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村古道是古时夫夷十景之一。一条铺满青石板的大道从县城松风亭爬出,迤逦北去,经杨溪江家,绕飞虎贾家,过三渡江徐家,到新渡桥,要么在老渡桥北上,上扒船塘,下大岩,爬上烟村坳上,走过月塘,来到高桥,由高桥折向西,再经甘家冲,长坪,中房,岩底,金井塘,西至武冈司马冲。要么在老渡桥西折,经清水坝,逆江而上,过野猪亭,到大水塘,登上鸭婆岭,在中房和高桥官道相接,弯弯曲曲六七十余里。
烟村古道两旁古树高大粗壮,直矗蓝天,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晴时雨后,云蒸雾绕,紫气升腾,蔚然成景。古道上隔三差五有古桥古亭,桥亭之上,木榫黑瓦,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桥亭的石柱上有八仙过海的浮雕,桥亭的中间的神龛上有杨公再兴的坐像,也有观音菩萨,桥亭的两头还有蹲狮守护。梁上的龙凤花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条古道,依山傍水,爬坎过涧,青山淼淼,流水潺潺,蜿蜒跌宕,风光迤逦,一路的风景。县志云:古道古径通幽,古木参天,寒气袭人,道旁石柱林立。宋代诗人吴同卿有诗赞道:千山环拱号烟村,名曰烟村不是村。
烟村古道自宋绍兴二十五年建新宁县起始有之,明清盛之,是新宁通往武冈,通往广西的商贸要道。烟村古道全是青石板嵌砌而成,石板与石板之间有三五寸的空隙,遇上上坡下岭,石板砌成坎子,拾级上下,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就像一条蜿蜒爬行的长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在阳光下,石板折射阳光,熠熠生辉,就像一串串闪光的鳞片,格外壮观。
古时新宁西乡缺水,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生活极其不易。西乡人民就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神话世界里的八仙身上,所以西乡的寺庙庵堂,宗祠桥梁都有栩栩如生的八仙图像。西乡人民也把改变命运之法攥在手里,披星戴月,勤苦劳作。有的人扛着山上长的松条杉条去武冈斛换武冈的卤豆腐、血粑,有时把地里产的黄豆、花生送到县城兑换些布匹、油盐。西乡人们靠勤劳的手脚,靠肩挑背扛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品,经烟村古道拿到县城或武冈,或经县城上广西全州,再从广西全州挑着食盐回乡贩卖,赚点差价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养家糊口。
烟村古道上见得最多的是挑罐工,他们最初来自武冈州里。武冈人做生意能说会道,既剋又狡,人称“溜坨”。每到五黄六月工闲时节,一队队的挑罐工从武冈州里下来,挑着山似的缸缸罐罐,一路吆喝,一路歇息,边走边卖,最后在烟村街上打尖住宿。
烟村地处西乡腹地,是古道的中枢,烟村街上商铺林立,有住宿的,有吃饭的,还有卖小东小西的杂货铺。农闲时节,各路商人云集烟村,一条仄逼的烟村古街谈天说地的,打情骂俏的,说荤吃素的,各色人等都有。
这条烟村古道上说得最多的还是挑夫的爱情。
武冈州里的王二,出生在靠近温塘的稠树塘,家里穷得叮当响,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就靠在罐窑里挑瓦罐卖维持生计。王二五短身材,肩膀既阔又圆,厚实得像胀脖子水牯,长年累月地挑着笨重的瓦罐行走在烟村古道上,把一双大腿压得既粗又短,伙计们戏称他“矮塔古”。王二家贫貌丑,二十七八了,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这天正是七月大热天,王二他挑着大大小小十几个瓦罐,来到烟村古道上的老渡桥上歇息。老渡桥是一座石砌的拱式廊桥,桥身是石头嵌砌的,没有用过丁点的石灰浆,是一块一块凿得平整的,斧头状的石块砌嵌成的。桥面之上是杉木做的廊桥,翘角的屋檐,龙脊似的瓦背,全是榫卯结构。桥上有土地菩萨,桥头有四只石狮蹲守,石头柱子上还有八仙过海的浮雕图案。桥头的河堤上还有一株长得枝繁叶茂的牛荆木树,像一把华盖撑在桥头。王二坐在廊桥的桥板上,脱下汗衫,用手拽着左右摇晃起来,一双眼睛看着溪中的游鱼蹿上漂下尽情戏水。老渡桥的下游不远处就是拦河水坝,溪水哗哗地从坝上蹦下,跌得玉溅珠碎。
这时,一个披着长发的年轻姑娘双手端着盛满衣服的木盆,移动着三寸金莲,一步一步拾级而下来到坝边。姑娘弯腰浣衣,长发垂在水面上,随水漂移坝的尽头,水落发收,乌发轻轻一缩,倏地弹了回来,接着又随水漂移。如此往复,王二看得兴起,忘记了自己是在歇凉还是在赏景。
“哎呦,我的衣衫!”姑娘惊叫起来。王二如梦方醒,睁眼一看,一件黑色纱巾随水飘向坝下。王二来不及多想,起身一个箭步跨下桥去,撩起短腿,飞跑如云跑到坝上,一个纵身跳到坝下水潭中,捞起纱巾,递给姑娘。
姑娘羞涩地接过纱巾,弯腰道声万福,收拾好衣服准备离去。在她低头端盆起身那一瞬间,姑娘瞥见王二一身湿漉漉的,像个落汤鸡。她站起来,心生怜悯地看着王二说:“师傅,你的衣服都透湿了。”
“没关系,这么个大热天,一下子就干了。”王二为了让姑娘放心,故意蹲下身子泡进潭水中,倏地又冒出来。因为出水速度太快,王二挂在胯骨上的短裤蔸蔸险些跑光,幸亏他的小兄弟坚挺地竖着,撑着一把遮阳伞似的挂着短裤衩。
姑娘乜眼一看王二肌腱丰满的身体,臊得白净的秀脸像被火辣辣的骄阳咬了一口,满脸通红,她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小孩,低着头端起木盆,闪着腰,猫步上岸,消失在溪边的木屋里。留下王二怔怔地远远地望着,站在水中一头雾水。
从那一天起,王二和姑娘有约似的,每一次王二来到老渡桥歇肩纳凉,姑娘总是端着木盆来溪边浣衣。一来二去,日久生情,王二入赘老渡桥蒋家做女婿。
从那时起,老渡桥蒋家的禾场上,堆满了武冈州里的瓦罐子。一家两家,家家户户的禾场上都堆起山一样的瓦罐子,老渡桥成了瓦罐子的中转站,集散地。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王二终于在扒船塘的低洼处找到了可以烧制陶器的粘泥,通过多次试验,终于大功告成。于是,老渡桥的山坡上挖出一个个土窑,土窑上冒出了缕缕青烟。这里的男男女女都动起手来,和泥,垒坯,成型,烧制,卖罐子的不再是州里“溜坨”的专利,而是烟村古道上的西乡人致富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