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卧碧波  车梁跨大河(下) ——洋河新区古黄河桥巡礼(作者:胡惠有)

长虹卧碧波  车梁跨大河(下)   ——洋河新区古黄河桥巡礼(作者:胡惠有)

我们从蓝色大道向东走七、八百米,到了酒家路钢便桥。所谓钢便桥,是用钢材临时架设的简便的桥,具有结构简单、运输方便、架设快捷、载重量大、互换性好、适应性强的特点。

钢便桥没有洋河大道快速路桥的恢弘气势,没有乾隆江南大桥的厚重历史,也没有玉带桥那般秀美身姿,却在绿树碧水的衬映下,显得庄重沉稳。

2011年4月,洋河新区挂牌,托管了洋北镇的桥北、赵圩、卓码3个行政村,洋河酒厂跨过古黄河,兴建31连跨酿酒厂房。宏大的基建规模、海量的建筑材料需要交通设施的支撑,酒家路钢便桥应运而生。它长60米,宽9米,由近400吨钢构件组合而成。

桥头竖着一块《公路桥梁信息公示牌》,上面显示以下内容:黄河桥,限载5t,通车时间1986年,桥长64M。显然,这是钢便桥的前身——洋赵路黄河桥的信息。

1986年以前,原洋河镇辖区内古黄河上没有桥,好在中泓水浅不及膝盖,行人可涉水过河。我1978年退伍后,分配到刘老涧船闸工作,每天上、下班,都要扛着自行车赤脚趟水过河。

酒家路钢便桥建成后,成了洋河段古黄河是最重要、最繁忙的桥梁,为洋河新区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虽然上、下游有多座大桥建成通车,桥上仍旧车流不断。但钢便桥毕竟是临时架设的简便桥梁,我想,不久就会有一座新桥取代它,成为洋河新区古黄河上最美的大桥。

金樽路原名洋屠路。洋河新区成立后,洋屠路洋河段改称金樽路,并向北延伸到古黄河北岸的赵圩村韩码组。这里,明清时期有个水运码头,韩姓人家在此聚居,所以称为“韩码头”。此处向北有条通往中运河边下淤口村的大路。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建国初期,洋河酒厂调进第一台锅炉,经大运河运到下淤口码头上岸,一路用“滾木搬运法”拖到韩码过黄河,再经“大道口”运进洋河酒厂。《洋河酒志》记载:“1954年,第一台兰开夏锅炉投入使用,改为蒸气馏酒。”可见,这个传说是真实的。

洋河新区成立后,在韩码建了一座长84米、宽约8米的钢便桥,称为“金樽路钢便桥”。金樽路桥建成后,钢便桥拆除。

金樽路桥2022年建成通车,桥为变截面连续桥,上部为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墙式墩,造型流畅。桥面全宽43米,分为机动车道、侧分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白色花岗岩桥栏是《饮宴图》浮雕栏板、云纹浮雕栏柱、圆雕莲花柱顶,古朴典雅。

金樽路桥下可通行游船,和乾隆江南大桥、蓝色大道黄河桥一样,是赏心悦目的景观桥,它们将成为洋河旅游度假区观光线路的重要节点。

从金樽路向东,画风为之一变,古黄河森林公园的画卷徐徐展现。两岸林木葱茏,河面清澈见底。这里的生态护坡别具特色,怪石嶙峋饶有野趣,蒹葭初露生机盎然。我们漫步河堤,不知不觉走了三里来路,来到“继化桥”边。

继化桥是连接卓码村和三葛村的农用桥,也是宿迁市古黄河上唯一一座以烈士姓名命名的桥梁。

我看到桥上有一垂钓老者,就和闵强荣先生去找他闲聊。老者是卓码村人,姓陆,70多岁了。听我们是来拍摄黄河桥的,就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这里自古没有桥,河水深时有船摆渡,后来渡船停了,一年四季都要趟水过河。民国的时候,卓码有个很大的耶稣教堂,河对岸三张乡的人也到这里做礼拜。1984年,教堂恢复活动,每逢星期天,三葛信教群众来教堂要趟水过河。为方便群众过河,卓码教堂募款购买材料,在中泓修建了简易水泥板桥。两岸群众和卓码学校师生合力,修好了桥两头的土路。

2005年11月28日上午10时,三葛村治保主任、民兵营长胡继化路过简易桥,发现一老一小两人落入水中,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水中救人。落水的是卓码村的聂永翠和9岁的孙女郑明凤,祖孙两人得救了,胡继化却永远闭上了双眼。胡继化英勇献身,两岸村民万分悲痛。江苏省政府授予胡继化“江苏省见义勇为英雄”的称号,国家民政部追授胡继化为“革命烈士”。

2010年,江苏省政府兴办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在胡继化牺牲的地方,建了一座桥,命名为“继化桥”,继化桥通往洋郑路的路称为“继化路”。2016年,江苏省政府兴办黄河故道干河治理工程,拆建跨河桥梁。新的继化桥2016年9月建成,空心板梁结构,5跨,桥面宽5米,长66米,可通行荷载10吨的车辆。

从继化桥向东2公里多有座佘圩桥,这是卓码村境内第二座黄河桥,它像是继化桥的孪生兄弟,无论是“长相”,还是“出生时间”,几乎一模一样。

虽然桥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河岸却风格迥异。佘圩桥段护岸为混凝土结构,前、后两道,整齐划一,与继化桥段的生态护坡形成鲜明的对比。河堤外面是高标准农田,一片碧绿。远处民居在树荫下排列,错落有致。这座农用桥通行量很大,沿河道路和桥上不时有电动车通过。

这里有条大路,通往大运河上的刘老涧船闸,行人很多,很早就有了桥。我在船闸工作时,每天要走这条路,同窗好友赵本立给我讲了佘圩桥的往事。

1965年,赵本立考入洋河中学,那时河上没有桥,上学要趟水。佘圩大队有位张云鹏老人,找到大队书记郑洪典说,冬天就要到了,我们应该修座桥,不能再让社员趟水。郑书记说,我早就想修桥了,可是集体没有钱。张老说,钱由我出,小孩给我的零花钱都攒下了,有300元。大队用这300元钱买来水泥管铺在中泓,建成了第一代佘圩桥。

1968年,河水暴涨,冲毁了桥和路。汛后,继任大队书记于成立组织重建佘圩桥。这次吸取了前次的教训,先在河底做了垫层,铺上水泥管,再用红砖砌筑边墙。几年后,又用石墙代替了砖墙,这是废黄河两岸方圆10里修建最早的简易桥。

2010年,简易桥在省政府兴办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时拆除重建。

古黄河沿河两岸都有5米宽的沥青道路,游客可以乘车观赏大河美景。我们走在南岸“古黄河骑行道”上,张晓明先生感慨地说,真是太美了,可惜电池只剩1块了。

从佘圩向东约十里,我们到了洋郑路古黄河桥。早年,黄河上没有桥,这里有个渡口,北岸码头边有个孙庄,所以称为“孙渡”。因此,洋郑路桥也被称为“孙渡大桥”。

洋郑路是泗阳修建较早的县级公路。《泗阳县志》记载:洋郑公路,洋河至郑楼。全长13.76公里。1958年筑成土路面,1968年,洋河酒厂为运出洋河大曲,运进高粱、煤炭等物资,在郑楼兴建码头。1979年铺成一条砂石公路。

1968年,铺设洋郑线砂石公路时,在废黄河上建了一座混凝土桥。洋郑路桥头立有一块《公路桥梁信息公示牌》,上面显示以下内容:“古黄河桥  线路名称:洋郑线,桥型:空心板梁桥,通车时间:2005年,长度:69米。

现在的洋郑路桥,结构和造型与佘圩桥、继化桥相仿,只是桥面大约宽了一倍,与改造后的洋郑路浑为一体。

这里的古黄河是南北流向,桥西的闸圩村有著名的治河工程遗址——祥符闸遗址,桥东的古城居委会有称为“古国汉县”的“宿预故城遗址”。

从洋郑路向南,进入古黄河生态保护区,沿线林木郁郁葱葱。距洋郑路大约3.5公里处,高耸着一座新桥,这是洋河段古黄河最年轻的桥梁——268省道黄河桥,刚刚建成。

268省道为二级公路,预计今年6月全线通车,它将助推郑楼港区产业园建设,让古老的郑楼焕发青春。

站在桥下,只觉得它气势恢弘,但无法窥其全貌。我们放飞了无人机,传回来的画面美不胜收。张晓明先生沉浸在拍摄的愉悦中,不断地调整小飞机的高度、角度。我们提醒他,给小飞机留点电。张先生召回了无人机,我们收拾行装,赶往仓郑路桥。

长虹卧碧波  车梁跨大河(下)   ——洋河新区古黄河桥巡礼(作者:胡惠有)

仓郑路桥是古黄河洋河段最东边的一座桥,距“孙渡大桥”约5公里。

仓郑路是连接仓集、郑楼两地的重要通道,修建于本世纪20年代初。2020年,洋河新区启动仓郑路改造项目,2021年4月竣工通车,我们看到的是改造后的仓郑路桥。4车道的桥面天衣无缝,看不出老桥的本来面目,但两侧桥栏却告诉我们,这是座经过改造拓宽的公路桥。

据当地村民介绍,建国前,仓郑路西边有条土路,1976年,改造为砂石路,1993年,建了座简单水泥人行桥。新仓郑路修好后,老路废弃,老桥拆除。

仓郑路桥北,路西是“郑楼生态园”,路东是“斯味特”万亩苹果园,不远处是梁庄村生态民居。本想把它们的风貌都拍摄下来,无人机又自动返航了。备用电池用完了,好在12座桥拍下来了。

行前,我查看了百度地图,好像郑楼梁庄段还有一座桥。到了那里,发现是一座节制闸。我们商量,什么时侯最好是汛期,再走一趟古黄河,把沿线的闸、坝、涵、站等水利设施拍下来。

张晓明先生把精选的图片发来,我再一次到感受到美的冲击力,现把我们的感受和沿途听到的故事缀成一篇,配12座古黄河桥的图片,与大家分享。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