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水长流》后记(作者 :王以太)

《运水长流》后记(作者 :王以太)
就我而言,去年(2019)是个不错的年份,年底收拢竟有了102篇随笔散文,先后在有关报纸、条志及网络上发表,虽含金量不高,但也有点沾沾自喜,毕竟是一年的收成呀!劲没白使、汗没白流,粒粒皆辛苦啦!亲手创作的东西总是有点感情的,虽然”鸭子吃蜗儿牛——食而无味”,但也弃之可惜。于是打起包来,弄成一个集子,权作人生的一个标点,前进中的一记脚印。
好心人劝我,要劳逸结合,注意身体健康。但总觉得时间仓促,时不我待,像和时间赛跑似的,想把所思所想所知的事情、人物、历史记下来,以了却自已的宿愿,也为未来世界增添些许印记——诸如王庄村的革命历史风云,英雄人物形像,淳朴敦厚民风,血浓于水亲情;大运河的樯林帆影,橹鸣桨声,粼粼波光、华华层冰,萤萤渔火,点点航灯;家乡的茅檐草屋,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桑梓亲情;大千世界的光怪陸离、林林总总,深情大爱,草绿花红;背囊芒鞋的天海旅游、日夜行程,多娇江山,海蓝天青……这一切得之千金不易,诉来万言难倾。可惜我所记的只是点点滴滴,和着我那火热的桑梓深情。
借着互联网的翅膀,带着浓浓深情,飞扬到天南海北,传播至天涯海角——海南的战友向我祝贺,洋溢着深深情谊;关外的亲人表示慰问,拉近了遥远的时空;昔日的同事感到高兴,他们的事业获得了赞许;老领导薛连坤处长专从南京电话鼓励,称赞为大运河做了一件好事,并又在电话中佈置任务:”为邳州航道站首任站长江国庆同志写篇文章,以不忘他对大运河的贡献。”江国庆站长是1960年从长航局调来支援大运河的行政15级干部。1969年我刚到邳州站工作不久,他冤狱5年出来,到站里取东西时,我见过一面,他拿了东西便匆匆离开,听老同事说他就是江站长,此后再未谋面。经薛处长一提,甚感到写的必要,可惜当我收集资料准备动笔的时候,传来了他三年前已经去世的信息,这虽然是迟到的人文关怀——功败垂成,但也证明了大运河不会忘记运河人的贡献和功劳的。徐州航道站、邳州航道站也给了我许多关心和鼓励,甚至信任地邀请我去给党员职工们上党课、讲历史,这一切都是温暖的关怀、强劲的东风,使我受到了莫大鼓舞,赋予了我强大力量,更坚定了我的创作信心。因此在这部102篇文稿中,大运河内容25篇,占了四分之一。因我热爱大运河,且又能荣幸骄傲的为大运河服务,所以也就有话要说。
同时,另一个大量篇幅是写我的家乡,家乡的山和水,家乡的人和事,革命的红旗,烈士的热血,英雄的气慨,不死的精神。它们塑造了王庄村的钢铁形像、崭新风貌、光荣传统、红色灵魂。奇怪的是我在最近综合编发一篇颂扬王庄革命战士的文章时,在一片点赞声中,却听到了丝丝杂音:”现在还有心思写这样的文章?估计写了也没人看。”我茫然了,现在不须要这样的文章了?我敢铿锵回答:”只要是人民的天下,就要有革命的文章”!没人看?但愿是像我理解的那样: 好心的多虑了,虽然当前新冠病毒疫情严峻,但战胜瘟疫也是要有革命精神的。
我是个性格倔犟力求完美的人,只要认为是对的,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一往无前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不做则已,做则求成,自学习创作以来,困难、问题接踵而至。一堆素材,不知如何去提纲契领地铺陈展开,不善于缕分条析地来叙说阐述。实践证明,创作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只有不断的常写常练,才会”熟能生巧”……,一年后境况才略有改观,对素材的把握、对文章的立意、布局、练字练句,终于可以心想文成了,有时遇到”一团乱麻”,也能慢慢理出头绪,写成想要写的文章。《白鲢鱼晚宴》写的是我叔伯二哥的故事,他是个好义、好酒、好友的好人,早就想写了,也许因为知道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较多,犹如一团”乱麻”,反而不知从何开始了,直到今年夏天一次聚会中,看到一盆新鲜的白链鱼,主人说是从运河里才打上来的,灵机一动,想起了当年二哥从房亭河打鱼回家的得意情景和当晚觥筹对酌的快意,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文思泉涌”,很久就想写的这篇文章,一天就完成了,而且还比较满意。
其实,我开始时的写作很原始,草稿纸攒了一大包,写空的原子笔蕊,积了满满一笔筒,每篇文稿均要先打草稿,修改誊抄后,请同事张淑娟或我孙子王子祥输字打印到纸上,在稿纸上再作修改定稿,然后再重新打印发出,转了一大圈,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还要麻烦许多人。为改变被动局面,便学习微信操作,但又不会拼音,只好用手写,几经努力终于成功,在手机上可一次手写成文,省去了草稿、输字等麻烦,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加快了进度,三四天即可出一篇文章,所以《运水长流》102篇文稿仅用了一年时间。
看到亲手创造的成果,倍感亲切,随着岁月的增长,作为一个座七奔八望九者,唯恐文稿不慎有所闪失,便有了整理成书的想法。谁知时事难料,春节期间(2020),社会上传来新的疾病,弄得瘟疫横行,天下皆惊,名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倏忽传遍世界,远超当年的”非典”、”禽流感”可比。为阻断瘟疫漫延,党中央立即号召动员,举全国之力围剿之。一夜之间封省封城封路,中断交通,人宅家中。成书的计划几近破灭!幸好有微信帮忙,足不出户便可与外界交流沟通。
文章的整理编辑是件耗时费力的工作,而且要有经验、会电恼、善综合,须有很好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几经考虑,便将此重任交给新城中学老师、侄孙女王响玲来完成。由于不能出门,只好把出书的计划、书名、分辑目录等材料用微信发过去,响玲当即答应下来,并从我的微信里调出本书所要收集的文章。她教中学语文,又懂电恼,看似复杂的问题,到她手里均皆迎刃而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文艺家协会付主席、《邳州日报》前付总编周伯之老师,是他引导我走上了创作道路,功莫大焉。我欲登门请他给拙作写序,奈无法出门,经电话沟通,他非常理解且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只是他习惯阅读纸质文稿,遂在清样出来后,立即送阅,请其修改润色作序。时间不长,一篇精美的序文在周老师的百忙中写好并递到我的手中,没想到他同时又对书稿作了全面细致的润色修改和补充,甄别了错别字、修辞、分段直到标点符号一一把错误纠正过来,耗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匠心、报人的精神、无私助人的高洁品格,为我们树立了一代文化人的前进标杆和学习榜样。
书名题签,这是个面子工程,若从网上也能找到,但岂能比得上有人情味的手写呢?上一部《乡事春秋》是由书法家、我大学吴敏校友题签,反映热烈,点赞频频,效果极佳。这一部《运水长流》又请另一位书法家、我大学同班的高锡球同学题签,他稍作谦虚也愉快的答应下来,第二天就将墨宝发来,细尝之,犹如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爱不释手,本书题签定矣。
校对工作,看似简单,实属不易,不仅费时费力,还要明察秋毫的找出错别字,辨别语病,再”对症下药”修改,没有”望、闻、切、问”的真工夫是拿不下来的。犹如药房里的司药,看似简单,那可是最后一道防线的”把关”,不仅要按方取药,还要核对处方的正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责任重大!“战疫”期间,不能远行,请谁校对呢?第一时间想到了住在我附近的王毅、王怀林两位老校友,他们都是当年运河师范的文科高材生,在后来从教、从政生涯中,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故本书校对非他俩莫属矣;为慎重起见,疫情解封后,又请前军报记者周保忠先生再作校对把关,以期更加完善。
图书的设计、装帖更仰赖埋头苦干的戴成秋先生了,他工作熟练认真,一丝不苟,经验丰富,鉴于他在我的上部书《乡事春秋》封面的设计成功,此书仍请他担当大任,他慨然应允,并设什出了满意的封面和插图。
始终关心支持我写作出书的《陇海书画》报总编王景照同志,给了我方方面面的鼓励、前前后后的邦助,并从外围给我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温馨氛围,使我能悉心如愿地从事创作,实在难能可贵。
正在我专心写《后记》、密锣紧鼓筹备出书的时候,一向关心支持我写作的徐景洲老师又从北京发来微信,寻问出书情况,并具体提出修改意见,大到每一辑,小到每一字,事无巨细考虑得十分周到。这不仅使拙作添彩增辉,也更鼓舞了我的勇往无前、克服困难尽快成书的决心。
一言以蔽之,没有他(她)们的鼎力襄助和无私奉献,其结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运水长流》即将付梓的时候,我怀着诚挚的心情,再次向他们表示我真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匿名
    匿名 2020-05-25 17:31

    祝贺祝贺!瑕不掩瑜,装帖应为装“帧”。

  • 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 2020-05-25 17:05

    王老兄值得敬佩之人,年近耄耋,笔耕不辍,短短几年两本散文集相继出版,可喜可贺!期待着捧读序集再写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