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作者 :杲绍祜)

从《背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作者 :杲绍祜)

朱自清的《背影》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入选初中教材历久弥坚。是什么吸引众多师生的眼球?我觉得是它凸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才会感人至深,为人所深爱。

感人的父亲形象。《背影》中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父辈形象,为生计,长年奔波,母亲去世,职务交卸,可以说是身心俱疲。一个已二十岁的儿子,北京也去过两三回。一开始叫旅馆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去,“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一定要送行,不管我的再三劝告说,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嘱门房照看我,跟脚夫讲价,还再嘱咐我路上要小心,作为一位父亲该做的事都做了,实在没什么要做了,这时他看到月台外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身体臃肿,上上下下,相当地困难,可为了儿子,再难也要做,而且无怨无悔。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就是中国的父亲,为了儿女,终日操劳,呕心沥血,“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何曾有过后悔!无论何时,心里牵挂的,总是自己的儿女,“老境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家庭不屑往往触他之怒。”“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多么朴实的父亲,少年出外做事,老来心情郁闷,旧中国这样的父亲的一生,充满了多少悲剧的色彩啊!

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一位父亲在初冬时候,打电话给在南方读书的儿子要夹衣了,也是在这时候,他接到了在北方的母亲打来的电话,要他注意身体,他想到,在这时候的北方,已经是雪花飞舞了,为什么只想到现在尚温暖的在南方的儿子,而没有想到已经是寒风凛冽的北方的老母呢?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辈乃至辈辈之间都有着这样的关系。为什么人们很注意对下一代的关爱,尽心尽责,而对于更应该赡养的父母双亲却少了许多呢?这也只能用传统文化使然来多解释吧。

文中的儿子,得到父亲的深挚的爱,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父亲对他的百般呵护,而且是在如此惨淡的家境下,怎么不能不让作者潸然而泪下呢?就是读着此文的人,也往往要涕泪横流吧!可以说,是父亲培养了儿子细腻多情敏感的种子,才使他能写成如此至善至情之文,不由得不让人嘘唏不已。

从《背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作者 :杲绍祜)

但如果这位父亲的儿子是一位泯顽不化的,这又会怎样呢?中国有句古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也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说:懒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意思?从这方面来说,又体现我国传统教育的不足,长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很多会成为懒汉,不懂得父母长辈的辛苦,不好好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依赖性非常强,他们往往长于空想说教,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这也是中国学生和欧美国家的学生相比,理论学习成绩优异,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人们常说,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肯定的回答。我想,如果不改变人才培养思路,不能定出合理的人才目标,这只能成为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已矣!

这就是我在读着这篇至情之文之后的一点忧思,说它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听了我的论述,不知你能认可吗?

中国经济的发展如巨龙腾飞,很多情况下,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却让人不敢恭维。作为一名初中教师,送走一届届学生,深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书写潦草,错别字多,读书太少,表达无力,感情不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良好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文景观使中国涌现出多少名篇巨著?许多人(当然包括学生)对汉语的态度变得隔膜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文科女大学生写给上理科的男朋友一封信表达思念之情,其中引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引用得多好啊!可她的男朋友却大惑不解:春蚕上山了,就吐丝结茧;蜡烛燃完了,烛油就滴尽了。这有什么呀,他还纳闷,有人竟写出这种诗有什么意义?纯属无聊。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为了使自己不致断了香火,决定向吴妈求婚,他的言辞让人大跌眼镜:“吴妈,我要和你困觉!”好像回到了赤裸裸的原始社会。太直接、太功利,缺少了美的因素,人类生活着还有什么情趣可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不系统学习它,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美的内涵又有谁知?除了几个研究中国文化的教授略知一二,其他人可以忽略不计了。有谁还会像寿镜吾老先生已入老境,读文拗首俯仰,凝神忘我,自得其乐?谁还会记得“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神勇和专一?有谁还知道“管宁割席、和峤专车”的义气和决断?“乐羊七载、方朔三冬”的坚韧和勤苦?“相如完璧、廉颇负荆”的爱国和大度?……有谁还会体味出“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都是中国队胜的语言魅力?

他们会说这样太不时尚,不如用汉语(其实是蹩脚的),加上大段外国话(括号内译出汉语)相结合,就如十九世纪的“洋泾浜”那种表达方式。

中国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到底原因何在?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要走出去,外国人会走进来,因此学好外语就尤为重要。中国加入许多世界组织,国际重要会议和赛事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召开和举办,也起促进作用。诸如中国加入WTO,“世博会”、“妇女大会”、《财富》论坛在中国召开,“亚运会”以及“奥运会”的举办。中国参与全球的学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以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团体和个人的认识,精通外语,无疑是过人之处。因此,外语学习热由来已久。

近一时期,初高中外语教学走到了汉语前面,不仅有笔试,包括阅读写作,还有口语和听力。而在汉语上,大多数地方只是笔试,重视阅读和写作,听和说就悉听尊便了。即使师范教育,也没有凸现出汉语方面怎样的优势。

在大学,除汉语言文学之外,中文基本不学了,即使开了,也不过是应付门差。而外语特别是英语学习就如火如荼了,不论文理,外语都是重头戏,英语考级,试问哪个大学生不参加,不趋之若鹜?

已经很久了,小学也学英语了。幼儿园也开设了英语,双语幼儿园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儿童期是学习母语的最佳时期,英语学习不仅和汉语平分秋色,有的地方甚至有超过汉语之势,这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

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多伦多的母语争霸战》。法国老太太和日本老先生争着免费做“我”儿子的本国语言老师。这两个人都是语言学校志愿者,一个教法语,一个教日语。他们都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学习他们的母语。但由于近年来加拿大的孩子愿意学习外语的越来越少,几年来,这两位热爱自己母语的老人常为争夺同一个孩子发生“摩擦”。“我”深有感触,对老伴说,我也要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也要加入到这场母语争霸战,要让那些高鼻梁的人知道中国语言是多么博大精深。

看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学习外语重要,但学习汉语更重要。无论是政府、教育机构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有共同的认识。汉语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基因,当中国人汉语水平极差,甚至对汉文化所知甚少,中国人还能算是龙的传人吗?

另一方面,“汉语热”热遍全球。据报道,现在海外有三千万人在学习和使用汉语,在一百多个国家两千三百多所高校开设汉语课,每年参加汉语考试有十五六万。他们喊出这样的口号:“学说中国话,朋友遍天下”。洋人学汉语如此,我们怎能不用心呢?我们应系统学习汉文化,吸收其精华。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的中国文化人。

做真正的中国文化人还应该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神韵。特别是中国文化中鲜活的历史观。诸如“诚信守诺、遵纪守法”,“落后就要挨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有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义无反顾。

中国人更应该学好汉语,说好汉语,用好汉语,中国人的身份才名副其实。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就应该首先学好汉语。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