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才喊冤与朱广生上书 (作者:王以太)

陈秀才喊冤与朱广生上书 (作者:王以太)
风吹麦苗翻绿浪,
乡间油菜花正黄。
陌上洋槐掛银穗,
秧田村姑清声唱。
看过四句小诗,你以为是来到了春光明媚的江南水乡,否!这是邳州市新河(胡圩)八路等乡镇所处黄墩湖流域的春夏风光。也是该地区当年才俊钱增泽先生有感而发的诗作。就是在这块鱼米之乡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颂的传奇故事,也流传下来不少忧国忧民的美丽传说。《陈秀才喊冤和朱广生上书》,就是其中的两件真人真事。
黄墩湖属淮委沂沭泗水系,位于骆马湖西侧,北临房亭河,南接废黄河,西起邳睢公路(S251),东濒中运河。是国家级滞洪区,涉及徐州和宿迁的邳州、睢宁、湖滨区治下的5个乡镇约357平方公里,其中徐州272平方公里,宿迁85平方公里。
所谓滞洪区,就是利用湖泊、洼地调蓄洪水的地方,以减轻洪涝災害的影响。因此在这里,过去有洪水的年份,基本颗粒无收,一片汪洋如海,就如当地群众所说的那样:“不怕东南洪水流,就怕西北冒闪头(雷电)”“赖蛤蟆撒泡尿也能发大水”,无洪水的岁月麦稻两熟,犹若江南鱼米之乡。钱增泽的诗作就是描写丰年时候景像的。所以,黄墩湖地区历史上的社会贤达、仁人志士都十分关心该区洪涝災害的不利影响,故亦流传下许多令人难忘的温馨佳话——
邳州历史上是水患之地,“洪水走廓”就是邳州的“名片”。旧时代虽也有治水之说,但均疲于应付,並不彻底,乾隆帝艾心觉罗.弘历下江南经过邳州有诗云:
艾阳迁建圣恩留,
源自洋山初改流。
一片白波浮古垒,
士人犹说旧邳州。
这诗虽有帝王自咵的成份,但也客观描述了邳州洪水泛滥的災情。
在如此严重的水災面前,旧社会的统治者们从不顾人民死活,苛捐杂税不断,可谓“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黄墩湖地区虽连年災荒,但皇粮照缴、税赋不减。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引起了当地社会贤达、有识之士的注意,清朝秀才陈肇宪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肇宪,江苏邳州新河镇梨园村井栏人,幼时好学,少年即初考中第——乡试秀才,他腹有诗书′、为人豪爽、能言善辩,好侠重义,结朋交友,悯农济贫,深得乡人喜爱。他熟读唐诗,常与邻乡同人吟诗联对,什么“父耕原上田,子刨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他们常常结伴同行,房亭河边,运河岸畔是他们常来游乐的绝佳去处。吟诗填词,纵论天下,褒贬时敝,无所不谈。情浓处开怀大笑,憋屈时捶胸顿足,狂荡不羁,俨然黄墩湖畔的“扬州八怪”。一天,话题转到黄墩湖区的洪水治理,他们埋怨洪災频发,愤怒颗粒无收还要交纳皇粮税捐。几个人大发雷霆,表示不满不平,忽一秀才怒呼:“难道朝廷不知我们的洪水災荒吗?“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同仁的共鸣,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秀才自视清高,决心将不平和怨屈向朝廷反应,为家乡百姓鸣冤,救民众于水火。最后决定由湖区乡邻的18名秀才、3名举人共同联名修书上奏,向当朝陈情鸣冤。谁来执笔呢?几经商议,这个任务便落到了德高望重的陈肇宪秀才身上。
陈肇宪也不推辞,稍作准备便义无反顾地磨墨展纸,伏案挥毫,刷刷刷刷……不几日冤状已就。怎么呈给皇帝呢?又成了一道难题。送去吧,路途遥远,就是到了北京,穷秀才也不一定能上得金銮宝殿;就近让官府转呈吧?更不可为,那豈不是自讨苦吃、自找倒霉而于事无补吗?
正在一愁莫展之际,忽一秀才喊道:“有了!”大家一楞,似乎看到转机:“快快说来!”那秀才不慌不忙道:“乾隆爷不是下江南到了杨州吗?返回时还要经过咱们邳县呀?到那时我们何不来个拦驾奏疏呢?”大家一听有理,问题是怎么拦驾呢?弄不好可是死罪呀!大家议论来议论去,没有定夺,沉默良久的陈肇宪秀才忽然拂掌大笑:“有了!有了!”众人不解,忙凑过来寻问,只见陈秀才胸有成竹的样子,神祕地叫大家附过耳来,众人将其围在中间,他便低声告诉大家到那时如何如何、这般这般……后又得意而高兴的问大家:“怎么样?”“好、好、好!”秀才举人们众口一词大赞,且佩服地竖起大拇指来。
春去秋来,乾隆帝沿大运河,一连数月来到杨州游玩一番,既目睹了娇艳美丽的琼花,也游玩了周边风景,又到了名闻遐迩的瓜洲古渡,饶有兴趣地轻吟陆游的“楼船夜月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撒关”诗句,体验着边关古战场风光的意境之美,恼海里闪现出戌边将士的刚毅雄姿和万里疆场的悲凉沧桑;在波涛起伏的古渡边上,又似乎看到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烈壮举……一幅幅苍凉画面阵阵袭来,乾隆皇帝顿觉不宜久留,隨即龙舟过江,专程去了金山寺祈福,保佑大清江山平安。到得禅寺,但见佛光普照,碧映丹辉,晨钟暮鼓、一派太平景像……天地祥和,龙颜大悦,随即颁旨:赐金千两,为佛祖再塑金身。随后又在杨州城里游了文昌阁、天宁寺……一晃数月过去,天气炎热,乾隆帝决定回銮返都——
出得扬州城,一路龙旗招展,千帆集发。龙舟金银焕彩,珠宝生辉,旗舞幡张,好不威严神圣!龙舟后即是军机船随侍,各班随员依序向后排开;龙舟前面,御林军随御前将军,挽弓执矛,層層护卫,沿着大运河浩浩荡荡向北京进发。过邵伯、高邮,越淮安、淮阴,不日龙舟抵皂河,御林军的前锋已拱卫至猫窝、大榆树……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此且按下不表。再说陈秀才自从出谋划策,自告奋勇要将冤状呈送乾隆后,便认真准备起来,先用铣镐在皂河上游的万庄处掘一蔽身之所——地窖,上盖蓬藤毛草,隐于庄稼地里。白天在附近转游,晚上藏身地窖。冤状则装在用腊封好的竹筒内,揣于怀中,窝在地窖内日夜守候,单等龙船过时,再伺机凫水登船喊冤。一切准备停当,自此昼夜不离,静等着关键时刻的到来。
那天午后未申时刻,只见一队兵卒,身披弓箭,手持利刃,分别沿两岸徒步搜索前进,后面隐约现出旗幡招展、千帆集发的大队人马,路上看呆了游人,河里惊飞了水鸟。陈秀才正在激动惊叹时,忽被一队兵勇抓住,励声断喝:“大胆毛贼,干什么的!”陈秀才忙辩道:“老总饶命,我是当地秀才,听说聖上将驾临敝地,特欲将一纸冤状呈给皇上。”兵士不信,即掏绳欲缚。张忙说:“我说的都是实话,现有冤状为证。”边说边从怀里掏出竹筒递了上去。官兵唯恐有诈,立即除去封腊,掏出冤状纸信,递给随营军机官员。军官不敢马虎,展纸细看,上面说的头头是道,句句有理。这个军官看来也是善良有同情心的,便琅声说道:“状子看来,确有道理。为保险起见,我给你改动一字就更有把握了。”随机将文中的“决口未塞”改为“决口难塞。”一字之差,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决口未塞即是无作为;难塞则是干了,因洪水太大,塞上又冲开了,这样当官的就没有责任了,皇帝也会惊解的。张秀才千恩万谢接过来,复将状纸装入竹筒,腊封筒口,重新揣进怀中……
一番折腾下来,龙舟己近在眼前,船首撞开洁白的水花,缓缓前行,无数明黄绸缎装饰的龙舟,漂亮而威严,高高的帆樯上悬挂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一排近身侍卫个个手持宝剑,人人精神抖擞,别说刺客贼人,一只水鸟也飞不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十多丈远处,扑通一声,水花四溅,突然跳进一人,正是陈秀才,他毫无顾异地拼命向龙舟游去。船上侍卫们一看,大惊失色,励声呵斥,喊声一片。其中几个侍卫也扑通扑通跳下水去,围住张秀才,不由分说,将其捉住,提小鸡似的,把张摔到前甲板上。张秀才哪见过这阵势,立即磕头如捣蒜,一边喊冤求饶,一边掏出状子呈了上去—……
话说仓内的乾隆帝午休才醒,心情大好,忽听前甲板一片嘈杂,便度步前来察看,早有贴身侍卫跪下禀告,並呈上状纸,但见乾隆帝展开龙目,细细看了半个时辰,始则面有愠色,继而慢慢变化出一副慈祥的样子,关心的问道:“人在哪里?”说着便走上甲板。乾隆帝的到来,让陈秀才受宠若惊,立即伏首下跪不敢抬头:“小人有罪,该死!”乾隆也要拢络民心,关心地说:“你也是个有功名的人,恕你无罪,抬起头来,有话直说吧。”阵秀才得到这个礼遇,大起胆来,便从头至尾如此这般,滔滔不绝讲了出来。乾隆为了赶路,倒也干脆,不暇思索朱笔御批:准奏。陈秀才忙跪下连磕响头,口中高呼:“谢主龙恩!”
有了皇上准奏的金口玉言:黄墩湖地方州县三年不纳贡粮。消息传开,民众松了口气。吃水不忘掘井人,大家十分感谢和钦佩陈秀才为民请命的壮举,从此,18秀才和3举人为黄墩湖老百姓请愿一事传为美谈,陈姓族人更显骄傲和自豪。据说陈肇宪秀才临终时,民众于以厚葬,並在其墓前勒石刻碑,以志不忘,且续谱排辈,世代纪念。陈秀才的壮举传开了,名闻遐尔,外地陈姓族人,也骄傲地慕名纷纷前来,悼念祭拜,看到墓前已有亲族树碑,他们也不甘落后,便自动掏钱,再次募款建碑,以作世代缅怀。因此,陈肇宪秀才墓前树有2块墓碑。文革破“四旧”时,曾被红卫兵破坏,后又重新修复,据说数年前此碑还伫立在邳州新河镇梨园村井栏西头呢。
陈秀才喊冤与朱广生上书 (作者:王以太)
陈肇宪秀才墓前双碑
陈秀才拦驾诉冤的美谈,虽已过去几百年了,但人们至今仍口口相传有着各种版本的故事,不时还有人去参观怀念。当我听到这一传闻时,也感到新鲜和感叹,觉得应该用文字记下来、传下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贤达、英雄模范人物。所以,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又往往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和重复。这不,类似的事情又在相同的地方发生了——
新中国诞生了,人民当家作主了,但旧中国欠账太多,积敝难消,百废待兴。黄墩湖水患虽有整治,却一时难于根本解决问题,特别是洪水泛滥的时候,仍一片汪洋,人们望洋兴叹。政府为减轻洪涝災害,决定在黄墩湖下游大壩上,一字排开掘挖了18口旱井,井中放上炸药,一旦洪水位达到临界点时,即炸坝放水,以确保湖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办法是不错,但执行起来,却颇费周章。知情人讲:每到汛期来临时,湖区人民像打仗一样,严阵以待,动员各家各户做好临时搬家的准备,弄得群众苦不堪言,青年人行动方便好说,老人孩子就困难了。为确保安全,每到汛期,炸坝放水的任务就落到了当地驻军的头上。这种人命关天的炸坝大事不是闹着玩的,既有社会治安问题,也有安全技术问题,不可小觑!故要由军分区担当大任。又由于黄墩湖分属两市管理,准备爆破的旱井也分佈于两市的治理区内,徐州淮阴各管一段,责任明确。这就忙坏了江苏省军区,每到汎期,省军区责令徐州、淮阴两军分区,严格做好准备,按照命令,同时派工兵到现场将炸药放到井内,盖牢井盖,一旦水位达到濒临决口的临界点时,立即同时炸坝。年年如此,岁岁这样,既辛苦了解放军,主政黄墩湖地区的官员也是疲于应付。
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政、商、军、工、教……哪一件事不要由基层公社、乡镇村队去做?特别是农业上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事事都要面面具到。基层干部拼命干,自然条件好的出成绩,自然条件差的就尴尬了。黄墩湖地区由于洪涝的影响,主产粮食上不去,其它再好也不能宣宾夺主。因此,主政官员个个都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地全心全意拚命干,努力想把生产抓好、工作做好,才对得起党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朱广生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朱广生,沛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即参加1964年社教工作,由于表现优秀,社教结束时,被王培基县委付书记挽留到邳县工作。因工作积极,任劳任怨,成绩突出,不久出任地处黄墩湖区的胡圩公社党委书记。朱广生在邳县口碑很好,我不熟悉,但见过此人,没有一点官架子,亲民廉政,活脱脱一个老农民摸样。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书记来到湖圩,没有去忙“三把火”,而是沉下身子调查研究,熟悉村队情况,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历史和现状,获悉不少情况,受益多多。当他和群众闲聊时,听说了陈秀才喊冤一事,觉得有些道理,我们共产党人不也提倡实事求是地反应情况吗?上书中央的想法便应运而生。
好事多磨。对此事有人附和,也有人反对,朱广生书记倾听各方意见和不同见解。同意上书的认为这是正道,光明垒落的作风,也是一个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同意上书的则说有风险,弄不好“吃不了兜着走”。其实说这话的也有根据,就说本公社前几任领导吧,叶鹏书记曾因此而折戟沉沙,丢了乌沙帽,于敬亭书记也由于生产上不去而仕途遇冷。这些教训不是应该吸取吗?
朱广生是个有主张的人,他广纳民意,综合各种意见和情况,作为一名具有现代意识的名牌大学生,满腔热血沸腾,他要干出一番事业,仰不愧党和国家,俯不负百姓群众。无私无畏,何惧之有?乌沙帽算什么!决心一下,找来了熟知祥情的同志询问当年上访中央的信还有底稿吗?回答说不仅有,而且执笔写信的人也在。朱书记大喜!”次日,召开了党委、政府两委班子会议,统一了思想,讲明了实施办法,得到了大家赞同和拥护。
接下来便请来了当年执筆上访信的水利站长闫四聪和钱增泽两位同志,告知公社党委政府决定,请他们找出当年上书中央的原稿,並在原稿的基础上,润色修改,他们反复看了又看,也没什么毛病,朱广生仅嘱加上一句:“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便定稿拟寄。按照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部门,加上附近相临各公社,共计36封上访陈情书信从邮政局发了出去。
上书中央的信发去后,消息不径而走,社会上很快传开了,各种人群同样发出各种见解,由于立场角度不同,看法也不一样,褒贬不一,有的说好得很,也有人鉴于前车之鉴,同情地捏了把汗。人们揣着忐忑不安的心理,静待着事态的下一步发展。
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那段时期,时间犹如步履蹒跚的老人,迟滞不前。朱书记也是寝食难安,面对各种與论压力、不祥猜测,到底会怎么样呢?“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胸有成竹,没有私念,心中无愧和坦荡,“无私无畏即自由”嘛。他照样地下村入队,与百姓群众同甘共苦,抓好各项工作。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了下去……
忽然,那一天艳阳高照,日月生辉。黄墩湖大埝上,长长的一溜开来了12辆小轿车,一字排开鱼贯地向胡圩公社驶来,乡下百姓哪见过这样场面,一时议论纷纷,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好奇地跷首观望……
朱广生书记也是电话得知,今天中央来人,让其做好接待工作。中央来人,豈能怠慢!头天已开会研究接待事宜,什么会场佈置、工作汇报、现场接待、左右联略,上下安排等等,事无巨细,一切准备就绪。车子直接开进了胡圩公社大院。
一切顺利,会议室里坐无虚席,朱书记犹如赶考的“局子”,怯生生地把汇报材料放进兜里。他是胡圩主官,当然必须由他汇报,在中央及省市县领导及各部门官员面前,心里确也忐忑不安过,但他不怕,胸中装满了家国情怀,其它都无足轻重了,胆子壮了起来。县里领导关心地嘱咐他捡紧要的汇报20分钟,其它要听听上边的指示精神。朱广生点点头不置可否。
宽大的会议室,今天似乎变小了,黑压压的一片,没有说话声,甚至连咳嗽声都没有,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到。没有寒喧,没有套话,直奔主题。当朱广生书记开始汇报时,人们似乎才缓过气来,唏晞嗦嗦地挪动下身子,喝口茶水,倾耳静听朱书记有板有眼的汇报,朱的铿锵有力、沉稳清晰的声音在大厅内回荡。从黄墩湖的地理位置讲到洪水时的水位及大水泛滥情景,水位甚至比大运河底还要低,从正常年景到洪涝災害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从抗洪救災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艰辛奋斗……只见各级官员在本子上迅速记彔,不时还有人插话询问,唯恐漏掉重要环节。20分钟很快过去了,半个小时也过去了,见朱书记没有收意,县里官员不能直接制止,只好向朱用手指下手錶,朱礼貌点头会意,但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述黄墩湖人民战天斗地、抗洪排涝的斗争精神,从军民团结抗洪到部队派兵炸坝排水,从湖区人民洪涝时的背井离乡搬迁到老人儿童的手足无错的无奈,从满湖庄稼的淹没到猪马牛羊的困境……动情处,朱书记几度哽咽,每次均以饮水掩饰。大员们心领神会频频点头,引起了共鸣,向朱投去同情而敬佩的目光,他说的都是百姓群众的心里话, 就连本县领导也感动了,不再示意停止。任凭其思路说下去。朱书记准备的材料不多,早讲的差不多了。但他不甘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经常脱稿发挥,吐出基层干部特别是黄墩湖区工作的不易,湖区人民的奋斗精神和远大理想,治理黄墩湖的殷切希望和能想到却办不到的措施,因经济不发达、手中无钱的窘境……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洋洋洒洒地汇报了2一3个小时,方才结束。
虽然汇报了长长的几个小时, 但中央及省市县的大员们都满面春风,听得津津有味。汇报的话音刚落,已是掌声四起,打破了紧张严肃的氛围。领队的中央领导水利部总工程师琅声说道:“今天终于看到和听到了一个真实的黄墩湖。作为一个国家级蓄水滞洪区,本以为是个荒芜苍凉人烟稀少的地方,但到这里一看,却是村庄稠密、阡陌纵横、牛羊遍地、满湖庒稼的富饶宝地,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原来认知。钱(正英)部长原本要来的,因事到三峡大坝去了,责成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听听大家意见,同时也向黄墩湖人民表示慰问……”一阵热烈的掌声打断了总工程师的讲话。
不愧是中央大员和省市领导的大手筆!绝没有仅仅听汇报,回去再研究的套路搪塞,而是玩真的干实的,没有虚言套话,趁着中央、省、市、县、公社五级干部在场,不准各级推诿拖拉找借口,根据黄墩湖的实际情况,当场研究决定两条惜施:一修救命路,二建防洪楼。也许有人不解,面对洪水大災,怎么谈起修路建楼呢?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黄墩湖比邻骆马湖,是邳县洪水走廊的下游,地洼人稀,薄田少路,即使有路,也是弯曲不长的田间小经,没有贯穿通达的四方干道,洪水来时,怎么撤离搬迁?因此决定先修一条贯通湖区的大道,利于老百姓危机时快速逃生,故称救命路。既是救命路,就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公社也借着东风,大干快上,分队包干,从不远的岠山劈石取料,再运来方方山土,一番努力,宽畅平直的救命路告峻,虽是沙石路,但却是胡圩历史上第一条让人称颂的大道。记得1980年,我在邳县港务局工作时,春节前随焦亚华书记去邳南片慰问退休工人,车到胡圩公社,就是走在这条路上,恰巧路遇我曾在新集公社王圩赵庄蹲点时认识的赵可雨同志,他那时是农科站副支书(支书丁孟芳),站在路上说了会话,当我称赞这路不错时,他还自豪地说:“这路可有来头啦!”可见这条路的重要性和不凡历史,说不定他也是修路参与者呢。
再说防洪楼,为解决长远问题,洪水时不再劳师搬迁,决定每户修建二層防洪楼,即在不能及时撤离时,人住在二楼上,不重要的东西放一楼,这样可以临时救急。建楼关键是资金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为落实措施,决定每年按百分之二的农户比例,国家资助部分款项,农户再出资自建,建成后楼房属农户自有,以鼓励农户建房的积极性,达到防洪自保目的。
两项得民心接地气的措施,果然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拥护,措施逐步实施,人民群众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直到现在大家还念念不忘呢!赵可雨副书记的话就是证明。因此,老百姓口传的张秀才喊冤和朱广生上书的故事,也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甚至比我记的还要神乎呢,不信吗?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果然事后没多久,心有感触的钱增泽同志,面对黄墩湖地区的勃勃生机,不就有感而发地写出了那首赞美诗吗?
几十年过去了,钱增泽先生也是耄耋老人了,在冬日的暖阳里,还常给人讲述这些故事,那天见我有兴趣,又一字不漏地给我朗诵一遍他那时的得意诗作呢。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