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北邳州市,几十万年前曾生活着一群大象,它们嬉戏于遮天蔽日的丛林中,和虎豹豺狼相处其间。
邳州博物馆近日的一次展出描述了此番情景,镇馆之宝–两根象牙化石也少有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在兴奋之余产生了疑问:热带雨林的大象何以出现在苏北?它们又何以从此地神秘消失?两根重达将近300公斤的象牙石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刚挖的龙头被偷了
“这事得从10多年前的水利大会战说起”,邳州市史志办一工作人员介绍,该市境内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以其为主干的42条河流构成沂河、中运河、邳洪河3个小水系。因而每到汛期,鲁南地区的洪水汹涌而下,邳州就变成一片泽国,该地素有”洪水走廊”之称。
为消除心腹大患,1989年冬,邳州人像往常一样在该市西泇河工地拉开了水利会战的序幕。全市人在纷飞的雪花中,喊着号子、肩担车拽,挖沟筑坝。而在当年12月5日深夜12点,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据当事人介绍,邢楼镇施工指挥部的几位负责同志刚回到工棚躺下,就听到急促的砸门声,有人高叫:”乡长、书记,我们的’龙头’被人偷去了。”负责同志听到”笼头”被人偷去了,很是不耐烦:馍馍偷去了,也来找我们?–“不是,是我们挖的’龙头’被人偷去了。””挖的什么’龙头’,赶紧去找啊”。一边对话,这位负责同志一边披衣起来开门。谁知拉开门往外看,报案人早已不见了。什么’龙头’是哪个村的?是谁来报的案?为什么没说清就溜了?由于工期紧张,加之劳累了一天,乡领导以为是有人恶作剧,嘟哝了一声”活见鬼”,关上门便又倒头沉沉睡去。
因为这位负责人的疲惫和疏忽,一项重大的发现差点与邳州失之交臂。
地下肯定埋有瑰宝
这段小插曲在陈永清的回忆录中也有记载,已故考古专家陈永清,时任邳州博物馆副馆长。曾多次会同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考古队在该市进行文物发掘普查。
而据其在回忆录中的描述,邳州有一地在考古界非常出名–大墩子古文化遗址,该遗址发现有古墓葬554座,出土文物6000余件,最早者距今有6000年历史,考古界由此称邳州为”中原文物宝库”。据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继大墩子古文化遗址之后,戴庄梁王城出土的青铜器陶钵、九女墩石磬编钟等等,每次发现无不使考古界为之兴奋。陈永清知道,在这兵家必争、文明悠远的邳州地下,定然还埋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和瑰宝。
这位执着的老人将”宝”压在了大象身上。老人深知,一旦在地处内陆的苏北发现大象的遗存,将绝对是一件终身为荣的骄傲。而与之相关的背景是,早在1976年开挖西泇河时,邳州博物馆就在下段获得一些象牙化石。所以,当1989年西泇河的水利大会战开工时,陈永清早早地来到工地,向各施工队负责同志打招呼:挖到化石后,请务必通知博物馆!即便是这样,文前提及的”龙头”还是与陈文清擦肩而过。
与文物贩子赛跑
据当事人回忆,工程开挖20天后,已经挖到沉积层,陈永清带着助手再次来到工地,上午沿西泇河东岸向南走,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查访,10多公里长的工段走了一上午,下午又从南头西岸向回查访。
下午查了一半时,疲惫的老陈和助手坐在黄石电灌站前池上抽烟,突然发现一水泥柱上贴了一个收购”龙骨”的私人告示。老陈心中一紧:文物贩子也盯上了古象牙?!老陈和助手匆匆赶回指挥部,一进指挥部,水利局的一位副局长便告诉他:邢楼镇指挥部昨半夜有人报案说”龙头”被人偷去了,可能就是大象骨化石。陈永清眼前一亮,招呼助手拔腿直奔邢楼工段。赶到现场后,陈永清很快得知,一些民工果然挖到了不少化石,但只知是能治病的龙骨,并且已有文物贩子上门接洽。一位民工就告诉老陈:”有个买主来买,出到七块钱一斤,我们没卖,你要出得公道就卖给你。”
很快所谓的”龙骨”便呈现在老陈面前,陈文清看得很清楚,一根是古象的下额骨、一根是大象牙化石,老陈内心激动异常:找了多年的宝贝终于找到了!看见镇领导也已赶到,老陈才表明身份:这哪是什么龙骨,而是几十万年前生长在这个地区的大象骨头和牙齿。
引起轰动的”象牙之王”
据介绍,最大的那只大象门齿长达3.66米,直径最宽处20厘米、围粗57厘米、重达300多斤,经国家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检索,邳州古象牙堪称”亚洲象牙之王”。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一播发这个消息,一个由37人组成的日本旅游考察团立马改变行程从上海来邳州参观。见几位日本学者对象牙化石反复察看,邳州一副市长便通过翻译打听:这象牙价值几何?日方一位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学者不无爱惜地说:”怕是整个邳州加起来也没它值钱哪,这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啊!”得知此消息,象牙被人连夜运往市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该市领导也当即安排了几个武艺高强的退役武警进馆护卫,并请公安部门配备闭路电视摄像头等技防措施,几条警犬也破例进入安防队伍中。由此,足见此事对邳州的影响。
几位发现象牙的民工也成了”英雄人物”,受到了副市长的接见,还领到了不少奖金。但遗憾的是,”龙头”被盗一事还是个悬案。原来是民工加班到深夜,挖出的古象牙运进了工棚,而”龙头”即象的头骨因为太大,搬不进去便放在门口,结果不巧被人盗走。
大象何以现身苏北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邳州共有21处发现大象化石。据实物测定,这种象的门齿大的长达3.1米,牙齿直径25厘米,蹄骨25厘米。推算起来,比现在的大象要高大得多,是迄今50―60万年的更新世中期的纳玛象。
专家表示,纳玛象是热带生物,由此推断,50―60万年前的邳州属热带雨林气候,没有冬天,四季如春。那时大地百草丰茂,雨量充沛,高大树木遮天蔽日,不仅象、鹿、獐、犀牛等食草动物大量存在,豺狼虎豹等食肉动物也出没其间。后来由于冰川影响,慢慢地这些大的动物不适宜生存,有的南迁,有的就死在这个地区,并深埋在地下。据悉,邳州发现的各种动物化石,或深或浅,都有一个特点,都处在黄沙层以下,距地表深者9米,浅者3米左右。沙中夹杂着大小各异、色泽不同的贝壳。这说明,由于地壳的运动和古冰川的影响,导致海水上涨,这里的陆地才变成了浅海滩;一层层的黄沙层把远古动植物的遗骸埋入地下,由此造就了长存不腐的象牙化石。
后来由于黄河改道,邳州地区大量泥沙淤积,地表渐高,”沧海”又变成了”桑田”,珍贵的”象牙之王”由此得以”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