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墙门、墙门间说起(作者:周曙明)

铁艺大门 - 5|铁艺大门-临朐县鼎昌金属制品厂

墙门,是设在围墙正中间开的大门,供人们出入院子、正屋的第一道门。座北朝南的七间(或5间,或9间等)堂两边的落檐头,朝南镶接上了厢房,就成了“一正两厢房”。浦江镇召稼楼东南角的宁俭堂,就是一正两厢房建筑中的一种,连接东西两厢房南端的墙体的围墙,中间开的那道正对客堂间的双扇门,就是“墙门”,也叫“仪门”“仪门头”。

坐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的张闻天故居是七间堂,其东西两厢房两端建有厢房落檐头,是标准的“一正两厢房”。连接两厢房南端落檐头的是“枪篱笆”,中间的那道进入院子的门是“墙门”。

其实,连接东西厢房的,或者包围住宅的除了围墙、枪篱笆,还有枝杨、木槿、黄杨、冬青、红叶石楠(珊瑚)、枸橘、紫叶小檗、蔷薇等绿篱,同样起着内外隔断的作用,其开设在中间的那道大门,即使门框上面没有顶盖的门头,也都称之为“墙门”。甚至单埭平房周围的围墙,或者枝杨、槿树等绿篱,其开在中间的门也称墙门。

墙门间,是绞圈房子特有的,就是门埭当中那一间,是为院内人们生活起居而设。不管是5开间两进深的小绞圈,还是七开间两进、三进、四进的大绞圈,都有墙门间。大凡院内有人家办婚丧喜庆宴席,远亲近邻都得从墙门间进出。考究的墙门间设有四道门,如召稼楼五进深的礼耕堂,那在临街面的第二埭中间的墙门间:头道是对外的墙门;第二道是内门,开在前半间三架梁下;第三道内门开在后半间三架梁下;跨过开在后半间房中间的第四道门,就进了宅院。

我在陈行镇上工作多年,主编过《陈行乡文化志》,虽然最后未能印行,但走访上海城隍秦裕伯的后裔秦禹裁、孔夫子第七十五代孙孔令谷的遗孀奚品昊、浙商陈球的五代孙陈葆林,以及《沪谚》作者的胡祖德的儿子胡佑昌等等,听他们说的故事,至今仍沉浮于脑海。那位于陈行老镇大街路北侧的秦家大老爷家,是5开间门面三进深的大院,那间门口左右置有一对青石石门鼓的墙门间,东边一间放着主人出行的轿子、轿杠、回避、肃静与标有官官衔的牌牌,西边一间还有灯笼架、官帽架、担盘、轿厢等一应出行用物。走过墙门间进入前庭院,第二进中间那间为“报喜厅”。左右两面墙上曾黏贴有多张玫红捷报。那是在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秦锡田与弟弟锡圭同科中举,以及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秦锡圭考中进土时,上门报喜的头报、二报、三报的官府人员,都是由墙门间进入前院的。举人、进士毕恭毕敬跪接捷报。秦家爆竹声声,热闹非凡,引来乡里乡亲簇拥于墙门间门口,或进入院子观看,风光无限。

一般人家没祠堂,或还没建祠堂的人家,会在墙门间后半间第三道门上面到北壁,设置“家堂”,摆放列祖列宗的神主牌,逢过年过节时请先辈下来享用供品,接受子孙后代磕头祭拜,有的人家还把《家谱》安放在家堂里。所以,墙门间是一个家族的魂,是一个家族的根,是家族的精神支柱。凡做了不光彩的事,或当了汉奸,称为“坍家堂”,为族人所不齿。

浦江镇历史上众多的古镇,已所存无几。乡村里的老宅基老房子,随着开发建设渐行渐远。古旧的墙门、墙门间也已少有少见。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浦江人的根还在,浦江人的魂还在,建设美好浦江的心,还在。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苏民
    苏民 2023-07-10 18:16

    谢谢邳州的文朋诗友厚爱亲亲花喝彩邳州文化网常办常新,熠熠生辉喝彩花大笑

  • 逍遥游
    逍遥游 2023-07-10 16:49

    拜读佳作,点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