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自然生活形态 提升主题呈现效果 (作者:周 波)

贴近自然生活形态 提升主题呈现效果 (作者:周 波)
当下的现实生活,玩手机、看微信、描文字,成了绝大部分人生活的主打。特别是微信写作大军,声势浩荡,每天只要一打开微信,各类文章如雪花飞来一点不为过。

细细品味,微信写作中让人生厌的内容太泛太滥,说重一点,一些“垃圾文字”,让读者大失所望。鄙人认为,存在此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关键,就是贴近生动自然的生活形态,差距很大。

写作中,有的作者对题材的过度提纯,把一切与主题不直接相关的人和事,过滤的过于干净,不仅使文章(作品)丧失了艺术的回旋与蕴藉之美,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生活现象原有的生动性、丰富性,把题材变成了毫无生活气息的思想“图解”,从而导致读者欣赏的反效果。

鄙人拙见,微信写作的时效、空间比较敏感,对题材的选取、加工,应当充分考虑到生活图景的有机构成,使文章(作品)的形象(立体)层面取得自然的生活形态,在浓郁的生活情味之中,凝聚起震撼心灵的思想力量。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开头部分对鲁镇的风俗画描写,酒店的格局、酒价、用什么下酒物,以及“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两类酒客喝酒的不同方式等等。

细读《孔乙己》不难发现,作者主要是通过显示作品所描绘的那部分的生活独特风貌,构成生动而丰富的生活氛围。

再深入阅读,还有主题思维的潜在制约问题:写“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喝酒方式,写“我”的无聊,与下文表现孔乙己与众不同的行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以及“我”跟众人一样,把孔乙己当作解闷调笑的对象,有着明显的联系。小说开头部分因此成为过渡到直接描写人物的一个铺垫,体现了题材既有自身独立价值,又间接地服从于总体构思意图的特点。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