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的短大衣(作者 :许宝民)

成人之美的短大衣(作者 :许宝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着一种男式短大衣,它与普通大棉袄相差无几,只是胸前开襟处有三寸左右重叠部分,开襟的左右两侧上下方向对称地钉上两排较大的纽扣,用以根据需要调整衣服贴身的松紧程度。它大约就是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同志穿过的样式,俗称“列宁服”。

我读高中时,班里已有几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穿上了这样的蓝色或浅灰色的短大衣。我着实羡慕,当时我身着薄薄的布满补丁的棉袄,是姐姐旧衣服改做的,不太合身,里面只有一件父亲的旧褂子,袄不贴身难挡寒风侵入。每年冬天,手背冻得红肿,手指裂开了口子。在当时连每周喝开水的五分钱都拿不出的情况下,穿上“列宁服”只能是一个坐地摸天的奢望。但我颇有些阿Q精神的,心里默想,我有一个不太笨的脑袋,一定要在学习成绩上好过他们,“书中自有千钟栗”,况一棉衣乎!在语文课本的扉页,我用铅笔勾画出幻想穿着短大衣的自画像,旁加小字自勉道:“寒气锥刺股,吃得苦中苦,鸿鹄之志铭记心,何愁大衣不加身!”虽然是在画饼充饥,但它确实成为我穷则思变发奋读书的动力之一。

一九六六年高中毕业时适逢“文革”动乱,一下子打破了我憧憬已久的大学梦。迷茫之后翻泥土,回乡多为稻粱谋。在农村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中,每一天都与泥土和汗水相伴。每年三个月左右的冬季农田水利工程劳动,开挖河道、破冰斛水、捞泥垒堰、踩冻加班,一件破棉袄、腰勒稻草绳便成为了我那年月着装的标配。但有时遇到需要参加的红白事活动或走亲戚、赶集之类的事,我却没有一件与场合相称且稍微得体的衣服。此时,我的心底又涌现出做一件短大衣的念头。

当时,一件短大衣布料及棉花的成本费大约需要二十元,而手工费大约需要十元。那一年,每一工值四角五分,十元钱大约是我将近一个月不吃不喝的劳动报酬。好在一九七0年底,我自学裁剪后已初步具备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单衣的基础,但棉衣尚未亲自动手做过。权当练习吧,也为了节省那很难挣回的十元钱,我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件短大衣。

成人之美的短大衣(作者 :许宝民)

筹备好布和棉花后,我仔细地测量了旧棉袄的衣长、袖长、袖口、袖深、领围、肩宽、腰围、胸围、摆长、弯曲处弧度等十大要素,与实体测量进行比较修正,再与裁剪书上成人男棉上衣要素尺寸进行对比微调,然后在拼起的旧报纸上画出前片、后片、袖片、领片、袋片及袋位,剪出纸片模型。布料动剪之前,我又去村南开裁缝店营业的徐师傅(我未拜师但常于晚上去观摩)处请教,他认为设计合理可行。继后,我谨慎地完成了布料的裁剪程序。

裁剪后的工序是缝制。一般的棉衣缝制工艺流程是先做口袋和零件,接着将棉花铺于里子上用机线固定,再连片合缝翻出正面,最后在领口(也有在内层腋窝处)封锁成型。在铺好棉花后用机线固定时,我遇到了困难,尽管机针压脚抬得很高,仍出现夹针、断针、窝线和推进不匀的现象,这是我在做单衣时未曾遇到过的故障。在进行耐心地观察、分析、调整、尝试后,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操作方法,顺利地进行了棉层的固定和各片之间的合拢。由于缺乏锁边机,挖扣眼,锁边之类的零活只有依靠妻的帮助了。

开始缝制那天,适逢漫天飞雪。平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旷工罚工,难求半日闲,得一雨雪天,实乃天助我也。在妻的帮助下,用了一天的时间,顺利地缝制出一件梦寐以求的崭新的短大衣。穿在身上,非常合体暖和,圆了多年的短大衣之梦。亲手裁剪缝制的过程,锻炼了我制作棉衣的技巧和实践能力,增强了自己动手改变生活状态的信心。许多看似困难重重的事,只要有毅力认真探索做好预案、大胆去干,多数是可以成功的。

做好短大衣之后,我十分珍惜它,常常把它挂在室内墙上。做农活时自然舍不得穿它,做家务时也怕抹脏了不好清洗,只有在走亲戚、赶集或遇到红白事活动时才作礼服着身。

做好短大衣后不久,一个本队的青年人去相亲,要将此衣借穿两天。成人之美,焉能不从?相亲后还我衣服时,他很高兴地感谢我说“这衣帮我挣足了面子。”能为这个需要面子的人及时添了面子,我真的喜望出外。我在劳动中结交了不少和我年龄不差上下的贫苦兄弟,一些人渐渐地把这件短大衣当作相亲的吉祥物,几年中陆陆续续有十多人来借穿。他们只要开口相求,我总是乐意相借。不久,来借短大衣的人年龄范围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竟然扩展到相邻的生产队,有外出走亲的个别熟人也来借穿了。父亲总是乐呵呵地说:“成人之美是积德行善。解放前某某家有一件浅蓝色大褂和一顶黑礼帽,几乎天天有人借,是好事。”大约成衣一年后,一位邻队的青年借穿去走丈母娘,抽烟时不小心落在前襟上,烧了两个洞,我用心以蓝线弥缝堵上。又过了一年多,另一位朋友借穿这件短大衣去亲戚家喝喜酒,三天后他很不好意思的拿着这件衣服到我家说,吃饭时端菜碗的人不小心将半碗油汤泼在了短大衣的后身上,他想拆开清洗担心整不成原样。我安慰他“实属意外、不必过虑”。后来我拆开后费了很多时间才将大片油污清洗掉,但是,短大衣的蓝布面子已出现少许色差。我粗略计算过,光借这件衣服去相亲、走丈母娘的人多达十五位。村里一位老兄开玩笑说,“你这件衣服作用可大啦,十来个新媳妇都是用它哄来的哟。”

成人之美的短大衣(作者 :许宝民)

其实,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借”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邻里之间相互借钱、借粮、借衣服、借鞋,借油、借盐、借面、借煎饼、借鸡蛋、借针、借线,大到借农具、借锅、借磨、借鏊子、借房子。家里来了客人借白瓷碗碟、借酒壶酒盅、借桌凳之类的事屡见不鲜。多数淳朴而贫困的农民乐于相互周济,谁能敢说万事不求人?更有甚者,家境不好的大龄青年为了说成一门亲事,借人家的衣服、被子、整麻袋的山芋干、整瓶豆油、桌椅、热水瓶、挂钟、自行车等物当作摆设以增加女方的好感,还有人借人家的大肥猪栓在自家的门前,借人家刚买回的的猪肉挂在院内墙上。所有能够装点门面东西都被互相借过,这在当时是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其实有些女方见到这些道具是心照不宣的,有时因借也出过不少令人捧腹大笑的洋相。虽然借来的伪装不够诚实,但是为了一辈子不打光棍,无奈之下只有选择此等下策了。好在当时选择对象的标准主要是人能否吃苦耐劳、忠厚老实、身体是否壮实,至于其他方面似乎并不重要。我曾观察过借我短大衣去相亲的人组成的十来个家庭,后来的日子过得都不错,有的几代文盲,下一代不仅出了大学生,还出了研究生呢(作者注:这与短大衣无关)。借物比起封建社会中出现的指腹为婚或替代相亲,实在人性和文明多了,毕竟相亲的双方可以直接见面,只不过有点虚荣心罢了。

去年老家的房子被拆迁了,大部分家具、用具和不穿的衣服,都送给了亲朋好友,而这件近五十年前亲手缝制的短大衣,却没有舍得送人。虽然有些陈旧,但是她见证了我曾经的梦想,见证了我与逆境抗争的青春年华,见证了十多位农村的穷苦弟兄喜结良缘。我拿起这件伴随我度过风风雨雨的短大衣,贴近它将里里外外仔细观察一遍,唤起了无法压抑的悲怆的思绪。抚摸良久,我将它轻轻地叠好包好,放在盛装保留贵重物品的红木箱中。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许书铭
    许书铭 2020-08-19 20:30

    短大衣的旅游,少了10多个光棍。功德无量!多个借~~道出那个年代的人间真诚!

  •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2020-08-19 19:52

    虽说是一件短大衣,却折射出了人的道德品质,及人性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