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作家创作22万字纪实文学,用史实还原那场被尘

1482283597(1)_副本.jpg

               禹王山抵抗日军进攻史料图片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7月17日,在邳州市区一处安静的小院里,邳州作家、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福岗手捧他新近创作的书稿:《燃烧的禹王山》,和记者聊起了70多年前那场发生在邳州大地上悲壮而惨烈的战斗——禹王山抗日阻击战。

 

 

1938年四月中旬,台儿庄大捷后,日军仍未放弃夺取台儿庄、继而攻占徐州的战略企图。台儿庄再度告急,李宗仁又一次求援,按照蒋介石和军令部的命令,六十军本应在河南兰考、民权一带集结待命,可在六十军的大队人马还在这两地未下火车的时候,就被李宗仁紧急调往台儿庄以东防线。而此时,于学忠和汤恩伯两部守军在还没有交防的情况下,早已向左右两翼后撤数十里,防线一下子出现了大缺口,很快这里成了徐州战区三百里防线的风口浪尖。

 

此时,早已虎视眈眈的日军乘虚而入,使六十军的先头部队在陈瓦房一带立足未稳,就遭到了突然袭击。六十军183师杨宏光旅尹国华营就地作战、奋力迎击,当场阵亡五百多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六十军全体将士硬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他们每天严阵以待,随时都要与敌军展开殊死的激战。但善于山地战的滇军,在工事较为简易的平原地带损失极大,使得战线岌岌可危,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六十军的三个师竟又被调出一个师去防守台儿庄。百般无奈,184师师长张冲急中生智,建议卢军长后撤15里,抢占禹王山。这座海拔仅有120多米的小山包,很快成了六十军抵抗日军的有利阵地。六十军抢占禹王山之后,疯狂的敌军如影随形,集结重兵和飞机、大炮、坦克,疯狂抢夺禹王山。阻击战打得极为惨烈,每一场战斗,守军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如此,六十军将士依然顽强奋战,寸土不让。军长卢汉和参谋长赵锦雯几乎是在绝望中多次请求休整、换防,可等到的却一直是军令部和长官部的“继续严防死守”的命令。直到5月16日,也就是徐州城沦陷的前几天,长官部人马已准备向西南突围时,李宗仁才命令卢汉率部撤转,但任务是急赴徐州集结,留守戍城。此时,六十军的三万五千多官兵已伤亡过半……

 

“六十军在禹王山的抗日阻击战不应该也绝不可以被遗忘。”高福岗感慨道。今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说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那些在抗战中为国为民奋勇抗争的勇士们。由于种种原因,发生在邳州大地上的这场禹王山抗日阻击战虽然未被普通百姓所了解,但良知已被唤醒,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高福岗认为用纪实文学的方式,将这场可歌可泣、保家卫国的战斗还原给世人,让邳州乃至全国人民铭记这段历史,这既是重温历史,讴歌民族精神的一个难得机会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位作家应尽的义务和神圣责任。

 

高福岗告诉记者,去年8月,他和《邳州民间故事传说》编选组的几位工作人员深入邳北和台儿庄一带采风,在戴庄境内的禹王山下,一个个有关70多年前滇军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故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让他心潮起伏、悲愤不已:三万多滇军将士,为了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尊严,不畏千辛万苦来到邳地,并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日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他们大都青春年少,有的甚至是稚气未脱的年轻娃,却一个个倒在了抵御外辱的阵地上、战壕里。他们为国捐躯之前,没有想到升官发财,唯一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一旦打跑了鬼子兵,后人能给我们立块石碑就行了!”正是先烈们这种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他创作这部书稿的巨大动力。

 

“和几年前创作的长篇抗日题材小说《樱花开了》截然不同的是,这部长篇纪实文学要严格尊重史实,还要受到人物、地域的限制。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纪实文学,都要把最动人的故事讲给读者,都要把民族魂这条主线贯串始终。”高福岗如是说,正是基于这种创作理念,高福岗才把一个六十军、一座禹王山和浴血抗敌二十余天的感人故事写得真实动人,令人潸然泪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高福岗几乎是在亢奋与激越的状态中创作着他的这部纪实文学的。他说他书中所用的资料,有国内近年来对徐州会战和台儿庄大战的研究成果,也有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还有他不辞辛劳从云南有关单位和六十军家属那里拿到的第一手资料。他说,作品中他最大可能地还原着那段真实的历史,其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及对话,是他翻阅大量史料和国民党将领人物传记,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创作而成的。整部作品采用了章回体的形式,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有相对深刻、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那些战斗英雄的事迹被穿插、隐伏在复杂的故事情节之中,彰显着纪实文学起伏跌宕、催人泪下的特殊感染力和震颤力。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又如一颗颗珍珠,形成了作品的一个个看点和亮点:陈钟书旅一○八四团第一连连长赵克于二十四日阵亡,他的哥哥赵继昌(六连连长)将弟弟尸体火化后,骨灰装在一条布袋里背在身上,随身作战。不幸的是,二十八日下午三时,赵继昌也身负重伤被送往医院;在坚守禹王山阵地不到20天的时间里,184师师长张冲相继失去了自己的亲外甥何起龙及亲侄儿张震东。但是,张冲在痛不欲生之时,依然一连几次坐阵山头,指挥战斗,使凶猛的敌军不得前进半步;当地民众也在抗日义勇队栗培元等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冒着枪林弹雨,抬伤员、递情报、扛弹药,同样演绎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

 

“在台儿庄以东地区和禹王山一带,20多天的战斗,损失了六十军近半数兵力,而大部分牺牲的将士,就地掩埋,骸骨至今还在。青山有幸埋忠骨,每到深秋,秋风呜咽时,禹王山上一排排的松柏就如同列队的士兵,迎着西风傲然挺立。而葬身于此的六十军将士们,也将永远用他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将禹王山之魂永远燃烧。”高福岗在黯然神伤中突然为之一振:“值得欣慰的是,邳州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和民族责任的高度,不惜斥巨资,规划设计建造了‘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这当是对滇军将士的最好悼念,也是邳州人民传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践行!”(徐州日报 记者孙盈实习生谢景旺)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