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的雄关 (作者:龚培义)

柔性的雄关 (作者:龚培义)

沿着苍凉的丝绸古道蜿蜒向西,在河西走廊的戈壁荒原上,巍峨着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部的第一关。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城壕组成三道防线重叠并守之势,内城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14座,是万里长城的众多关城中,军事设施最为完善的一座城。因为其地势之险要,建筑之雄伟,而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雄关所在的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走的便是这条通道。它是由两条狭长的山脉夹出来的一条长廊。通道的南面,是终年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脉,称为走廊南山;通道的北面,则是绵延起伏黝黑如炭的黑山,也称走廊北山。嘉峪雄关座落在这通道的咽喉位置,自古就是重兵镇守的要塞边关。六百多年来,雄关静静地矗立在白山与黑山的臂弯里,构成了戈壁大漠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柔性的雄关 (作者:龚培义)

登上雄关极目远眺,大漠的开阔和雄奇尽收眼底。透过城堞放眼关外,戈壁辽远,地形起伏,既便于驰骋,又便于设伏,确是一片鏖兵的好战场。在过去的六百个年轮中,在这片战场上,雄关经历了怎样的峥嵘,见证了怎样的辉煌?作为一个从尘世的喧嚣中来到这里的参观者,面对这浩瀚而沉寂的大漠,面对这伟岸而险竣的关城,想象着当年修建关城时人背羊驮,往山上运砖运土时的艰辛,想象着古战场上将士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时的辉煌,心中顿生一种时空交错、恍若隔世的感叹。

雄关巍峨,雄风浩荡,伫立城堡,怀念英雄。英雄并不仅仅是那些在战争中拼死搏杀的战士,更有那些为了预防战争而修建关城的先辈们。在这广袤无垠的戈壁大漠上,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修建出万里长城,该是一项怎样浩大的工程,我们的先辈又需要付出怎样的血汗!即使在今天,面对如此恢宏的建筑,每一位到这里来参观的游人都会从心底发出对古人的崇拜和敬仰。

万里长城作为一项空前绝后的防御工程,也许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它在军事上的意义,然而在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关城上徜徉,我们没有听说过在淡远的岁月中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悲壮的战事,倒是看到的题字和听到的传说,让我们若有所思。

让我们先来看看关城两座门上的题字。

雄关的内城有东西两门。东边的门是面向中原的,门上题字是“光华门”,意思是紫气东升,光华普照,很明显,这是边关将士对故乡和国家的祝福;西边的门是面向西域的,按通常的理解,门上的题字应是“威武门”或“镇西门”吧?但近看却都不是,而是叫“柔远门”,意思是以柔致远,安定西陲。一座为战争而修建的刚性的雄关,却为它的城门取了一个如此柔性的名字,这是否寄托了雄关缔造者的一种治国与邦交的理念呢?

何止是柔远门呢!在雄关内漫步,所见所闻的也多是柔性的故事。就说击石燕鸣吧。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归,待雄燕飞回时,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雄关哀伤,遂触墙自尽。雄燕死后,雌燕形单影只,不久便悲鸣而亡。死后其灵不散,每当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仿佛是那雌雄双燕在向人倾诉。雄关内的这个景点,总会让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从心底升腾起一种柔柔的感觉。

再来听听另一个优美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河西走廊内水草丰美,物阜民勤。两侧的山(就是前面提到的南山和北山)是同样的挺拔俊秀,郁郁葱葱。天神命他们每天长高一尺,对内庇护走廊内的百姓苍生,对外抵御外敌入侵。南山憨厚,严格按天神的旨意长高。而北山一心想在气势上压倒南山,于是白天和南山一样长高一尺,而夜晚则自己偷偷地长高一丈。如此数年,北山果然长得与天同齐、遮天蔽日。只是苦了走廊内的生灵,他们享不了春风,饮不到雨露,于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天神知道后非常震怒。为了惩罚北山,便引来天火烧山。山是烧了,但走廊内的百姓也被烧死无数。南山看到后于心不忍,为了拯救百姓和北山,南山苦苦哀求天神,从天神那里讨来一条河,自己奋不顾身地用河水扑火救人。

山火扑灭了,百姓得救了。但北山却被烧成了一座乌黑的山,而南山也因救火而浑身是水,成为一座终年积雪的山。那条讨来的河至今仍然在走廊内流淌,后被人们写成”讨赖河”。

柔性的雄关 (作者:龚培义)

传说当然是杜撰的,但是在军事要塞的边关却流传着这种奉劝世人和谐相处的传说,这是否也是一个民族性格的写照呢?中华民族是个崇拜英雄的民族,但同样是一个讲究诚信与和谐,以德治国,以柔致远的民族。或者说,她是一个刚性的民族,更是一个柔性的民族。而嘉峪雄关,既是一座刚性的关城,更是一座柔性的建筑。雄关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的品质。与这种品质相契合的是,长城修建千百年来,你可曾听说过在长城两侧发生过多少恢宏的战役?倒是一个叫孟姜女的小女子,因为千里寻夫,哭倒一片长城的故事,一代一代流芳至今。

如今,雄关和长城早已失去了它们的军事价值,但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景点,每年络绎不绝的游客都要给当地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从这个观点上说,先辈们留给后代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一种精神,更为他们的后代诠释了一种为人处事的哲理,创造了一种万世无虞的生活。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匿名
    匿名 2019-12-21 16:55

    培义主任是文革后八十年代初第一批携笔从军的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与我们这些战友老兵朝夕相处多年。既有南方人的聪明,又有西北汉的朴实,既有大学生的智慧,又有普通一兵的干劲,既有大学所学专业导航的知识奠基,又有部队从事岗位的技能提升,是优秀人才。从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深度,自然地理的广度,社会进步的高度,政治经济人文民族多个维度的观察思考,文短意韵长,字斟情更切!

    • 匿名
      匿名 2019-12-21 19:42

      @匿名感谢李将军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