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河史话(作者:胡惠有)

白洋河史话(作者:胡惠有)

洋河人爱说白洋河,饮水思源,生长于斯的你我津津乐道白洋河,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白洋河早已消失,洋河镇又曾长期分属两县,两地的史志对白洋河的记载都不完整,我们对白洋河的认识多来自能听到的“民间故事”。

三年前,我参与《酒镇洋河》一书的编写工作,发现坊间流传的“薛猛镇守白洋关”“罗成拴马大槐树”等故事,与真正的白洋河相去甚远。我从民国版《宿迁县志》入手,按图索骥,通过查阅志书谱牒,阅读笔记小说等方法搜集资料,写出了《白洋河》一节。现在,《酒镇洋河》已经出版发行,它是第一本反映洋河镇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历史的文献。现把我采编过程中的收获与网友分享。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描绘了当时泗水、汴水航运直通江南的景象。

宿迁位于泗水、汴水流域,水网密布。前宿迁市长王天琦曾做过一次《看地名·解历史》的演讲,列举了古代宿迁地区的主要河流:淮水、泗水、汴水、沂水、沭水、濉水,却没有大名鼎鼎的白洋河。是王市长忘了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王市长所说的时代并没有白洋河。

白洋河史话(作者:胡惠有)

(北宋宿迁地区水系)

南宋以前,发源于山东泗水县蒙山南蔍的泗水是淮水的最大支流,它经徐州会汴水,经下邳纳沂水,在宿迁城南纳濉水,过桃源经淮阴与淮水会流直流入海。宿迁县境内还有几个一望无际的大湖,虽然黄河决口南泛入淮也时有发生,但对宿迁的影响甚微。那时,我们这里呈现的是湖泊密布、河流交叉的水乡景象。

白洋河的诞生

1128年,南宋开封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采用“以水代兵”的方法决开黄河,致使它在社会动乱中“迁徙无定”。1194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经汴渠至徐州夺泗水到淮阴再夺淮入海。

白洋河史话(作者:胡惠有)

(元初苏北地图)

黄河占据泗水抬高了河床,左岸的沂、沭、泗水系与淮河脱离,自成体系辗转入海。右岸的濉水、汴水故道湮废,河水潴留形成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些湖泊的水依地势向宿迁漫浸,形成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河。

这条河的源头在徐州的徐溪口。徐溪口是溪河入濉河之口,又称濉溪口,现在称为濉溪镇,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政府所在地。徐州萧县的永固湖、姬村湖等湖水在徐溪口汇合,由宿县的符离沟经邳州的濉河进入宿迁县境,又汇集了埠子湖、白鹿湖等湖水。

这条河自徐溪口起,由西向东汇集众多河湖之水,浩浩荡荡流到了宿迁县的东南境,“巨浸弥漫,望之如洋”,所以称为白洋河。

和洋河镇一样,濉溪镇也是一个古老的酒镇,镇上出产的酒称为“口子酒”。口子酒也是国家名酒,现改名为“口子窖”。

白洋河长什么样

最初,白洋河从源头徐溪口,迂回曲折流淌到洋河镇,长度大约在400里左右。

白洋河是由沿途的河湖之水汇集而成的,首先汇入的是徐州府萧县境内的湖水。黄河夺淮以后,萧县流入泗水的河道因为失去出路形成很多湖泊。《方舆纪要》记载了萧县一些较大的湖:“永固山在今县南四十里。下有永固镇及永固湖。山西湖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又南接于永固湖,湖在永固山下,其南为梧桐湖,稍西曰时村湖,又南曰土形湖,又南合于濉水。姬村湖,在县东十五里,又东五里曰姬村泊。

永固湖现在是萧县仅存的湖泊,称为永堌水库。永堌水库蓄水面积15.2平方公里。白洋河由永固、姬村诸湖汇合而成,当年的水面应当不小于现在的永堌水库。

白洋河进入宿迁境内,又汇合了埠子湖、白鹿湖的湖水。白鹿湖、埠子湖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湖,其中白鹿湖“湖面阔远,一遇北风,则怒涛奔逸。”接纳了两个大湖之水,白洋河的体量应该更大。洋河乡贤吴应武先生珍藏的《谦德堂吴氏族谱》,其中有“某祖葬于白洋湖畔”的记载。

白洋河入黄河的西沟,明代称为“古沟”,是宿迁、桃源两县的界沟,位置大概在今洋河镇宴庙巷附近。早期白洋河,其实是一个紧挨黄河的巨大湖泊,它与黄河的关系,就像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

白洋河镇得名

以黄代运,徐州至淮阴的黄河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当南来北往的船夫、旅人看到万顷烟波的白洋河时,都会说:“白洋河到了。”慢慢地,白洋河成了地名。船到白洋河要上岸补给,渐渐地集聚成镇,称为白洋河镇。

白洋河史话(作者:胡惠有)

(明代白洋河和白洋河镇)

白洋河镇最初是大河之滨的自然村落,元代诗人揭傒斯的《白洋河看明月》,是最早以白洋河为题的诗篇,诗中有“茅屋数家河上村,化作三台白银阙。”明初诗人邹缉的《白洋河》广为流传,其中也有“岸上居人才数家,茅茨深处见桃花。少妇河边汲新水,老翁门前看雏鸭。桑田禾清麦苗绿,牛羊散落村墟牧。”的诗句。

元代以前,虽经朝代更替、名称变换,宿迁、泗阳大多同属一县。1276年,以宿迁县桃源镇析置桃源县。两县分立时,白洋河镇已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商埠。为了平衡利益,淮安府将其一分为二,以镇中的古沟为界,东部属桃源县管辖,称为“桃地”;西部属宿迁县管辖,称为“宿地”。

明中叶,白洋河镇发展成为淮北河防、漕运、军事重镇,文化、商务繁盛之地。

白洋河的消失

黄河夺淮带来的大量泥沙,使泗水河床不断提高,宿迁开始有“河决”之患。《宿迁市志·大事年表》明代部分,有许多黄河决口的记载。“1471年,黄河在宿迁县小河口决口,沉没漕运船只800余艘。次年,黄河暴涨,邳州、宿迁县受灾尤甚。

黄河在小河口决口,黄河水从小河口涌进白洋河,再向东南方向漫溢。民国版《泗阳县志》这样描述:“一遇秋伏,黄水倒灌小河口、白洋河,由归仁集迤东,横阔四十里,澎湃南下合淮。

黄河每次在南岸决口都会倒灌白洋河,洪水过后泥沙沉积,白洋河下游河床抬高,河道渐渐变窄。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黄河再次在宿迁决口,白洋河完全淤废。

白洋河因沙淤壅积化为平陆,而黄河河床仍在不断的淤高,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河”。从白洋河淤废到黄河回归故道,200年时间内黄河河床又“长高”了十几米,不知道这个原由,就理不清白洋河与黄河的关系。

白洋河史话(作者:胡惠有)

(清代白洋河镇)

白洋河的深远影响

从1194年黄河夺淮算起,到1659年完全淤废,满打满算,白洋河最多存在455年,但它对淮北地区特别是对洋河镇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明清两代,“白洋河”多是作为地名使用,史志典籍中所记载的白洋河,一般是都是指“白洋河镇”。“白洋河镇”后来简称“洋河镇”,到了民国时期,洋河就成了法定地名,但白洋河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了洋河人的心间。白洋河消失后,洋河人把其遗址命名为“白洋村”,这里民国时期所建的小学称为“白洋小学”。

上世纪50年代,洋河酒厂的工艺美术师从白洋河的谐音获得灵感,以白山羊和禾穗两个元素设计了洋河大曲商标。“羊禾牌”这枚中国驰名商标,作为洋河股份高端产品的标志,深受全国消费者的追捧。洋河大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03年02月09日,国家对“洋河大曲”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现在,中国白酒之都核心区洋河镇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回顾白洋河的沧桑往事,更能让人体会到洋河这块热土的文化底蕴。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2022-10-09 04:38

    大作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佩服。点赞贺彩!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