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山传奇:文/何文魁(成都)

- 广德论坛 ( http://www.gd163.com.cn/Default.asp )

在四川省剑南交界处,有一座远近闻名、历史悠久南部县内第一高峰山,位于五指山与剑门山脉处。这座一峰独耸,海拔826米,五面延伸,状如巨大五角星。方圆15公里有余,山顶群峰叠翠环绕,又如同一朵巨大的莲花,似泰山霸气一孤奇峰,奇特的自然环景造就山岭处卧着一条巨大的石龙,气势雄壮,威风凛凛。人们取名叫这山为龙威山,由于“威″与“尾″同谐音,威叫起来不如尾顺口些,后来又更名为:龙尾山。

龙尾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有着许多传奇故事。据乡志史书记载:远在后汉(公元前206年)设掌天戍地,后又设掌天郡,一直到(公元536——546年)南北巴州,州县建制变革纷繁,掌天郡辖区严家坝设建:西水县城。宋绍宗四年(公元1231年)八月蒙古族元军浩浩荡荡向剑门关南下入侵,龙尾山人民奋起反抗,修山筑寨,抗击元军。在龙尾山北山梁上建成了牢不可破,固如金汤的石门寨,并在塞边悬崖处开凿了三个石洞,分为岗亭议事,首领休息之用。最大可容纳三十多人。

在此期间龙尾山人民与元军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曲曲气吞山河的雄壮赞歌。虽历史远去,但石门寨至今仍十分坚固。更彰显出龙尾山人民坚强、勇敢和智慧结晶。

在(公元605年)山洪暴发,洪水灭寺,西水泛灾,冲毁了西水县城。县政府被迫迁往彭定(今为保城乡),(公元1283年)西水县又迁往嘉陵江南面,并改名为:南部县……

而今龙尾山风景优美、迷人是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从西河场畜牧站巷道上行七十多米登山,顺西边登上观马台向东眺望。苍松翠柏中石岩上,就能看见一匹占地约1.5亩左右面积大的石马,昂头奋蹄向龙尾山飞奔的姿态,令人称奇。据传说它是古柏庶天的千年巨蟒,一心想上山顶去观赏祥和美景,行之山腰就变成了石马……

转身向西远望升钟湖,碧波荡蓝天。由西北向东南蜿蜒环绕龙尾山脉,近看西河场下湖水反绕,与对面九龙山脉形成180度弧形,这就是“龙门″碧水。顺梁直上来到宝珠峰上的怡祥亭,成了传说中龙随莲台镇阆南的神话之誉。过了翠柏廊就可看见七个相连的大圆石包,长约九米,头、身、尾形成盘卧状态令人惊呼的石龙,这就是卧龙岗。

山顶南面正中两米下的平台上,有直径两米的天生圆石,平座于中央,左右有一米直径的小石相等间距互辅,这就是传说中的观音坐莲台;山顶北面山岭有一个水池,池水不满不外流,大旱不枯,吸收雾气之水;在旁边还依偎着一石杯,直径在2.5米左右呈圆形,这也是传说中的谢恩杯。

在龙尾山正北方山头,山顶三面悬崖,只有北面一个小道直通山下,出囗处仅有两米宽的石梁,相对两边各有一条小石梯路,可要小心才能下到洞门口,石门下面是万丈悬崖,这个山洞称为护卫洞。1935年徐向前元帅长征时指挥部队北上,经保城到西河场,在老乌垭到龙尾山一线部兵设防,挖战壕,打击跟踪敌人,就选择了这个洞为指挥部,从此这个洞被人们称之为“红军洞″。

忆往昔,龙尾山人民受尽了旧社会黑恶势力的剥削、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由当地进步青年:罗南辉、罗愈康、罗东明、罗漾清等在西河兴隆场组织起义,并暗设地下党秘密组织。搞地下组织联络点,秘密组织党的地下工作。与周边如:保城、升钟、金仙等地党组织相互联系从事革命工作。后来由于汉奸出卖,陷入吴龙骧反动势力的血腥镇压,死伤无数革命同志。

事后龙尾山人民仍不畏反动派血腥镇压,续继战斗。在党组织带领下和游击队配合,在龙尾山附近的燕子山、瓜里山都修了防御工事……

解放后战壕仍保留完好,南部和剑阁宣传部为追祭龙尾山先烈们,修建了烈士陵园。以铭记历史,启发教育后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近几年来剑南人民团结奋斗,历尽艰辛修好了通往龙尾山的上山公路,修建了雄伟壮观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剑南边区红军广场,西河、长岭乡共同修建舞台,各自组建了业余舞蹈队。每逄年过节,有重要节日期间,相互登台演出,观看群众占满了红军广场。上下山人来、车往穿流不息,气氛十分浓厚,吸引了剑南边区四面八方游客来龙尾山观光旅游。在夏天乘凉的人群往返不绝,大小车辆开到红军广场,游客们便跳起了欢乐的广场舞,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伴奏下,翩跹起舞,热闹非凡如同人间天堂。

在龙尾山腰的兴隆场(原西河乡,撤乡并镇后成了太霞乡西河办事处。)西河市场每逢场,客商四面八方聚集于此,十分繁荣、景气。各种大小车辆络绎不绝,大小门市部商品、副食琳琅满目,处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