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罗家故事多(作者:伏守满)

洋河罗家故事多(作者:伏守满)

小时候,母亲常给我讲洋河镇的故事。每次讲故事,开头都会重复四句顺口溜:“洋河财主多,鲍廖魏马何。要说最富足,还数叶和罗。”罗家是洋河望族,故事最多。外婆家与罗家是邻居,讲的多是罗家故事,其中一则,是洋河街上老人都知道故事。

一把核桃锤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洋河的大户人家嫁闺女,兴起一股“踩街夸富”的风气,就是乘女儿出嫁之时,显摆一下自家的富有。

据说有一次,又有一家大财主闺女出嫁。这一天,在罗家花园大门口,佣人早早安置好高高的紫檀木凤椅,好让罗老太太观看迎亲队伍。

不一会,只见有三班吹鼓手分别在迎亲队伍的前、中、后,吹吹打打缓缓而来。新娘子乘坐的是八人抬的花轿,后面是一抬又一抬的嫁妆。第一抬是用红绸子包好的两块土坯,这代表娘家陪给姑娘两顷地。那时,土地在财主们心中是头一位的。后边是一抬抬的桌椅条台、箱柜桶盆、客厅摆件、床上用品、厨房用具等等,还有大小拜盒、点心盒、铜镜、鞋拔、鸳鸯枕……

迎亲队伍几乎把大街都占满了。走在后边的一位女方送亲人,走到罗老太太面前,深施一礼,然后笑着说:“罗老太太,同喜了,您看今天这嫁妆还算齐全吗?”

罗老太太说:“恭喜您了,这套嫁妆很不错。可跟我嫁闺女时比起来,还是少了一件东西。”送亲人一惊,赶紧问:“还缺什么?”罗老太太说:“缺了一把砸核桃的小铜锤,我陪闺女的那把小铜锤,八寸长拇指粗的锤把儿,可是纯金的。”

豫章堂罗氏

洋河罗家祖籍江西,祖上是南昌市的名门——豫章罗氏。罗氏始祖是西汉时期的大将罗珠。《江西通志》记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

罗珠,字怀汉,汉惠帝时任“大农令”,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罗珠在惠帝时奉命守九江郡,汉景帝时,筑豫章城,环城广种豫章树(即樟树),后世子孙自称为豫章罗氏。豫章罗氏名人辈出,《豫章堂宿迁罗氏支族谱》记载了两位大贤。

洋河罗家故事多(作者:伏守满)

一位是罗复仁,江西吉安人,少时勤奋好学,通晓天文地理。陈友谅称帝时,聘请他为编修。罗复仁看陈友谅成不了气候,到九江谒见朱元璋,被留下随军征讨,他劝降了江西诸郡。围攻武昌时,又说降了守军将领陈理。

洪武三年,朱元璋置宏文馆,将刘伯温、罗复仁等一批学识渊博之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以此笼络天下文人。罗复仁经常操着一口吉水土话,在朱元璋面前直截了当地指出他施政中存在的不足。朱元璋有时也很生气,却十分欣赏他朴直憨厚的性格,有时竟然忘记了君臣礼制,与大臣们一样,直呼罗复仁的绰号:“老实罗。”

第二位是罗典,清康乾时期人,自幼聪慧,经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762年任河南主考官,1765年钦命提督四川学政,后转授工部给事中、吏部给事中、鸿胪寺少卿。乾隆接见大臣时,称罗典为“正经老实人”。罗典博学多才,一生撰写刻印书籍50多卷。

有关资料显示,罗姓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第2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估计有1000余万。据黎传绪先生考证,自豫章罗氏一世祖罗珠公始,由于做官、经商、谋生、避祸等等原因,罗氏后裔逐渐迁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

罗氏迁徙史

据宿迁罗氏先辈口传,他们这一支最早是从江西吉安迁居安徽歙县,大多数又在清初迁至宿迁县白洋河镇、归仁集一带,还有一分支迁到山西太谷县。

歙县秦朝置县,宋朝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明清时期,山西太谷县富商巨贾云集,康乾盛世是华北的金融、商业中心。

从明代起,白洋河镇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商旅重镇。罗家看到商机,从歙县迁到这里定居,祖宅在今罗圩陈长庄的罗夹河。罗氏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各房在罗夹河周边聚居,形成了罗庄、大罗庄、小罗庄、罗新庄、罗宅子、前罗园等自然村落。清咸丰年间,地主罗席村在罗庄筑土圩抵御匪寇,后兴起集市,称为“罗圩”。

康、乾盛世是白洋河镇鼎盛时期,镇上常住人口有五、六万人,罗家在白洋河镇上设铺经商,主营茶叶和瓷器,经商致富成为洋河望族。罗家不忘根本,每次祭祀祖先时,供品中都有一包茶叶。

洋河罗姓的兴旺,得益于安徽歙县、山西太谷县亲戚的帮助和指点,经罗家推介,徽商和晋商最早在白洋河镇设立了会馆。

广泉泰槽坊

洋河的泉水和土壤适合酿酒,又有运河的舟楫之利,所产“秫酒”名闻遐迩。清代康雍时期,灾荒频发,粮价上涨,朝廷颁布了严禁用粮食烧酒的禁令,酿酒业一度萧条。乾隆皇帝继位后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玉米、山芋等高产作物的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禁止酿酒令名存实亡,山西等九省客商在洋河开设槽坊,竞酿美酒。

罗家看准商机,买下镇西“北滩子”的土地开设槽坊,取名“广泉泰”。罗氏资本雄厚,槽坊规模大、窖池多、酒醅发酵时间长,酒的质量好。光绪年间,贡生罗会庄(字鲁斋)从山西太谷县请来好友胡虞卿,当广泉泰槽坊的掌柜。胡虞卿又邀几位酿酒名师同来洋河,他们经营有方,所产的洋河大曲,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很受欢迎。

广泉泰槽坊的酒师和洋河各槽坊的酒师一道,借鉴山西汾酒的酿造工艺,根据洋河的水、土和气候条件,创造了“老五甑续渣法”。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洋河酒酿造技艺)入选。现在,洋河股份的手工班车间仍延用传统的酿造工艺,作为培养酿酒师傅的课堂。

1948年初,老板罗会庄避居上海,罗家槽坊停产。1949年7月,国家在广泉泰等几家私有槽坊的基础上,建淮阴贸易公司洋河槽坊,1953年,称“地方国营洋河酒厂”。

罗花园变迁

乾隆年间,洋河罗氏枝叶繁茂,如日中天,成为白洋河镇首富,在中大街中段置地建造罗氏祠堂。

罗祠堂占地近二十亩,仿苏州园林建造,院内堆土为山,凿地为池,植以名木修竹、奇花异草,人称“罗花园”。园子正门朝南,园内有两座建筑,一座祠堂,一座“蝴蝶厅”。

祠堂在园子东部,座北朝南,供奉罗氏历代祖先,族中子孙的婚、丧、寿、喜仪式在这里举行,族中重要事务也在这里商议,外人不得进入。

蝴蝶厅在园子西部,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文人雅士、官绅富商常在这里聚会。厅内设戏台,配有全套演出设施。经过洋河的戏班子,都要在这里唱上几出。民国时期,这里活跃着一批京剧票友,建国后成为淮阴京剧团骨干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罗氏族中管事人有的划为地主,有的迁居外地,罗花园由政府管理。一位孀居的老夫人搬到园外一座小庙居住,这位被称为“花园老太太”的老人,于上世纪60年代去世。

1958年,洋河公社拆除蝴蝶厅,在原址建了“大会堂”,人们仍习惯地称其为罗花园。1976年,洋河公社拆除大会堂,并征用大会堂到中大街的土地,建了洋河影剧院。2010年前后,洋河影剧院拆除,在原址建成一处居民小区,小区名为“洋河花园”。“花园”这两个字,让人们不由想起,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罗家花园”。

当铺的故事

当铺,是旧中国以收取物品作抵押,发放高利贷的一种机构。罗家从歙县迁到洋河后,就在中大街中段开了当铺。中大街农业银行西侧巷子的墙上钉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当铺巷”,巷子西面就是当年罗家当铺旧址。

中大街当铺巷

当铺对借款人的剥削十分残酷。借款人去借贷,要先送上实物验收作押,由当铺付给“当票”,载明所当物品及押借价款,作为当户到期赎取押品的凭证。押借金额大多在押品价值五成上下,到期无力取赎,就成“死当”,押品由当铺没收。清代官方规定,典当利息每月不得超过三分,实际上大大超过,利息须按月计算。过月几天,也加计一月息。

罗家靠当铺积累了巨额财富,一些当户赎不起的古董字画成了罗家的收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铺停业,罗家把所藏的珍贵藏品转移到上海租界家中。

1939年,日军占领洋河。洋河安清帮首领罗在春组织维持会,自任会长。他讨好日军,把当铺的部分房屋让给汉奸使用。1943年2月24日凌晨,新四军4师9旅26团发起强袭洋河战斗,烧死了据守在当铺炮楼里的伪洋河区长、大汉奸戚问渠。此役被洋河人编成“火烧大炮楼”故事,在根据地广为传颂。

1945年8月13日,洋河据点里的日军乘夜逃往宿迁,罗再春也逃往上海,客死他乡。

洋河罗家故事多(作者:伏守满)

“阿罗”上央视

2010年1月21日,央视《经济与法》栏目播出了一档节目“红粉阴谋”。同日,《中国电视报》以“稀世珍宝为何不翼而飞?”为题,刊载了节目内容。

节目分六个章节讲了该故事的发展过程。1、老父突然神秘失踪;2、老者收藏价值可观;3、陌生女子取走藏品;4、家人求助公安机关;5、无奈身陷色情陷阱;6、财物归还遥遥无期。故事梗概是:上海市的罗老先生,在工商银行黄浦支行的保险金库内存有价值连城的古字画、珍品邮册邮票等稀世珍宝。罗老先生邂逅了一位30多岁、打扮入时的少妇胡愷,罗老先生便身陷色情陷阱,存在金库内的珍宝不翼而飞……

据广泉泰槽坊掌柜胡虞卿后人胡新华先生说,节目中的罗老先生人称“阿罗”,他的祖父是罗家槽坊老主人罗少阳,父亲是槽坊老板罗鲁斋。光绪年间,广泉泰的洋河大曲广销长江中下游诸省,罗会庄先生在上海购置房产,建立洋河大曲销售机构。风流倜傥的阿罗,凭借家族的巨额财富,混迹于上海的上流社会,最终陷入色情陷阱。

罗家多英才

洋河罗氏家族,不仅有善于经商聚财的富商巨绅,也有慷慨忠义的爱国之士,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安民,家住中大街的罗康一家是他们中的代表。

罗康,字晋侯,育有7个儿女。1938年11月22日,日军攻占宿迁县城,罗康夫妇带着7个孩子离开洋河,避居老家罗圩罗夹河。1941年,宿泗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罗家兄妹先后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政权工作。

1946年9月,陈毅在洋河召开军事会议,布署北撤和坚持敌后斗争。听了各自首长传达会议精神后,罗家兄妹商量,认为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料,决定老大罗东来留下,其余6位全部随军北撤。

富有传奇色彩的是,罗家兄弟姐妹6人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却没有一人牺牲。战友们开玩笑说,罗家人命真大。也有例外,罗圩罗宅子的同族兄弟罗立来(与洋河镇上的罗立来同名),和他们一起北撤,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

建国后,6兄妹在不同的岗位工作。老二罗云汉任上海人民电机厂党委书记;老三罗虹任淮南市广播电台台长;老四江干(随母姓)任苏州市人武部政委;大姐罗佰华在淮南大通煤矿工作;二姐罗秀琳在沈阳市沈河区工作,三姐江儒(随母姓)任南京军区机关幼儿园园长。兄弟姐妹6个分居各地,都忘不了故乡洋河,经常通过侄儿罗韬了解家乡的变化。

罗家不仅有投笔从戎的军人,也有教书育人的教师。建国初期的洋河中心小学,出自罗家的老师就有3位,他们是罗东来、卓启英和罗桂兰。民国时期白洋小学校长罗会芹也是罗家姑娘。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