互凝视对方,不约而同的感叹到,我们都老了。我和杨春海交谈甚欢,当然也忆起儿时的人和事来。他说年少时千方百计想离开这个地方,但真的远走高飞后,又梦牵魂绕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是想回来又回不来了。我问他,这些年漂泊在外很想家乡吧?他动情的说,怎么不想,而有时想得十分历害。退休在家闲着没事,有时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写记忆中老家人的名字,以此来聊慰释怀游子的浓浓乡愁。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