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诗的语言 增强审美意境 (作者:周 波)

锤炼诗的语言  增强审美意境 (作者:周   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要求有精美的语言,尤其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一切文学作品的大厦都是由语言的材料构成的。诗,不论长诗或短诗、叙事诗或抒情诗,也都是由语言的材料构成的。

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又是沟通诗人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如果说,我们看绘画和听音乐,是通过视觉、听觉直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内容,那么,读诗则要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好诗可以达到“诗中有画”。但这幅“画”不是像画家那样用画笔画出来的,而是用语言“画”出来的。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优美。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色泽浓艳的秋景图。
历来都有人主张诗要“语意两工”,就是说“意”要好,“语”也要好。写诗先要“立意”,要思考出新意、深意,同时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精、准、神、美的好的语言。语言的锤炼加工要到何程度为好?第一,加工到没有多余的字、句。第二,加工到一字一句都成为“意”的最好的表达。真正成为或构成全诗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得力的组成部分。

此外,对于诗人来说,细致入微广泛观察、体验生活也是很关键的,即便从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角度考虑,也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而不可划地为牢,仅仅局限在语言本身打圈子。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