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访古探宝(1)寻访“打鼓墩”(作者:张晓明 胡惠有)

洋河访古探宝(1)寻访“打鼓墩”(作者:张晓明 胡惠有)

2019年8月,洋河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研究会一成立,就紧锣密鼓地开展文化研究工作。

在一次河西村文化座谈会上,伏守满同志透露:据民间传说洋河镇东南边有个“打鼓墩”。《桃源县志》亦有此墩记载,打鼓墩,去治西六十里。相传石崇镇下邳时,垦田力农,击鼓会食之所。旁有拖犁沟。由此断定,打鼓墩就在洋河镇南边原屠园乡境内,但是现在是否已属于洋河要进一步考证。

洋河访古探宝(1)寻访“打鼓墩”(作者:张晓明 胡惠有)
清乾隆三年版《桃源县志》

我们在网上百度“泗阳县屠园打鼓墩”,跳出了一连串链接文章,标题都是《江苏泗阳打鼓墩樊氏画像石墓》。文中说:“打鼓墩在泗阳县屠园乡周庄东南300米处,东靠民便河,西与泗洪县西陈集接壤,正北5公里是洋河镇,镇北濒临废黄河。”

周石桥

我们查了百度地图,图中清楚地标有周庄,正是洋河镇中兴村(原周石村)的周庄。中兴村位于洋河镇最南端,原由屠园乡的周石村和解放村合并组成。周石则由夏庄、沈老庄、仓庙、仓庄、潘庄、李号庄、周庄和石庄等八个自然村组成。

洋河镇中兴村(原周石村)

2020年春,研究会成员立即去淮安市博物馆考察。考察时发现,该馆完整保存了从打鼓墩樊氏墓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石30多块,展示了洋河的古老文化。

洋河访古探宝(1)寻访“打鼓墩”(作者:张晓明 胡惠有)
面对一块块画像石,我们惊叹、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那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勤劳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打鼓墩魏晋时期樊氏墓,墓址在今洋河镇中兴村周庄境内。打鼓墩樊氏墓是徐淮地区少见的砖石结构墓,有关考古专家根据其墓制结构、画像内容和随葬器物等方面的特征,断定其属于魏晋时期的县令或太守的墓葬。

打鼓墩魏晋时期樊氏墓中共有50幅画像石,其中,有36幅是祥瑞画,另外14幅是以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以描绘人物为主题的画像石,主要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等内容。36幅祥瑞题材的画像石作品中包括“嘉禾图”10幅,另有表现神怪和奇禽异兽的画像作品26幅。这些作品表现了西汉以来的祥瑞形象,以艺术的方式表征汉代哲学体系中“天人感应”的观念。从画像石作品的内容题材上看,反映庄园经济的现实生活场面,如耕作、狩猎、放牧、乐舞、嬉戏均有所弱化,与东汉史实题材相左。

洋河访古探宝(1)寻访“打鼓墩”(作者:张晓明 胡惠有)
打鼓墩汉魏画像石展览馆

研究打鼓墩樊氏墓画像石中的历史、神话故事画面,明显能感受到,无论是表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与魏晋以前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

在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是《萧史吹箫图》。《萧史吹箫图》中间为一棵大树,树干呈弯曲状,树冠与树叶用图案化的曲线与椭圆形来表现,枝叶摇曳多姿、清新秀美,似有清风拂面而来。树上还有三只凤鸟,或吃或栖,树下有两人对坐于床榻之上,一人吹箫,另一人似抚琴应和。床榻之旁,一位侍者静立。树下的另一侧,立一口衔仙草的凤鸟伴着箫声、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萧史吹箫图》可以理解为一幅真实与想象、现实与浪漫交融的历史人物故事画,整幅绘画注重表现自然山林之乐和欣赏音乐之乐的美妙意境,其绘画的主题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萧史吹箫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图中树木、鸟雀、吹箫者与侍者之间呈现互相应和的关系,巧妙地表现了复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景物的相互关系。整幅画面中营造出众人沉醉于箫声的宁静、惬意的气氛,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的生活风尚。

洋河访古探宝(1)寻访“打鼓墩”(作者:张晓明 胡惠有)
魏晋樊氏墓画像石《萧史吹箫图》局部

《荆柯刺秦王》是另外一幅画像,内容为“荆柯刺秦王”故事。秦王居右,粗眉长髯,头扎漆布皇冠,坐在矮足的床榻上。床榻右置一兽足盘,盘内盛二鱼。厅内帷樟结给起来。榻前立一根圆柱,柱上插进一把带缨的匕首,秦王正欲起身躲避。柱子左前跪着一个瘦小的人物,面朝秦王,双手向后示意,面前似一卷展开的简册(轴图)。其后立一身体魁梧的男子,即荆柯。头扎发结,袖口高挽,双脚弓张,两手交叉在腹前,双目怒视秦王。

魏晋樊氏墓画像石《荆柯刺秦王》局部

还有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画像是《皋陶治狱图》,皋陶治狱图刻画了两个人物和獬豸的形象。两面画面左边在獬豸前面刻画了一个恶人形象,此人头戴瓜皮帽,目光刁恶游移,两臂弯曲,似乎准备防御獬豸的抵触,此人应为故事中獬豸辨识出的不正直之人。在獬豸的身后,皋陶头戴高冠,五官端正,神态镇定自若,面容慈祥,他手抚着獬豸的尾部似乎在阻止獬豸的过激行动,也显示出了皋陶与獬豸的亲密关系。

魏晋樊氏墓画像石《皋陶治狱图》局部

洋河访古探宝(1)寻访“打鼓墩”(作者:张晓明 胡惠有)

从画像的艺术风格来看,樊氏墓继承了汉代传统的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并在形式与内容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构图处理方面,它服从墓室的建筑结构。在南北两壁及通道的每一块石面上雕刻一组画像,垒砌起来就形成了连景式的图象。各组画像构图的共同特点是:表现墓主人生活场面的作品,如“车马出巡”、“拜渴”、“僚属”等内容多采用排列式;表现奇禽异兽的作品,多采用对称式(包括相向与相背两种)、错落式;表现人物故事的作品,多采用偏正式;表现仙草嘉禾的作品,多采用连续式。这些构图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个画面布局得当,紧凑和谐,做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画像造型线条娴熟自如,刀法细腻圆润,即使在大的石刻作品上,画面的动势与立度也掌握得很恰当。另外,画像中除注意人物、动物的姿势和动作外,还力求从面部表情上刻画个性特点。

魏晋樊氏墓画像石

寻访打鼓墩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洋河古老文化的深䆳。要编纂一本能深刻反映洋河历史文化的好书,不仅需要我们加倍努力,更需要洋河热心人士的支持。也恳请网友提供自己所在村居的文史线索。让这本书成为纪实洋河历史文化发展的珍贵史料,成为综合洋河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