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 寻找逝去的“大运河”故事——“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调研(苏北山东段)活动综述 :文/孔宏图、李嫣然

一带一路 | 寻找逝去的“大运河”故事——“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调研(苏北山东段)活动综述 :文/孔宏图、李嫣然“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考察活动是中国民协“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的子项目,预计三年时间,分河段、分节点、分时段陆续推进,以期在更广的空间和视域中,取得更为系统性和实效性的学术成果。继2022年8月底,该项目第一期在长江流域江苏、浙江两省八地开展之后,为进一步推进大运河沿线地区民间口传文学的挖掘与研究,保证大运河叙事研究的完整性、连贯性,于2023年11月14日至22日,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土有,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锦强,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孔宏图,江苏省民协副主席、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丹,以及来自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等地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赴江苏的淮安、宿迁、徐州和山东的枣庄、济宁、聊城六地,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开展“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调研(苏北山东段)。

通过走访大运河沿线水利设施、历史古迹、相关博物馆、传习馆等重要点位,聆听老人讲述运河故事和传说,到民间文学传承人家中和重要文化场馆进行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运河沿线民间口传文学的基本情况、题材内容,对未来大运河叙事传承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夯实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文化资源,构建运河记忆谱系,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本次调研活动由中国民协主办,江苏省民协、山东省民协承办,并得到了运河沿岸多地文联、民协系统的大力支持。
 
治水保安澜
一部运河史也是一部治水史。三千里运河不是孤立的人工河,它沟通着华夏五大水系。在苏北、山东段,大运河与黄河、淮河、泗水等河流相交相依,与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相连相通。黄河因其经常改道、泛滥而困扰着地方百姓,黄河夺泗入淮、夺淮入海,更是让淮河成为一条“祸河”。本次调研的六个点位,都是河流交汇城市:淮安是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宿迁地处淮河、沂沭泗流域中下游,通济渠、元代黄河故道、清代运河都在此流经;徐州紧邻黄河,位于南北水路交通咽喉,新沂窑湾更是位于中运河中点,为南来北往船只必经之地;枣庄台儿庄位于泇河和泇运河交汇地带,泇运河中心点,是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济宁建有密集闸群,有微山湖、南阳湖等湖泊和泗水、济州河、会通河等河流在此交会流经,是大运河截弯取直后的核心中段;聊城临清依托会通河和大运河,成为天下粮仓、漕运咽喉,钞关征收税银、储粮量为运河之首。
千百年来,运河流域的各级官员都在为治水奔波忙碌,治理水患的主要方式有筑堤兴坝、修河建闸、束水冲沙、蓄清刷黄、截弯取直疏浚等,一代代工部尚书侍郎、河道总督、总理河道督御史、地方主簿、县尹等官员为治水贡献着智慧,奠定了世界最大人工河“京杭大运河”的走向与格局。被誉为“京杭大运河总设计师”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中运河、主张黄河和运河分开的治河名臣靳辅,提出引汶济运的汶上“老人”(指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农民水利家白英,治理会通河、与白英联手建立南旺枢纽工程的著名水利官员宋礼等一批治水名人故事流传至今。民间也形成了将治水功臣作为河神供奉的风俗,如济宁市南阳镇新河神庙供奉的河神就是治理黄河、实现避黄通漕的工部尚书朱衡。
治水也是当朝皇帝的心头大事。康熙、乾隆都六次下江南,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亲自实地调查治水情况。康熙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国事,乾隆也有言:“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淮安清江浦至今流传着乾隆错题“清江浦”的故事。据传乾隆酒后题字,写到“浦”字最后一笔时手稍微一抖,把点写到了横下面,一地方官员将其解释为“清江浦自古水患连年,向下一点,寓意清江浦河的水位降低,清江浦再也不会被淹了”,乾隆大悦。可见水患是威胁运河流域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也正因如此,皇帝叙事构成了运河叙事中的重要部分。曾经康熙、乾隆下江南住过的书院和行宫,留下的御碑,品尝过的美食,都成为了古往今来运河人家津津乐道、广为传颂的美谈传奇。宿迁龙王庙行宫(敕建安澜龙王庙)中的“龙泉”,即是乾隆赐名的。宿迁美食车轮饼的来历,据说也与乾隆下江南有关。隋唐大运河的缔造者隋炀帝也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帝王传说。
同时,针对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独山湖、南旺湖等运河沿线重点河湖,形成了一系列口口相传、妙趣横生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洪泽湖的形成、水漫泗州城的故事,宿迁美人泉的传说,为自然景观和地方风物增添了历史厚度、人文温度与美好遐想。
此外,运河还流传有现代水利建设的故事。“千人合力打草坝”的故事讲述了1953年11月淮安建造三河闸临时性施工围埝三河草坝时,面对急流冲击和狂风暴雨,近万名干部群众临危不乱、勇于担当、坚守岗位,直接跳入河流形成人墙,连续奋战13小时,最终三河草坝实现胜利合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水高潮中,涌现出了王大锹、尤庆兰、董大车等劳动模范和治水模范。改革开放后,一大批水利枢纽工程和农业灌溉工程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们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成为当代大运河叙事的重要篇章与精神激励。
 
文化大融合
大运河总体呈南北走向,联通着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地域,也沟通着南北文化。大运河的开通,对于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大影响。清江浦清晏园里有一面墙,刻有“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意思是到清江浦,北上要改骑马,南下要改乘船。南北行人到此要更换交通工具,南北文化也在此交流互鉴、碰撞交融。
大运河有着千余年的漕运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为确保粮食运输(漕运)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王朝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漕运总督设在淮安。从春秋战国时期因军事需要而修建的邗沟,到后来因都城迁址、水道淤废而不断开辟新航道,大运河得到逐步贯通与完善,形成“漕水转谷、千年运载”的格局,南北经济实现了互联互通,进而催生了淮安、聊城、临清等重要“粮仓”和枢纽。多地因河而生,应河而兴,各地商贩会集在此,人口聚集、货物流通、生产生活高度聚合,留下了很多历史遗存和民间故事。如东关口打蛮船的故事,讲述了清乾隆年间,湖南道运粮官罗恒太运皇粮进京返湘途中,强掳民女刘瑞莲上船,经大运河行至宿迁,偶遇刘瑞莲外出多年的哥哥刘奉先。刘奉先重金赎妹未果后,宿迁好汉王金环等人见义勇为,救下了刘瑞莲。该故事后来被编创成苏北琴书演唱。除了具有完整情节的民间故事,一个地名也就足以撑起一个故事。如临清竹竿巷、箍桶巷、锅市街等,都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百业兴旺、商贾云集。临清生产的哈达有着优良的质地和精湛的工艺,产品专供藏区。这些故事都讲述着货通天下、文化交融的辉煌篇章。
因运河的流通,各地的商人来此经商定居,留下了会馆、大户院落等历史遗存。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宿迁皂河陈家大院,原为宿迁骆马湖马老太爷的私人住宅,后转卖给山东商人陈永茂,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故称为陈家大院,院中炮楼即是为防水路土匪而建。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中也有外来商贾的宅院,有安徽歙县茶商余家大院、洞庭商帮郑家大院、晋商翟家大院,清代成为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最大的商贸集散地,正所谓“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徐州新沂窑湾留存有清康熙初年晋商集资兴建的山西会馆,从福建迁来、做烟丝生意的吴家大院。聊城山陕会馆由来此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商贾聚居,文化因此繁盛。
一带一路 | 寻找逝去的“大运河”故事——“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调研(苏北山东段)活动综述 :文/孔宏图、李嫣然
调研组在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前合影
码头是运河文化的核心区、富矿区和富集地。运河沿线有着丰富的民间信仰,有供奉龙王、河神、关帝、财神、观音等的信俗活动场所,同时在清江浦、台儿庄古城等地还有清真寺、天主堂、基督教堂、妈祖庙等多种信俗共存、难得一见的盛况。在淮安洪泽湖三清闸岸边,至今留存有两头镇水铁牛,系清康熙年间为镇水除害所建,时建九牛二虎一只鸡,多数下落不明。金龙四大王是运河沿岸民间最广泛的信仰对象,后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由龙王信仰发展而来的皂河龙王庙会为期三天。2022年旅游周期间共接待50余万人次,足见龙王信仰的群众基础。福建信奉妈祖的闽商,也在泗阳、台儿庄古城等地兴建妈祖庙。饱受水患困扰的地方百姓、南来北往的行船者、匆匆路过的行人、来此定居的他乡人,都有着各自的诉求,信俗故事用强大的精神力量续写着运河人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勇毅前行。
运河沿线也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本次调研的苏北山东段就有泗州戏、柳琴戏、运河调子、运河大鼓、琴书、梆子、民间小调、船工号子等类别,其中既有梁祝、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等四大传说题材,也有西游记等神话故事,还有打蛮船等地方故事。在徐州窑湾,57岁琴书艺人李修春、68岁运河大鼓艺人张大志表演了当地的民间故事。在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83岁民间大鼓艺人、民间传说讲述人孙业文用运河大鼓表演了小山子王奉祖以德报怨、马良修金山寺的故事,马兰屯镇94岁杂耍艺人张延云和台儿庄驻地82岁原住居民尚殿镇为调研组讲述了儿时记忆中的运河故事和令人唏嘘的个人际遇。
中国四大传说在运河沿岸流传甚广。在宿迁,四大传说形成了具有宿迁特色的传说、歌谣、民间表演、民间造型艺术、民俗等,如孟姜女生项羽的传说、孟姜女诉衷肠的歌谣、讲述梁祝故事的柳琴戏、讲述白蛇传断桥相会和水漫金山的苏北琴书等。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发现的明代梁山伯祝英台墓记中详细记载着梁祝爱情故事的始末,据称当地至今还有梁家、祝家与马家互不通婚之习。四大传说沿着运河传播,又不断在地化,形成了多种异文,不断丰富着传说体系。
当前,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正在通过文旅融合,借助丰厚历史讲述着当代故事。宿迁皂河龙运城位于京杭大运河、骆马湖、古黄河和古皂河四水交汇之地,于2020年8月建造,2022年国庆期间对外开放,项目内有龙王庙行宫、陈家大院、财神庙等与运河相关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运城将运河文化作为核心要素,融入沉浸式运河文化体验之中,寓文于乐,寓史于游。紧邻运河的台儿庄古城也将运河文化作为其文旅融合的重要基底,打造和再现“北方水城、运河码头”历史盛景。毁于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台儿庄古城依照地方志和老照片、影像资料于2008年重建,在保留古城原有的水系和布局的前提下,在旧址上恢复再建谢家镖局、关帝庙、河神庙等与运河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最大限度地将运河文化融入景区规划和品牌塑造上,比如打造船妹子等文创衍生品牌。运河文化资源得到越来越多沿岸城市的高度重视,通过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统一规划和逐步推进,必将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来认知和感受运河文化,但目前在文化挖掘专业性、知识传播准确性、品牌塑造辨识度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
留住运河魂
调研发现,有关大运河的古老传说故事正在不断消逝,离人们的生活日渐远去。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运河漕运。加之海运和铁路的发展,诸多因素致使很多地方的大运河退出了历史舞台。大运河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衰微,也让运河故事日渐衰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极速转型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千变万化,尤其是娱乐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信息传递和获取多样化、碎片化、快餐化,使得单一老派慢节奏的故事不再引发人们的兴趣,无法走入人们生活的中心。调研中运河故事的讲述者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并且讲述的运河传说故事较少,更多的则是个人经历口述史。如今亲近民间传说故事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当一代代老人逝去,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同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一般,同样面临着“人去歌息、人亡艺绝”的濒危状态。
民间文艺界很早就关注到民间口传文学传承发展的危机,自中国民协成立以来,收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就成为协会的中心工作。20世纪80年代,周巍峙、钟敬文等民间文艺领域的专家学者主持“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收集整理了全国各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共形成省卷本90卷、县卷本4000多卷。2010年12月,中国民协启动实施“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建设“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收录自中国民协成立以来搜集记录的数十亿字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2017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启动实施,数据库更名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截至2022年底,数据库一、二、三期项目已完成16.243亿字的数据化。所有这些,都依托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开展,遍及全国、深入乡镇的民间文学普查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2017年1月,中国民协又据此申报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被列入了首批十五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由中国文联牵头组织实施,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总编纂。2021年4月又列入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2022年8月列入中办、国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被确定为“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民间文艺传承项目,现已正式出版12个类别65卷,并且出版规模逐年扩大。口传文学具有脆弱性、珍贵性和濒危性,保护口传文学,不能仅停留在收集和记录,更要推动它被讲述和记住。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积极推动社会宣传推广,举办了一系列调研座谈、培训交流、田野考察、文艺演出、学术研讨、融媒体宣传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积极的社会效益。
民间文学源自生活,讲述着南来北往、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寄托着无尽的生活期盼和朴素的情感诉求,有现实,有幻想,有歌颂,有批判,具有休闲娱乐、传递情感、高台教化、传承文明等文化价值和社会功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等民间文学整理成果为我们留存了丰富的民间口传文本,如何实现活态传承和当代活化,让故事回归日常生活、充满时代活力,是值得民间文艺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口传文学保护传承时不我待、任重道远。中国民协主持并实施的“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调研活动,旨在沿着运河实地走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调查运河两岸民间信俗、传统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关系,“四大民间传说”在大运河文化带的传播与流变,利用民间文学资源助力地方文化形象塑造、文化品牌培育与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并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对策和经典案例研究。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以文化人,文化养心,大运河叙事是构建大运河生活、大运河记忆、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好、记录好、讲述好、传承好大运河传说故事,就是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留住文化根脉。面对口传文学传承的危险处境,我们要积极探寻和主动挖掘,在生活生产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拓展思路,以时代使命和文化热忱留住那些经过岁月淘洗、饱含民族情感、浸润民间审美、即将逝去的经典传说故事与传统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大运河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深邃的民族文化涵养,生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造伟力和强大凝聚力。用心用情用力地讲好大运河故事、中国故事,积蓄力量、鼓舞人心,增智启慧、催人奋进,这是民间文学带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源泉。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