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史话:周宣王伐徐国

  在我国远古史上,以炎黄部落为主的西羌族群,首先进入奴隶社会,这时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黄帝族崛起,先是与炎帝族决战于涿鹿(阪泉),并将其流放南方,接着与炎帝的部属蚩尤战于涿鹿(阪泉),擒杀蚩尤而诛之,后又平定邢天和夸父等部落的反抗,又经过随后数次战争,终于重新统一天下,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后来将炎帝从南方召回辅政,炎黄两个部落开始融合。

  黄帝族取得西羌的主导权后,开始向东发展,不断征伐、融合东夷各族,由于东夷各族仍处于原始社会,社会组合及生产力相对落后,总处于挨打及被同化地位。尧舜禹时代,自然灾害严重,人来在共同敌人面前空前团结,各族和谐发展,但炎黄族团仍处于主导地位。奴隶社会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生产力的掠夺,因此整个奴隶社会有一个规矩“灭其国不绝人之祀”。经过“五帝”及夏商的消长,炎黄族团已经成为中华发展主体,直至周朝发源于今邳州、郯城一带东夷族团最大部落方国徐国仍为淮河流域的大国。当周朝第五位天子周穆王姬满在公元前950年左右去西方昆仑山朝拜西王母时,侯方国徐国国君徐偃王以为自己羽翼丰满,实力强大,纠集东方诸夷三十六国,讨伐周天子,问鼎中原。被周穆王打败,逃去彭城东武原(今邳州戴庄镇倚宿山),徐偃王死后,周穆王降其子宝宗为子方国徐国国君,继续掌管徐国。然而,在中华民族的统一过程中,各族团的融合与撞击交互进行。徐国对周朝顺从和抗击不断,周朝对徐国安抚与讨伐不停。

  周宣王时,周王朝和徐国又发生一次激烈的对抗,在《诗经》留下了著名的《常武》篇章。

  周宣王是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姬姓,名静(一作靖),周厉王之子,死后被追谥为世宗。公元前841年,愤怒的国人暴动,驱逐了残暴的周厉王,太子姬静避乱祸于召穆公(召公)家里。国人得知,围住召公府,欲诛太子。忠君的召公劝阻不得,遂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国人,从而保全了太子的性命。国人误以为杀死了太子,遂拥立曾经力谏周厉王的大贵族周定公(周公)和地位仅次于周公的大贵族召公共同执掌国家大权,行天子事,14年后厉王死于流放地彘( 今山西霍县 ),大臣拥立静为王。才将国家大权归还周宣王。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徐偃王以后徐国虽然只是一个子国,并且处于强大的诸侯国鲁国、齐国、宋国、楚国、吴国的包围中,但他作为当时东夷族群唯一强大的国家,无疑对东夷族群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这个以良成(今邳州戴庄梁王城)为国都的国,仍然有效的控制邳州、郯城、睢宁等很多地方。这个子国虽然控制很大地方,并且经济强大、文化辉煌,但在管理上,特别是军事上仍处于原始状态,至今人们没有发现任何徐国任何完善的奴隶制史料遗迹。邳州民间传说:梁王(其实是以良城为国都的徐国国君)打仗全靠一窝蜜蜂,击鼓即出动蛰人,敲锣即收兵回窝。而近代有人考察,徐国以及东夷各国没有正式军队,他们“散则为民,聚则为兵”。这正是处于原始社会的特征,与邳州传说暗合,说明仍徐国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充其量不过刚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以至于徐偃王逃去彭城武原,跟随的百姓竟达到几万人,可见人们对没有压迫的、和谐的、相互友爱的原始共产主义是留恋的。经过几千年人事沧桑,一窝蜂出动变成“一窝蜜蜂”了,又演变成“梁王杀九女”的壮悲传说。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