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一中校史沿革与云龙书院关系小考:文/于克南

徐州一中校史沿革与云龙书院关系小考:文/于克南

说起徐州一中,便让我想起中学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在徐州一中求学读书,愉快地度过了初中3年、高中3年的时光。毕业后,我对母校的感情一直浸润在最美好的记忆里,每每路过夹河街,总要往校内张望两眼,如果不是门卫把守严格,一定会走进去再看看。

自从研究地方文史之后,母校的建校史也就放在了心上,一旦看到相关历史文献便及时摘录。特别是前不久,母校在举办庆生活动时,竟然在校史陈列中,用大量的“史料”佐证云龙书院即为该校前身,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反响。我作为在母校学习生活了6年的学子,亦不敢苟同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为了帮助大家厘清徐州一中校史中与云龙书院的沿革关系,我将自己收集来的早期资料披露于此,还历史本来面目,从而发挥其补漏订讹的作用。
该列表现存徐州一中校史馆。

徐州第一中学的前身是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江苏省档案馆保存了一些建校史料,1920年江苏省教育厅刊印的《江苏中等以上学校概略表》记载:“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成立时间:民国六年(1917);教职员人数:二十五人;历届毕业人数:无(本校六年十月成立,尚未届毕业之期;毕业生之状况:无)。”如果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从云龙书院沿革而来,不会没有历届毕业生。云龙书院是地方政府开办,徐州一中是江苏省开办,一个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阵地,一个是传播自然科学的地方,两者的差异很大。

民国二年(1913),江苏都督程德全批准计划在徐州设立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导致学校设立推迟,直到民国六年才在徐州夹河街建设校舍。

徐州一中校史沿革与云龙书院关系小考:文/于克南

徐州一中校史沿革与云龙书院关系小考:文/于克南

民国七年(1918),江苏省第二届省议会举行第一次常年会,第二任校长张倚提出了《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完全建筑五年计划书》。此文被载入《江苏省议会第二届第一次常年会议决案类编》,文中概述了省立第十中学创办由来,以及五年时间把学校规模全部落实等计划内容:“徐有中学昉自清季,向归徐州府道管理,常年经费取自铜沛之微山湖田租及宿迁县之庙捐、湖捐等项,校址即借用旧日之察院,故费专而事易举也。洎至民国成立,江苏都督定第十中学校於徐州,彼时省有附税非常充裕,正当委员筹办而政变猝至,因之中辍,失此时机良可慨已。目下虽已实行民国二年之原策,使第十中学校成立於彭城,倚以为虽成立犹未成立也,凡一学校必有形式精神二种,二者相较似形式后於精神,不知形式不完精神,即无所丽附,况并简单之形式而无之管理训练,固难於著手,最大缺点为无从唤起学生爱校之心。”

其中“倚以为”的“倚”指的是写这篇计划书的校长张倚。“察院”指的是督学察院,光绪三十二年(1905)改为徐州中学堂。督学察院旧址位于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

张倚开篇介绍了徐州中学堂的管理、经费、地点,结论是徐州中学堂的开办比较容易,省立第十中学校的创建比较难。依据民国本《铜山县志》的记载,“云龙书院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改为徐州中学堂,三十二年改为铜山县官绅公立高等小学堂,后又改为铜山县立高等小学堂。”虽然两者开办的都是中学,但是一个是省政府创建,一个是地方政府开办,并没有改徐州中学堂为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两者之间因此也不存在任何沿革关系。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