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奇:吾乡有块土地叫皇陵(作者:马浩)

乡村传奇:吾乡有块土地叫皇陵(作者:马浩)

吾乡有块土地,名曰皇陵。

乡村土地之名,虽率意而为,便于记忆,却也自有出处,比如南窑洼,此地过去曾是砖窑厂,取土烧砖,地洼东南,后来窑厂败落,地名故得;沟东河西之类皆然,以沟河为标识表记标帜而得名,外人不明就里,村人心里却清楚。皇陵之名,有何渊源呢?又是哪朝哪代哪位皇帝葬此穷乡僻壤呢?

有关皇陵之地,有一个传说故事。过去,那块土地里有一座山丘似的土坟,文革期间平坟运动时,坟丘被整平。坟主是村上的大地主,他自封皇帝,把家中妻妾封为皇后嫔妃,账房家丁封作宰相将军,家中的长工便是军队的兵卒,总之,他想象皇帝怎样的生活,他就照着葫芦画个瓢,很是过了一把皇帝瘾。

每日早朝,他面南而君,家中之人按文武分列两边,奏议农活之事。有将军(长工头)奏禀道:东湖五十亩豆田有草寇进犯。他沉吟半晌回道:派你三十人马前去剿灭,产草务必除根。长工得令而去,带着一干人在地头树阴下日日来牌玩耍,任由杂草在豆地疯长,不觉十余天过去了,长工前来向地主禀告,草寇已被我军全歼,尸横遍野,黄豆秧苗无不击叶相庆,山呼皇上英明。大地主被长工忽悠地有点发飘,心生欣喜,口谕:班师回朝,歇兵三月。

大地主死后,所葬之地,人们便戏称之皇陵,延至而今。文革时,曾时兴改地名,诸如大寨田,样板田之类,如此封建的地名却没改。

古代,外放的官员称之为某某牧,而民间称他们为父母官。我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国家,可以说中国人都是农民,只不外有的入城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至今还在乡村,皇权意识已渗入血液,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相传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大家苦苦相留,各言其理,学贯中西的辜鸿铭说:校长就是学校的皇帝,国不能一日无君,学校不能一日无校长。

乡间有这么句俗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是说父母是没有错误的,外延到以父母视之的官员,当然也就没有错误了,细味“官”字,颇觉有趣,“官”者手持竹竿一根,便成了“管”字,用竹竿敲打敲打老百姓,实乃常理,与“牧”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回味无穷。

天高皇帝远,而今,一些干部不也被老百姓称之为土皇上吗?别拿豆包不妥干粮,地方越小,皇权思想便越浓,常常表示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他们的话就是政策,就是法,有些貌似为地方利益,实乃为一己之私。网络、媒体上曝光类似“有身份”人的例子,俯首即拾,诸如“那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们这些人算个屁!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球信息公开,这里没有什么信息可公开!”;多不枚举。

吾乡土财主的“皇陵”,早已夷平了,皇权的意识犹如入土的棺木隐隐地还在。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