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少年有英杰——新四军老战士汪静从军记(作者:胡惠有)

洋河少年有英杰——新四军老战士汪静从军记(作者:胡惠有)

1941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北区宿泗县、泗阳县抗日民主政权宣告成立,洋河镇的青少年纷纷投奔抗日政权踊跃参军。这些新四军老战士,大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血洒战场,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功臣如今也渐次离去。我们要追寻他们的足迹,弘扬他们的精神。

汪静,原名汪期杰,男,汉族,1926年8月生,宿迁市洋河镇人,1941年8月参军,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第176医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82年离退休。2016年5月8日逝世,享年90岁。

参加新四军

洋河镇晏庙巷内的汪姓人家,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晚清时期,洋河镇创立新式学校,汪家子弟多在新式小学读书。

民国时期,饱读诗书的汪鸣和是代人书写诉状的“讼师”,受到洋河居民的敬重,称他为“汪四先生”,他育有三子一女,先后在洋河“宿迁县第三高级小学(简称洋河三高)”毕业。

1926年8月,汪先生的次子出生,取名汪期杰。汪期杰自小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养成了自信、勇敢、勤奋、忠诚的性格。

汪期杰6岁进“洋河三高”读书。那是1932年,“9.18”事件的第二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在“三高”浓烈的抗日救亡氛围中接受教育,立志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1937年,“8.13”事件爆发。“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1938年7月,江期杰小学毕业,本想升学深造的他有了投笔从戎的想法。

1938年11月26日,日军进犯洋河,57军霍守义部两个团奋起迎击,日军久攻不下,被迫撤退。撤退时日军纵火,汪家晏庙巷的房屋大部分被毁,族人只好分散各处安身。1939年2月,日军侵占洋河,对镇上居民进行法西斯统治。

国恨家仇,激起了汪期杰的豪情,他恨不得立刻扛起枪上战场打鬼子。可是,一来年龄太小,二来不知哪里有抗日队伍,只能在家憋着。后来,听说“南湖底”有“八路”,就缠着父亲要去当八路。1941年8月,刚满15岁的他,说服了父母,跑到泗阳县的金镇区参加了新四军。

娃娃卫生员

1941年8月,新四军4师9旅25团在宿泗县、泗阳县一带驻防。汪期杰参军后,在25团三营营部当勤务员。不到一个月,营里把他调到营卫生所当卫生员。

医务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部队指战员多数是土生土长,文化水平不高,很多战士不识字。汪期杰小学毕业,首长让他当卫生员,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9旅活动范围在豫、皖、苏边区,处在敌、伪、顽的包围之中,战斗频繁,部队流动性较大,伤病情况不断发生。因此,卫生员不仅要具备救护医疗技术知识,还要有健壮的身体。在行军作战中,卫生员要携带不少于20个急救包、5至10块小夹板、一个小药箱,还有自己的背包、干粮袋和2颗手榴弹。

战时,卫生员在第二梯队,随突击队跟进,哪里有伤员就在哪里包扎救护。战斗空隙或休整时,卫生员的任务更重。宿营前,要检查有没有病号,洗脚没有?战友脚上磨出了泡要及时处理。刚满15岁的汪期杰做事认真,战友们都喜欢这个娃娃卫生员。

命悬寄留组

9旅控制的解放区有两块。比较巩固的淮北解放区以青阳镇为中心,方圆约4000平方公里。另一块是以古邳镇为中心的邳睢铜解放区,也称三分区,由三个团轮流去加强控制。解放区周围均为敌、伪、顽和反动地方武装所割据,互不相连。

1942年4月,25团进驻三分区。为了配合淮北根据地反蚕食、反清乡斗争,团首长决定,把重装备坚壁起来,提高部队机动性,寻机打击敌人。

在地方党组织帮助下,25团把十多名伤病员转移到离敌据点窑湾镇三、四华里的苗窝、赵墩一带隐蔽起来。由医务员张容安带队,汪期杰等六、七人组成寄留组,负责伤病员的救治护理。

寄留组到达指定地点郭村,把伤病员分散到周围几个村庄。白天寄留组在郭村隐蔽,傍晚分成两个小组,去给各村的伤病员换药、看病。

不久,汪期杰得了回归热病,战友误诊为疟疾,给他服用“奎宁丸”,过几天烧就退了。一星期后,汪期杰又发高热,这次十分厉害,眼看不行了。房东罗大娘给他熬鸡汤,打蛋花,一口一口往嘴里灌。就这样躺了一个多月,他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汪期杰在回忆录里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连一天也呆不下去。军民鱼水情,我的体会尤为深刻。

1942年7月,25团奉命撤回淮北解放区,汪期杰调团卫生队当调剂员。为了在敌占区父母、家人的安全,他改名汪静。

跳出包围圈

1942年11月13日,近万日伪军兵分5路,向淮北根据地大举进犯。彭雪枫指挥4师主力和地方武装,进行了为期33天的反“扫荡”战斗。

上级命令25团跳出包围圈,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粉碎敌人大扫荡。卫生队轻装,药品器材只装了一个骡驮子和一担药箱。14日晚,部队在一个松树林里待命。当北路敌人进至罗圩子一带时,部队向西北方向一口气跑出二十多华里。到归仁集北面时,看到罗圩方向敌汽车队的灯光,相距只有四、五里。部队三路纵队跑步前进,顺利地摆脱了敌人。

边沿区封锁沟纵横交错,骡驮、药挑过沟爬坡很不容易。汪静负责保护骡驮子,跑起路来骡驮子两边摇摆跑不快,汪静和许伟一边一个扶着骡驮子跟着跑。这样跑了三、四十华里,仍然处在敌人包围圈内。部队通过海郑公路时,又是三路纵队跑步突进,一口气跑了十多华里。刚满十六岁的汪静又渴又累,用手紧紧抓住骡驮子跟着跑,迷迷糊糊地打起了瞌睡,一不小心摔在沟里,睁眼一看,只剩下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

汪静找不到部队留下的路标,叫不能叫,哭不敢哭,突然听到后面马蹄声,心想敌人追上来了。他跳下交通沟藏起来,听见骑兵排班长周自由说:“前面有个人影又不见了,是不是掉队的?”汪期杰听清是自己人,爬上沟喊:“周自由,是我,我掉队了。”

一整夜急行军180里,直到第二天上午八点多钟才到达邳睢铜边沿区。背包都没解下来,汪静就瘫在麦秸垛子边呼呼大睡。刚睡不久,战友许伟把他推醒,说窑湾敌人追上来了。部队又走了三十多里路才到达目的地。

部队转移到三分区后,25团配合27团不断向敌人主动出击,并在海郑公路北寻机待命。12月9日,突接旅部急电,命令25团以最快速度回援26团。12月10日晚,韦国清旅长亲率骑兵团驰援26团,25团经过一昼夜急行军赶到朱家岗时,敌人已经撤逃了。

26团血战朱家岗,经过十八小时反复冲杀,杀得敌人心惊胆战,威名震撼了淮北大地。历经三十三天的艰苦斗争,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多路进犯,淮北根据地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洋河少年有英杰——新四军老战士汪静从军记(作者:胡惠有)

战斗中成长

为了加强连队卫生救护工作,汪静调到三营八连当卫生员。1943年,在扩大根据地,恢复解放区斗争中,汪静在随部队参加了频繁的战斗。其中有两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战斗,一次是山子头战斗,一次是解放张楼战斗。

1943年3月17日夜,25团奉命攻击山子头的韩德勤总部,生俘韩德勤,打死王光夏,全歼顽军。战后,新四军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归还部分人枪,礼送韩德勤出境。王仲廉部顽军退回津浦路西。此战结束了顽军对4师东西夹击的态势。

反动地主武装盘据的张楼,是安在苏皖边区的主要据点。1943年秋,25团在韦国清旅长亲自指挥下,经过六个多月的频繁战斗,将马墙群、卓圩等张楼外围据点一一拔除。张楼敌人乘夜逃跑,25团在周瓦坊追上敌人,在11旅配合下将其全歼。从此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25团指战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作战,汪静在八连出色地完成了救护任务。1944年初,调回团卫生队任司药。同年6月,不满18岁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师长殉国

1944年7月,党中央决定4师派部队重建豫皖苏革命根据地。8月20日晚,彭雪枫师长率领9旅25团、11旅32团和师骑兵团越过津浦路。首战小朱庄,打开了西进的大门。汤恩伯调集重兵,从四面合击,企图消灭西进部队。

彭师长决心痛击来犯之敌,粉碎敌人的进攻。9月11日,25团、32团和骑兵团在彭雪枫师长指挥下,对夏邑县八里庄的顽军千余人实施包围。彭师长亲临25团进行战前动员,随即发起攻击,生俘顽军支队长以下官兵527名,击毙85名,伤20名,300余人投诚。

顽军残部由八里庄西南角突围逃跑,被骑兵团截击全部歼灭。彭雪枫师长走上八里庄的圩墙观察敌情,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徐体山团长立即通知卫生队组织抢救。当抢救组赶到现场时,彭师长已经停止了呼吸。汪静等人看着自己崇敬的师长泣不成声。

军旅情未了

抗日战争期间,汪静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1946年3月,汪静参加新四军卫生部第三期药训队学习,1947年5月毕业,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卫生部。当年,荣立二等功一次。

此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部队休整后南下进军福建,参加福州战役。1958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1961年3月毕业后任解放军第176野战医院医药处副处长,解放军第176医院副院长。1982年,汪静离休,住在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九干休所。

洋河少年有英杰——新四军老战士汪静从军记(作者:胡惠有)

汪静全家福

离休后,汪静积极参加新四军研究会,以“晓光”笔名,在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战争年代》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如《淮北反扫荡的前前后后》等。

作为新四军医务工作者,他忘不了当年战斗生活,多次在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后勤分会刊物上发表专题文章,如《新四军四师九旅药材工作回忆》等。

翰墨寄丹心

1993年,66岁的汪静本着“夕阳情怀 翰墨生辉”的理念,在福建省军区开办的老年大学国画班学国画,以画竹为主,后向花鸟画拓展。因学有所长,成为南京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会员,福建省军区老战士书画会常务理事。

十多年间,他创作了200多幅作品。作品被收入福建省军区老战士书画作品集《闽西戎韵》等书画典籍。2007年2月,《汪静画集》第1册出版。2011年9月,《汪静画集》第2册出版。

汪静说:“绘画给我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乐趣和安慰,精神上有了寄托,让我老有所为,余热生辉。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