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金铜仙人辞 汉歌》诗读后:文/ 周 波

南园唐李贺诗配画,题都城南庄诗配画,南园古诗配画_大山谷图库
在唐代诗歌苑圃,有一株绚丽夺目的花朵,就是李贺诗歌。其艺术风格奇峭瑰丽,独树一帜。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歌史上,放射出异彩。就是这位奇才,十九岁时因腐朽势力阻难他考进士,后在长安当了三年专司礼仪“奉礼郎”,备受冷遇毁斥,愤然辞官回乡。二十七岁那年,因腐朽势力迫害和疾病折磨,夺走了这位青年诗人的生命。

他留下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特别耐人寻味。诗原文:“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汉武帝刘彻轻信方士的胡言,认为饮服和着玉屑的露水,能长生不老,因在建章宫造神明台,上有金铜仙人,手捧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承接空中的露水。魏明帝曹睿准备将金铜仙人从长安搬到洛阳,立在宫殿前面。搬迁途中因铜人过重,留于灞垒。李贺根据这个故事,写下这首诗。

安史之乱,唐朝国事日衰。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感到社会危机的严重,希望革新挽救唐王朝衰败之命运。然而,永贞革新被镇压下去,革新集团成员被贬远方,宦官、藩镇、贵族官僚相互勾结,朝政愈益腐败黑暗。

李贺“探寻前事”,从汉的兴衰中,找到了历史借鉴。金铜仙人的被搬迁,象征着汉王朝的败亡。他借用魏明帝搬迁金铜仙人的历史题材写下这首诗。

前四句,描写有作为汉武帝已经死去,宫苑内满目凄凉,预示国家将出现大的动乱。中间四句,写铜人被搬迁时对故都的留恋,对汉武帝的怀念。最后四句,极力刻画铜人离京时的哀伤和愤慨,用“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进入更深邃的境界。

全诗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铜人以丰富的感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对革新派人士的不幸遭遇和深切同情,对腐朽势力的强烈不满,对唐王朝日益衰败的无限感叹。

全诗感情较为低沉,特别是最后结句,反映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情怀,这也说明李贺虽然看到了当时的危机,但他找不到解决这种危机的根本出路。历史的局限性,权臣们的勾心斗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