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作者:马浩)

照镜子(作者:马浩)
 照镜子,差不多是人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更有甚者,凡反光处皆可为镜。“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每日与镜中人相对,日久生情,自恋生焉。
      或许有了这份自恋,由内及外,花红柳绿,暗香浮动,风暖水温,天朗气清……便觉世间美好。人的判断,有时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初相见。婴儿出生时,乍见觉得丑。不知是心里预期过高,抑或是别的什么因由,不过,看着看着,心里就发生的微妙的变化,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喜爱,就像看到一粒发芽的种子,茎肥叶嫩,勃勃生机。人多是以貌取人,人的样貌,在他人眼里似乎是某种表情。一见钟情,便是为外貌所心折。相亲时,第一眼便感觉惊艳,与之相处日久,感觉渐渐地迟钝麻木,鸡蛋里竟能挑骨头来;另一种情况,恰恰反过来,遇到新同事,一打眼,如同大街上碰到的一个人,甚而是觉得不顺眼,不过,相处久了,莫名地就合了眼缘,看出了种种好来。
      看惯了,发现的多是长处,而一些短,本来就短,自然规避,懒得看到,或短的恰好。如同照镜子,原本的小眼、塌鼻、嘴阔、额突,一日照三回,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发生了,负负得正,完美的搭配组合。自信是带有侵略性的,虽然自信,有时亦盲目。
      在公园一角,辟有一小块锻炼的场所,置有单杠、双杠之类的器材,来公园溜达的人,可在此活动活动筋骨,锻炼身体。我很少去那里,一天,竟发现这块场地,一眼扫到了单杠,感觉它立在那里,等我很久了,一时兴起,阔阔胸,下下腰,踢踢腿,纵身上了单杠,来了个360团身翻,做了两个大回环,好久没玩了,按一按口袋,硬硬的还在,正得意,就听啪啪的掌声响起,随之有稚气童声入耳,这位爷爷好厉害!听后一惊,不觉大笑起来,差点落杠。
       其时,我四十多岁,以为自己还很年轻,不曾想,在孩童眼里,我已被列入爷爷的级别。不知孩子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不过,言为心声,孩子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人的自知与他知,是不一致的,自以为是一回事,客观是一回事。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似含天机。
       人年轻时,无不胸怀大志,那种空洞的自信,就像漂浮长空的云絮,瞬息万化,一阵风过,不见云影。对着镜子,认识自己,却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比如为何读书,学生只会背诵教科书给出的答案。社会是怎么回事,多是听闻,便是自己的经历,已觉得那不是真实的,总觉得远方存放着无限的美好,却不知自己脚下亦是他人的远方。
      我喜欢足球,有一段时间,对国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知道他们的水平如何,还是会自欺,总想着有奇迹发生,足球是圆的,球场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其实,球场上拼的是实力,运气亦是实力的一部分。岂止是球场,生活亦如此。俗话说的好,没有金刚卷,别揽瓷器活。认识自己,直面自己,需要过程,需要勇气。不是当了头,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出水才见两腿泥。
       当初抱着改变世界的雄心,渐渐地会发现,改变自己似乎更具实际意义。世界不是用来改变的,亦无法改变。一个人能改变的东西少之又少,抱着想改变什么的想法,或许原本就荒唐可笑的。一位作家笔下有位闲人,他扛着铁锨在大地上转悠,他能做的事,就是在平地上挖一坑,堆一个小土包,改变局部的一点地貌,又被岁月悄悄地复原。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隐喻。
      人照镜子,已成为生活的习惯。照镜子,为了自知,其实,没那么容易。自知难,知人更难,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马浩,江苏邳州人,现居南京。中高考热点作家,专栏作家。作品见《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延河》《四川文学》《雨花》《青春》《牡丹》《雪莲》《散文诗》《读者》《意林》《中外文摘》等数百家报刊。入选各类文集选本百余种。《井》《瓦》等数十篇美文被设计成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著有《指间的沙》《给窗口加块玻璃》《万物有灵》《都将诗情付酩酊》《藏在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应知故乡事》《理解苏东坡》等文集十余部。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