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图像记忆与日常生活的呈现 (作者:刘朝晖)

运河图像记忆与日常生活的呈现 (作者:刘朝晖)

摄影技术的大众化传播使得图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它不但可以留存现实世界的图景,更会唤醒深置于心的历史记忆。诚如巴西学者威廉·弗卢塞尔所言:“技术性的影像把整个历史吸纳进来,形成了永远循环的一种社会记忆。”《我的运河》跳脱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没有散文式的文字礼赞,仅以摄影纪实的方式,捕捉快门留下的“瞬间的永恒”。

《我的运河》一书是中国摄影家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贾传军拍摄。贾传军“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工作之余,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有限的金钱和无限的热情都附着在他心心念念的大运河上。三十多年来, 不知走烂了多少双胶鞋, 不知更换了多少只轮胎, 也不知升级了多少摄影器材, 但他深知大运河就是他的宿命!《我的运河》里两百多幅图像是其近两万多张摄影作品的荟萃之选,辅之以翔实的拍摄手记,将他与运河的不解之缘向读者娓娓道来。可以说,《我的运河》 既是关于“他者”的生活影像,又是作者自身三十年生活轨迹的写照, 阅读此书,我们能够深深地体悟到作者之于大运河那股无以名状的眷恋。

我与贾老师相识相知源于运河船民的缘分。2016年,我因从事运河船民的调查,不时行走在至今仍然通航的山东济宁到浙江宁波的大运河上,在与船民相处的日子里,好多船民都说,你要了解船民,必须拜访“运河上的贾老师”。通过船民的微信群, 第一次相约在他工作的解台船闸相认。此后至今凡六年有余, 我们多次相约“跑运河”,船闸、码头、船舱、古镇、古村、船厂等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当然在贾老师的镜头下,留下更多是运河边的人物和故事。一般地,摄影师喜欢聚焦运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在《我的运河》里,更多的是展示“小人物”们周而复始而又恬淡闲适的运河生活场景,其中不但有跑船的船工,还有运河两岸的枕水人家、运河管理者,以及运河城乡的风土人情。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沉积了沿岸人民绵延不绝的运河生活记忆。《我的运河》从京杭大运河的宏大叙事回归微观个体的“人”的生活,让“天下运河”回归“人民运河”。我们可以看到,广角镜头和航拍技术的交错运用,使读者进入如哲学家弗卢塞尔所言的“影像符号的魔法宇宙”,读者在这一宇宙中可见证从船坞码头到航道工程的国家行动,也可窥见河上船民、岸边人家的生活百态,得以切身感知运河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乍一看去,《我的运河》只是一本通俗读物,但带给我们的启发却远不止于此, 尤其是在当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本书很好地呈现了个体与运河之间饱含依恋与情怀的纪实影像美学,以“他者”视角记录着沿河城市的变迁和人生沉浮,向社会呈现大运河的不同面向,为当下如何保护世界遗产,以及处理好经济发展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刘朝晖,人类学博士,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乡村社区发展以及环境人文等。

文章来源:《运河学研究》2022年第2期。

文章推荐:王文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图文整理:王晴(中央民族大学)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