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文化网首页
- 散文
新兵连扫描 (作者:张士伦)
•
散文 •
阅读 3863
1964年底,我在邳县水利局招聘当技术员。写新闻报道是我的业务爱好,在《新华日报》发表了不少稿件,被《新华日报》农村版聘为特约通讯员。我这个专长被接兵部队知道了,作为特招的一位新兵,穿上了军装。
到了部队,我才知道我当的是铁道兵,历属铁四师17团(对外番号是8718部队),我所在的新兵连为10连,我分在13班,被指名为副班长。我们连住在山东泰安市郊区一个叫过家院的小村里,连长曹廷财、指导员唐进仪。
短短的三个月的新兵训练,那种紧张的日日夜夜;那种由农村青年转变为解放军战士的痛苦转换;那种充满着激情,奋进的政治氛围,使我终生难忘。现拾撷几点,以作纪念。
1964年的2月7日晚上,班长刘学忠悄悄地告诉我:“今天夜里连队可能搞紧急集合,你要有点思想准备。”
晚上9点钟,熄灯号吹响后,我和班长把全班脱下的鞋子摆好,被包带掛好(以便紧急集合顺脚顺手),便躺到铺板上。
11点钟,我刚刚进入梦乡,一阵紧急集合的号声吹响了,全班立即起床,(不准点灯)摸黑打背包、扛抢、穿戴整齐,向连队集合操场上跑去。到了操场,经连队检查,我们十三班从号声响起到操场集合只用了4分钟。抢了个第二名,但有三个战士把子被打反了,连长在队伍前讲了话,便由各班带回休息。
夜里2点钟,我刚刚睡着,又是一阵紧急集合号声,全班又是打背包、穿衣服,全班到操场时,用了8分钟。连长在连队前说:“当兵,是一种特殊行业,连队是一处特殊群体,脑子里应该紧绷战备这个弦。今天第二次紧急集合,就反映了我们这些和平年代兵的战备观念不强。”
全连受了批评,我们打着哈欠回到宿舍,班长讲:明早不出早操,大家赶快睡觉,补上损失的时间。
到了早上的4点钟,又一次紧急集合的号声响起,从睡梦惊醒的我,赶快叫醒大家,打好背包,跑向操场。
第一次紧急集合全连用了6分钟,第二次用了8分钟,第三次用了11分钟。
第三次紧急集合,排好队后,便出发了。冬季的早上4点,天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也不知到那里去,只有跟着前面的部队,小跑步地前进。
一气会跑了4小时,这已是吃早饭的时间,部队在泰山脚下休息,炊事班挖灶做饭。连长要求我们班在山坡上放一个哨兵,我是副班长便主动要求去当哨兵。
做饭、吃饭只有一个小时,我在山坡上影影绰绰地看到全连吃过饭便集合出发了。我已跑了4个小时,棉衣早湿透了,肚中又饥又渴,几乎到了虚脱了的程度。部队出发了,但没有人叫我撤哨,我只好仍在山坡上。
部队行军一个多小时,班长刘学忠,发现我仍在山坡上,便向连长回报,派人把我叫回,还好,给我带来两个包子,我吃下后,渴的受不了,我只好到山沟里,砸开薄冰,喝下这冰凉的山泉水。
这次紧急集合,我受到了连队的嘉奖。这次紧急集合,也给我们这些新兵上了一次紧绷战备弦的课。
铁道兵当时的征兵政策,不论文化程度,只要身体合格,政审没问题,就可以穿上军装。
我所在的13班共12人,两个初中毕业,三个高小,六个文盲,只有我一个中专肄业生,我成了班里的知识分子。
每个星期天,全连休息,我是最忙的,一是给连队文盲战友代写家书,二是给连队出板报。
记得到新兵连一个月后的星期天,我正给刘成民写家书,连通讯员来叫我,说指导员找我有事。
我到了连部,看曹连长、唐指导员正和一位戴中尉军衔的军官在说话。曹连长看我进了连部,便对那中尉说:“这位便是13连副班长张士伦”,然后又对我说:“这位是师政治部马干事,他找你有事。”
马干事给我倒了杯开水,让我坐下,便对我说:“小张,我听说你在地方写了不少新闻稿件,这个专长一定要发挥出来。”
我对马干事说:“我也想写稿子,就是训练时间太紧,实在抽不出空来。”
“写稿子,一是当有心人,善于捕捉新闻素材,二是要挤时间。我已和你们连长、指导员说了,可以适当地给你一点时间。”
和马干事谈完话后,连队给我提供了写稿时间,每个星期五,我可以不参加训练,可以去采访,写稿子,出板报。连队召开班长会议,也叫我列席会议。
我从各班供应板报稿子的材料中,获得不少新闻素材,我利用星期五、星期天再深入去采访,写出了5篇新闻稿件,《需要这种小气》、《教战友补袜子》、《从苦中说起》、《神圣地的事业》等4篇稿件,分别在《铁道兵》、《解放军报》采用。
一位入伍不到两个月的新兵,接连发表4篇稿件,在67团和四师引起很大轰动。师政治主任到新兵连来检查工作,还专门找我谈了话,鼓励我多写稿,写好稿。
刚到新兵连,我们的供应的口粮是每月45斤。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新兵,在三年困难时期,是以糠菜渡过了难关。虽然三年困难过去了,农村的生活并不是多好。我中专肄业虽被招聘为技术员,因学校解散,我仍是农村户口,在县城工作,是自带口粮,每月只有28元的工资,我们这些青年,正是长身体时,训练又紧张,45斤的粮食不够吃。
我是副班长,共青团员,要处处给战友树个样子,每次打来饭,我和班长刘学忠总是让他们先盛饭,最后我俩去盛饭时,桶里的饭已经不多了,班长还总是让着我。
我问班长:“老连队的饭也紧张吗?”他对我说:“老连队都有饲养员养猪,还开荒种菜,到了老连队,饭是放开肚皮吃的。”
我当时,特别想往老连队,盼望着新兵连赶快结束,我们好分配到老连队,吃顿饱饭。
连长曹廷财发现各班的班长、副班长让饭,饿肚子,他便向他原来的连队要了几百斤小米,每天晚上做好小米饭,召开正副班长会议。
在会议上,曹连长对我们说:“你们是连队的骨干,我知道你们一直饿肚子,这次会义的内容就是叫大家填饱肚子。”
在新兵连三个月的训练中,我吃了20多天的“小灶”。
评论列表(3条)
生动实在
生动,真切,感同身受,致敬老兵!致敬新闻老战士!致敬邳州新闻事业具有标志性的开拓者和领班人

给张士伦作家的军旅回忆文章点赞!写的真实有味。让我们这些曾当过兵的人好象又回到当年的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