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北鲁南,大年初六接亲人,是远古的传统习俗,无论城里和农村家家户户都这样。
每年农历大年初六的早饭后,家家户户,大人与小孩分工出门接亲,把出嫁的姑奶奶,姑姑,姐妹等等接回娘家过新年。
现在接亲大部分用上小车或电瓶车,可过去接亲,非常有意思,最早工具是,小独轮车,平车,毛驴,后来发展到自行车,拖拉机等,社会在进步,接亲工具也在变化。
小时候接俺姑,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去,为了吃姑家年饭,为了越山过岗看风景,为喜欢参观吉楼村的烧窑,为玩一玩新年间鞭炮,与二个表弟玩一玩打腊门,打石瓦,滚铁环的游戏,因此接姑妈我非常积极。
早饭后,太阳冉冉升起,挂在东山之上,虽然寒冬,但往往大年初六这天,天气很好,阳光暖暖的,风儿不吹,村上年味尚浓,我徒步向正西方向,沿着燕子埠至黄楼的八里山坡泥路而行,穿过寨山西北山间小道到贺窑村,在向东南行四里之遥,到姑家吉楼了,山西面坡下的小山村,姑住村的最后面,到姑家大门前,前后左右临居都很关注,客气询问一些见面话,询问什么亲戚,总相约到家中喝茶!吃饭!山村人热情,实在,忠厚,勤劳!
姑家矮石三间草房,姑在生产队劳动外,操持一家生活,姑夫在村里窑上,烧窑,我第一次见到姑夫,有点惊讶,一个老头,他大我姑十多岁,头戴青色瓜皮帽,身穿青色的棉袄棉裤,脚上穿一双靑色布鞋,手里拿着一杆汗烟袋,长长的烟杆,铜色的烟袋头,冒着微微之火,姑夫不停的吸,吐岀烟雾圈,在空中迷漫。
姑夫的说话声不紧不慢,大都是询问我家情况,开始见他有点害怕,时间处长就不怕了。
每次到他家,参观他工作的地方:就是老烧窑。
烧制生活用品,泥缸,泥盆,泥罐、泥娃娃,泥水鸟等等。
泥缸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泥盆也分大中小三个型号,泥罐子分为担水用的,生活用的,还有夜间用的尿罐,儿童玩具用品大都是,大头娃娃烧好上色,泥水鸟一般不上色,他们还烧制泥黑碗。在东山下,利用当地特好红粘土,烧制生活用品。
制作程序如下:
选土、和泥、造型、凉晒、装窑点火,大约烧8到12个小时,窑温度1280一1300度,然后冷却8小时,最后是出窑程序。
重点为选土,我看到窑场有一个大水池子,把挖来的土放在泥池子中,放水浸泡,草叶类从水面冲走,沙石类沉淀最下面,选士时格外注意,要找最好的胶粘土,晒干,碾碎,检净杂质,然后兑水和成一定硬度的泥坯,放在阴凉处醒几天再进行加工,根据产品的体积、规格、型状,把泥坯放在转盘上,左手扶外,右手扶里,旋转转盘,将泥坯慢慢固定成型。产品定型后,放阴凉处凉‘干后入窑烧制。
每当看的入迷,偶尔带一个泥娃娃或泥水鸟,高兴的不得了。
年年接姑妈,大多接不来,她理由特多,什么鸡鸭鹅狗,什么家中人吃饭问题,什幺生产劳动问题,等等,反正她舍不得离开家,她一生活到八十七岁,奇怪的是,从未吃过药,从未感冒过,表弟与表弟媳妇常常讲姑,真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她春天割草劳动,收完秋庄稼后,天天早出晚归拾柴,有一年我冬天去看她,她还未穿棉裤,小青年都穿绒裤了,表弟媳妇讲:有棉裤她不穿。真的敬佩她,一生辛苦,一生勤劳,一生幸福。明知道接不走她,但我每年照旧来接她!
太阳西下,斜阳照在树上,我才回家,从姑家东边山上攀过,秋天喜欢越过此山,山上酸枣一片片,红的黄的青的酸枣任选吃,甜的掉牙!酸的掉牙。年后的山上偶尔大雪覆盖,白白的雪地,枯枯的干枝,干枝上偶尔挂着几颗干红枣,那么靓眼,远远看到,采一颗放在嘴里,还甜甜的。
在山上观冬景,山松青青,山风慢吹,山道弯弯,苍山如画,从山上玩够了,在黑天前回到家,向父母亲汇报接姑姑的过程。
传统的习惯淡了,现在大多打个电话。
亲情人情味都在变淡!独生子女这一代,我看传统的习俗要失去了。
世界万物在变,希望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