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的丰碑 ——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三】(作者:尚化启 屈绍金)

柳琴戏的丰碑 ——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三】(作者:尚化启 屈绍金)
有一种戏曲叫拉魂腔,有一位戏曲表演家叫李兴亚。拉魂腔,使淮海地区几代人因之着迷;李兴亚,让故乡人60年为之喝彩。拉魂腔因李兴亚而光揚,而精彩;李兴亚为拉魂腔而痴迷,终生不懈。  
五、酸咸苦辣谁评说
五彩的灯光,威武的形象,喉咙的高亢,掌声的震响,领导的表彰,同行的欣赏,观众的赞扬,痴女的迷惘……这是那一代邳州人对李兴亚老师的一致印象。
殊不知他半个多世纪的戏剧人生路,靠的全是酸咸苦辣去打基、去支撑、去延伸。
天有不测风云,带着内伤求自强。1970年邳县柳琴剧团改成文工团,唱京剧样板戏。一批老艺人都被下放了,因为李兴亚能唱戏,很幸运被留了下来。谁知后来因站错了队,被罚为剧团喂猪,取消了演戏资格。他坚信自己没干违法乱纪的事,演不成,学习还不能放松。恰好猪圈建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后院,他每天就一边喂猪一边学唱样板戏。他唱得好,猪就吃得欢。到了年底,猪喂得又肥又胖,同时《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几个样板戏他也全学会了。恰巧,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要安排与会1000多人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剧中李玉和是由一个青年演员扮演,他从唱念表演,扮相都非常出色。但当唱到“斗鸠山”这一场戏时,嗓子突然失音,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剧场观众大乱,因为当时是演革命样板戏,谁也不敢给英雄人物鼓倒掌。好不容易把这场戏应付下来了,可下面的“刑场”这场戏实在无法坚持。李玉和的核心唱段就在“刑场”里,是全剧的高潮,如果停演在当时那可是一个严肃的的政治问题。当时从革委会领导到剧团领导都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人推荐让李兴亚老师顶上去接演李玉和。也有人担心:一个唱柳琴戏的演员立即上台改唱京剧,这怎么可能?隔行如隔山,而且他从未排过戏,从未挂过唱腔,再说这是革命样板戏,一切都得按样板戏的标准演,不能走样。当几位领导问他能不能演时,他非常谦虚地说道:“我试试吧。”剧团领导随即向观众宣布暂时休息十分钟。化妆完毕,大幕拉开,李老师扮李玉和内唱倒板:“狱警传,似狼嚎”下面不约而同地响起热烈的掌声,接唱“我迈步……”上场定相,观众又一次掌声。当唱完“出监……”整个拖腔时,观众席又一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由于他嗓音宏亮,这一句他唱的悠扬婉转,高亢激昂,把李玉和英雄形象表演的非常到位,整场戏演得非常完美,没有一点差错,没有一句慌腔走板,胜利完成演出任务。观众在这一场戏里为李玉和鼓掌十多次。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一次又一次谢幕。通过这场戏,李兴亚老师再次名声大震。他自嘲说:“逆境出成就,逆境成全了我。”
不管伤病痛,舞台没商量。由于演员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生病受伤一时无人替换,演员带病带伤还得坚持演出。那是1962年在山东济宁演出《孟丽君》一戏,他演男主角皇甫少华。不巧脚后跟磨破发炎化脓,疼得走不了路睡不着觉,可是剧团出发在外演出,不能停演,日夜两场,五天戏票全部卖光。皇甫少华的戏非常重,征东辽大开打,加上比箭订婚,趟马,耍枪花,很多舞蹈身段,而且脚上还要穿上三寸高底靴。锣鼓响起,他咬牙忍着剧痛上台演出,每走一步脚后跟像刀割的一样钻心疼,疼得他汗流浃背,硬是撑着把这五天十场武戏演下来。本来脚肿的穿不上靴子,演出中脚后跟化脓破裂,血水淌了一靴子。演出结束便住进了医院。
文革后期,邳县剧团在徐州鼓楼剧场演出《海港》一剧,他扮演男主角高志扬。当时七天戏票全部卖光,他白天排练《沙家浜》演郭建光翻墙头时,不慎把左肩膀摔伤,左手不能动弹,随即去医院治疗,左膀打上了绷带,医嘱千万要休息不能动弹。但是他晚上还要演戏,票已卖出,无人顶替,他咬着牙忍着痛,解下绷带就上台。就这样天天白天去医院治疗,晚上忍着疼痛坚持演出,硬撑着把这七天戏演完。为此留下病根,至今每逢刮风下雨,左肩膀还是疼痛难忍。
几十年演戏生涯,至于感冒发烧、破皮扭伤的事不胜枚举,他没有一次因病停演。其隐忍之痛,只有自知。
着装无寒暑,戏人是疯子。剧团有句谚语:冻死花旦热死生。这是说唱花旦的女演员在舞台上为了保持窈窕好看的体型,再冷的天演戏,只能穿一件薄薄的单衣。而唱生角的男演员因为穿的蟒袍又肥又大,里面必须穿一件棉袄(叫蟒衬子)才能把服装支撑起来,显得威武好看,再热的天也必须穿。1978年正值三伏天时,在县人民剧场演出《秦香莲》,一天演两场戏。那时没有空调,一千多人的剧场里,顶棚上有几个电扇干转也没有风。李兴亚老师在戏里扮演驸马陈世美这个角色。他身上穿着又肥又大的红色蟒袍,里面穿着胖棉袄,头上盖着乌纱帽,上面罩着一个驸马套子。由于纱帽扎得太紧,他上场不一会就汗流浃背,头晕眼花,呕吐几次几乎晕倒在舞台上。好容易撑到下场,赶紧解下纱帽,解开蟒袍,用扇子搧几下凉快一会,再接着上场演戏,一直坚持把戏演完。这场演出,他是严重中暑,经过医院输液才慢慢好转,休息一会,接着化妆演出晚场戏,连饭也没有吃,撑着把晚场戏演完。
相反,根据需要三九严寒必须穿单衣。他记忆最深的是1964年冬天剧团来到红旗公社演出。由于这个公社没有剧场,只好在小学校的院子里搭上一个简易的舞台露天演出。时正值三九雪后,又刮着西北风。剧团演的是一个反特的现代戏《南海长城》,李兴亚老师扮演男主角民兵连长区英才。第一场戏穿一件半截袖的海魂衫,裤子卷到膝盖上。因为在大海里和特务搏斗,抓住特务后爬上岸,头上还滴着水,上场不一会头上的水就结成了冰。台下的观众穿着厚厚的棉袄都感觉到寒冷,可他只有在幕间下场休息时才能披上棉袄取取暖,接着还得上场演出。如此坚持演了两个多小时。
舞台是战场,忠孝难两全。1999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排演《解忧公主》一剧,拟参加省市会演,他在剧中扮演汉武帝刘彻。为此未能照顾生病的父亲。待从南京会演回来后,父亲已病重,只得请假回家照顾老父亲。可刚到家两天,老父亲躺在病床上已奄奄一息。这时剧团安排一个副团长和一个办公室主任来到他家,告诉他剧团里有一场重要的演出任务,请他务必回去参加演出。他当时无法拒绝,为了工作,尽忠难以尽孝。他只好告别父亲跟随二位同志回徐州。走在路上,他的心是一阵阵揪心的疼。等到徐州演出完后,他急忙往回赶,不料,老父亲已经去世。直到今天每想起这件事就内心愧疚:对不起呕心沥血、含辛茹苦、生他养他的老父亲。
六、几多情怀一路歌
剧团有两句谚语: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观众的褒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李兴亚老师唱戏最红的年代。他演的戏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其间,表达观众赞美、迷恋情怀的故事多多。
法桐树寄语。邳县人民剧场外边大门左侧有一棵很粗大的法桐树,有的观众用小刀在树干上刻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李兴亚唱得真好!”这就是观众褒奖李兴亚老师的一种简单直白的形式。这几个字保留了多年,树在变粗,字在变大,李老师的名字在观众的心里也越来越响亮。
侠客形象。李兴亚老师是唱文武小生演员,他演的全是正面人物。他不仅嗓子好,扮相漂亮,武功也很棒,在舞台上打武戏,站在中间和坏人打仗他总是胜利。在舞台上翻跟头是常事,不乏高难动作,如用三张桌子叠在一起有两米多高从上面翻下来,耍耍刀、弄弄枪非常神奇。打武戏要杀贪官、杀坏人,观众看了非常解恨。有些观众看完戏议论说:“李兴亚真了不起,武艺高强,屋上梁头一下就窜上去,墙头一抬脚就能跳过,真有飞檐走壁之功。”观众们着实地被他精彩的表演带进戏中入迷了。
农民追戏。那个年代的戏迷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热情和痴迷。只要他到哪里演出,周围十里二十里的人都赶去看戏。看完戏还得连夜步行回家,要跑一夜的黑路。1963年他在邳县碾庄镇演出,一位农村老大爷看戏入了迷,场场看他演出。当时由于经济普遍都很困难,无钱买票,他便把家里的二捆高粱秸扛到街上卖掉,从碾庄跑几十里路追到八义集接着看李老师演出。
沛县情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邳县柳琴剧团经常去沛县演出,于是沛县很快掀起了“李兴亚热”。观众特别喜欢听柳琴戏,更特别爱听李兴亚老师的戏。只要是李老师主演的角色,剧场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特别是有一些热心的观众想尽一切办法请李老师吃饭。谁要是能见到李兴亚老师一面,说说话,或请到家里坐一坐,就感到很荣幸,成为在自己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有几次剧团演出离开沛县后去徐州演出,热心的观众就跟到徐州听戏,甚至有的人跟着剧团去两三个地方听戏,也有的跟到邳县看戏。当时李老师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
特别是1963年在睢宁县的演出,邳县剧团一到,观众就强烈提出要求:不是李兴亚主演的戏我们不看!
唱响鲁南,劣势赢擂。1962年至1963年,邳县柳琴剧团赴山东枣庄、济宁、临沂等地的20多个县巡演达10个多月。一路演出,名声大震。特别是剧团在山东济宁市演出影响很大。该市三个剧场门对门建在一起,而且按剧团级别的高低安排在不同剧场演戏。同时演出的有天津市京剧团,属国家级别,占有高档剧场;河南的一个市级豫剧团在中等剧场演出;而邳县剧团只能在最简陋的剧场出演。两场演出过后,档次倒置拉开了距离:高档剧场每场只有观众二三百人,中型剧场也不过有观众四、五百人。而能容纳近千人的小剧场,却场场爆满,连过道里、墙边都站满了观众。为了满足群众要求,李老师不顾脚部长疮提出加演白场戏,一天两场,连演两个星期。剧场经理感慨地说:“没想到你们县级剧团演出水平这么高!”
柳琴戏的丰碑 ——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三】(作者:尚化启 屈绍金)
记得1963年到山东兖州剧院演出,剧团进剧场卸完车后没人理睬。剧场经理一看剧团演员其貌不扬,衣着寒酸,便躲了起来。晚上演出开始,第一场演的是李老师的拿手好戏《孟丽君》。剧场经理躲在剧场墙角偷偷观看演出。大幕开启,李兴亚演皇甫少华,内唱倒板一句高八度洋腔:“上山拜师武艺练……”,观众没见演员便掌声响起。李老师上台一个定相,场上齐声叫好。待跑完一个趟马,唱完一段唱,台下掌声如雷。整晚演出,全场欢腾叫绝。演出结束观众不愿离开剧场,要见演员,一次又一次谢幕,一次又一次的鼓掌。
收了戏,剧院经理跑到后台找剧团领导道歉,并和演员一一握手祝贺。他说:“你们的演出真棒,要文有文,要武有武,阵容整齐,化妆漂亮,有大剧团的水平。特别是演皇甫少华的演员,唱得特别好,是个角!”第二天,他们又专门为剧团召开茶话会。剧团在兖州剧院连演十天,场场爆满。经理要求再延长演出时间,但因演出有计划不能更改。经理很惋惜,剧团临走时,全院职工把剧团送出兖州城。
痴女迷情。笔者调侃地问李老师:“那么多人迷于您,应该不乏痴情美女吧?”李老师笑笑说:“青年时期只知练功、排戏、演戏,下决心献身于柳琴戏艺术事业,三十岁以内不谈恋爱、不结婚。经常收到一些姑娘们的求爱信,都被婉言谢绝了。”不过,也确实出现了两个曾一度困惑的难题。
那是1962年,剧团在山东邹县连演几场《孟丽君》,李老师演皇甫少华非常受观众欢迎。有一个小女孩看戏入了迷,以致精神出了问题,到处追着要和皇甫少华结婚。白天她在大街上边找边喊:喜欢皇甫少华。晚上在剧场上也大声喊:“我要和皇甫少华结婚。”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李老师当时吓得不敢出门,天天担惊受怕。后来剧场经理联系到女孩的家里人,把女孩带回家才平息了这件事。
有一次在邳县碾庄礼堂演出《孟丽君》、《恩仇记》、《泪洒相思地》、《梁祝》、《荷珠配》等都是爱情戏,很容易让一些未婚女孩看后入迷。有一个从新疆到碾庄探亲的小女孩,天天去看,场场不缺席。剧团回县城她跟到县城住旅社看戏。她白天围着剧场转,想看看李兴亚的真人真貌,那时剧团纪律很严,早上练功,早饭后排戏,中饭后休息,下午继续排练,晚饭后化妆演出,演员天天根本不出剧场门。女孩子转了多天也没见到李老师,很失望回到新疆后多次给李老师来信,并亲自编织了汗衫、枕套等寄到剧团。李老师退回了东西,并回信对那个女孩进行了开导教育。
对于李兴亚老师来说,演艺事业是他的一生所有。千情万情替代不了他的演艺之情。退休后直到现在,他几乎没有停止过与演艺有关的公益活动。艺人的青春是永恒的,他的奉献也是无休止的。总结其艺术生涯,江苏柳琴剧团前任书记、院长孙拍桦对李老师概括了12个字:孜孜不倦、苦苦求索、顽强拼搏。现任徐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江苏省柳琴剧院书记、院长韩梅同志评价说:“李兴亚老师是我院优秀柳琴戏表演艺术家,更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名戏曲演员。他多年来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江苏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