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散忆之二 “一连岁月”(上):文/李敬亚

嗨!新排长,欢迎来到新兵连 - 中国军网

我们邳县籍2000多名新兵是乘一列長長的闷罐车奔赴军营的,一路沿途风景什么也没看到。第二天清晨,到济南站临时停车,我们下来在兵站吃完早饭后,继续北上。列车在华北平原疾驰飞奔,越过河流,穿越群山峻岭,最后在怀安县柴沟堡车站停了下来。这里是65军194师所在地,也是怀安县城。我们在这里下车后,几经辗转,来到内蒙古兴和县一个叫夭子沟的小山村,地处大青山脚下。这里零下40度的严寒,是真正的冰天雪地。很少见到老乡出来,他们都在自家的热炕头上度过严冷的冬天。但常见部队人员下山,从这里去兴和县城或团部办事。当兵的必备四皮,即皮帽、皮羊毛大衣、皮手套和皮大頭鞋,否则手脚要冻坏。

我们人在路途时,兵的去向已分好。我们公社37人都分到580团一营的各个连队。我和另外17个老乡分到一连。因为战备形势严峻,取消了往常三个月的新兵集中训练。驻扎在夭子沟,凡是分到一连的新兵,由连队自行短期训练。王四妮排长负责训练我们,主要是队列训练,要达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动作到位、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另外,内物整理,被子大衣叠放在一起,像豆腐块一样整齐,有角有楞,東西放置一致有序。这些是最基础的训练,也是军人内在素质的体现,从老百姓到军人的差距就在这里。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达到这个水准的,老兵说三个月的强化训练才能象个当兵的样子。天气太冷以动防冻,训练一个小时就进屋暖和下身子。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天气晴好却十分干冷。吕明连长、刘振国指导员、张士增副连长、一排长孙太斌、二排长刘松高、三排长肖有夫、四排长赵发还有文书刘文贵等集体到各个集训点,看望新兵,和大家见面。我们第一次见这些首长。他们都扎着紫红色干部腰带,左肩右斜挎着带套的手枪,显得英俊威武。吕明连长干炼而精神,方正的脸上既有肃穆的威严,又有亲和的笑容。连长作了简短讲话,大意是集训已二十天,根据战备形势的需要和上级指示,明天新兵全部上山回连队。讲完话后,首长们一行又赶往下一个集训点。走时,文书交给王思妮排长一个装有领章帽徽的纸袋和一张分到各班排的人员名单。

在王排长亲自指导下,我们每个人都将领章帽徽配戴好。从那一刻起,两面红旗闪闪发光的红五星注入我们的心头,也注入了我们的灵魂。至此,我们成了真正的军人。

新兵战友们个个喜形于色,一片欢声笑语。如果当时有照相机,每个人至少也要照十张相片,火速寄给家乡亲友。

我和刘现夫分到二排五班,褚衍达四班,朱坤伦二机班,张荣华六班。第二天早饭后,我们整装向大青山出发。同行的还有其他各个小分队。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