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伯华、尚华启:蓝白相间沁草香 ——蓝印花布

 

高伯华、尚华启:蓝白相间沁草香 ——蓝印花布

邳州蓝印花布是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品,历史悠久,自远古就在邳州地区广为流行。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邳州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纺织结网和染色工艺,从大墩子、刘林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陶纺轮、骨针、织物印痕、彩陶等,都证明了邳州是我国原始染织工艺发源地之一,至今仍继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

《尚书·益稷》云:“以五彩彰施与五色作服,”《周礼·天宫》载:“染人染丝帛”,《考工记》记载:“周代已用沤烁法对植物纤维加工处理,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从而证明我国商周、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已有专业种植蓝草,精通提取制作染料及识别染料优劣的染匠人,熟练的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活服饰装饰。

唐代,开始了凸板印花,邳州地区彩印花布盛行,染匠人担挑子走村串户收印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已在民间广泛应用。

宋代,刻版彩印和防染剂技艺开始应用,药斑布(也称蓝印花布、蓝花布、青花布)印染在民间流行。

明清时期,邳州历代官府都大力倡导、鼓励、指导民众广为发展纺织印染产业,并实行生产奖励措施。邳州丰富的原材料生产,给蓝印花布印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勾通了邳州与南北方文化艺术、生产技术的交流和物资贸易,促进了南北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融汇与扩展,促进了蓝印花布印染的生产与销售。当时,邳州有染坊60余家,遍及各个乡镇集市。有民谣形容邳州的染坊:“天下无二行,除了烘炉就是染坊。”可见当时邳州城乡印染作坊之多。每到集日,染坊主都要到市场摆摊设点,收发、出售蓝印花布。每到逢会大集日,周边接壤地区的染坊主都齐聚集上设摊,形成了竞争局面。邳州的蓝色、青色印染色布是邳州乡村90﹪以上百姓的主要衣着布料,有民谣曰:“赤日炎炎照缁衣,田野一片青汗衫。”此民谣既是描述当时人们的穿着服色,也记载了当时邳州印染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据资料考证,邳州的蓝印花布印染初为“包豆扎染”,也称绞缬。传说此技艺是邳州一位农妇在染布时,发现被布纤维抽缩挤压的部分不染色而产生灰白花纹,得到启发后,用线扎成“小揪吧”入染,开创了扎染技法。后又用绿豆粉、豆粒包扎在布中,用线扎牢后入染,形成大小不同的花纹图案,创造了包豆扎染法。后人又不断地改进,制造了防染浆,采用剪纸、刻花纹版漏印防染浆料,浸染蓝花布,使蓝花布花纹更加细腻清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蓝印花布。

高伯华、尚华启:蓝白相间沁草香 ——蓝印花布

邳州蓝印花布是以当地手工纺织的土棉布、天然靛蓝染料,手工印染而成。印染工艺精致细腻,花纹造型古朴豪放,千变万化;色彩古朴素雅,绚丽多姿,蓝白分明,清新明丽。同时具有染色不退、耐洗耐晒、耐磨耐脏、吸汗透气、纹样愈洗愈明的特点。蓝靛草可以入药,有清热消炎解痛的疗效,用蓝靛草染料染印的蓝印花布缝制的服饰、被子和饰品,穿盖在身上会散发出一股清淡的中草药香味。因此蓝印花布被人们广泛地用于服饰、围兜、鞋帽、床单、被面、帐围、窗帘、门帘、包皮、头巾、桌布、围裙、背包等生活用品的制作。

邳州蓝印花布花纹图案造型简练明快,粗放流畅,工艺细腻工整,质朴素雅。蓝印花布虽然仅用简单的蓝白两色,但却创造出了一个纯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

邳州蓝印花布纹样题材内容,多取材于传统的花纹图案,寓意吉祥,蕴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极为符合民众的欣赏审美心理和欣赏使用习惯。多姿多彩的蓝印花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乐趣,美化了人们的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性情,是早年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和今天的时尚新宠。

2009年,邳州蓝印花布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邳州蓝印花布传承人王如坤被徐州市政府命名为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